第74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繪錦繡文章,秋雨師瀟灑地做到了。
五、愧對師門
能進秋雨師這樣一代名師的門下,對任何一個學子都是莫大的幸運。我的許多復旦同學見我做了秋雨師的弟子,也都羨慕不已。當年我進上戲時才22歲,先前在復旦苦讀四年,文史哲都打下了一點底子。進上戲不久,葉長海先生就幫我推薦發表了一篇近兩萬字的學術論文,可謂年少氣盛。導師組不少老師都覺得我底子不錯,是可造之材。秋雨師能將我納入門下,顯然也是有所期望的。按理說有秋雨師這樣的高人指點,只要我潛心向學,刻苦研讀,是會學有所成,有所作為的。然而當年的我年輕無知,胸無大志,又生性懶惰,意志薄弱,沒有定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天降機遇不珍惜,以至於研究生三年渾渾噩噩,浪費光陰,揮霍青春,荒廢學業,一無所成,徹底辜負了導師的期待與栽培。至今想來,我猶痛悔不已。
秋雨師帶研究生是極其寬容的,他對你是充分信任,任憑你依興趣去學,然而我卻辜負了他的信任。我毫無自我約束力,一派自我放縱,從復旦時的書呆子轉而對學術書有了厭倦與牴觸。研究生三年我看了不少武俠小說和閒書,到研究生的最後一年,我鬼使神差地迷上了電影,竟大大咧咧地嚮導師說我的碩士畢業論文想做電影理論。秋雨師略一沉思,瀟灑地一揮手:沒問題。我的大戲劇學也包含了電影!現在想來,不知當時在秋雨師的瀟灑大度下,他的心底是否有一絲苦笑,因為他很清楚,他這個弟子就是做戲劇論文也做不出什麼名堂來的?
汪義群先生講西方戲劇史,留學英倫的他用標準的牛津英語為我們授課,我卻如聽天書。秋雨師叫我帶個錄音機到課堂上,錄下汪先生的課,帶回去反覆聽。秋雨師難得一臉嚴肅地叮囑我:你英語一定要過關,將來你總是要去國外學習的。然而我卻把秋雨師的諄諄教誨當成了耳旁風。
一天晚上,我跟表演系的高曙光在我寢室里下棋賭酒,誰輸了就喝一杯劣質白干。幾杯下來,我酩酊大醉,竟大發酒瘋,抄起把破掃帚滿樓亂竄,大喊大叫(樓上就住著女生),轟動了全校。我在全校大會上被點名批評,吃了個記過處分。我知道闖了禍,晚上惶惶然跑到住在龍華的秋雨師家裡,秋雨師卻輕描淡寫付之一笑,覺得我這不算什麼事,還說將來找個機會到檔案里把我的處分拿掉。果然,第二年秋雨師當上副院長後,還真的讓人翻出我的檔案,很奇怪,檔案里竟然沒有我的處分。原來處分必須要系主任簽字才能入檔,而我的系主任陳多老先生卻拒不簽字,叫我寫了篇檢討敷衍校方,幫我逃過一劫。
我們這一屆十個研究生彼此年齡相差很大,年長的都在刻苦攻讀,年輕的幾個男生大多晃晃悠悠,無所事事。後來我聽說有老師評價我們幾個年輕的是迷惘的一代,我就是典型代表。我覺得老師還客氣了,我其實就是垮掉的一代。很可惜,上戲雄心勃勃打造的這一屆研究生,整體上遠沒有達到校方原來的期望值,我更是其中的一大敗類!
我的畢業分配把秋雨師累得不輕。這一年的畢業生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像是帶上原罪似的遭到了社會的普遍拒斥。我一門心思想留在上海,而當時的上海一個外地人想擠進來真比登天還難。沒辦法,我只能靠在秋雨師這棵大樹上,而秋雨師也義不容辭地為我的工作張羅起來。他先用漂亮的行楷給上海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宋明玖先生寫了封信,把我推薦出去,還幽默地跟我說:他姓宋你也姓宋,本家總會照顧本家的。我拿著秋雨師的推薦信興沖沖地奔到上海電視台,不料我的本家宋先生卻婉言將我這個小輩拒之門外了。秋雨師安慰我:沒關係,我們再找。熱情的秋雨師把他能動用的關係都動用起來了,為了他這個不成器的學生,向他在滬上文藝界的朋友求援。可因為種種緣故,我的工作去向一直遲遲沒有進展。後來秋雨師去新加坡講學數月,我像個孤兒似的翹首以盼導師早日歸滬。這時候已經是1989年年底了,我同屆的外地同學除了馬小娟去了北京,其他的都在上海留不下來,怏怏回了家鄉。校方看在秋雨師的面子上,沒有趕我走,還讓我賴在上戲校園裡。
1990年初,我的復旦同學張記爭把我引薦給上海電影資料館的柴原老師,資料館有意接納我,但必須要過時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吳貽弓導演這一關。我請秋雨師出馬找吳先生說說情,秋雨師說:沒問題,但我沒他的電話。我急忙把吳先生家裡的電話奉上。不懂事的我啊,應該明白其實這時候的秋雨師和吳貽弓先生並不太熟,我實在不該讓導師去做勉為其難的事。秋雨師卻一點也不勉強,當晚就給吳先生打了電話,請他出來吃飯。吳先生回答:你我都是大忙人,飯就免了吧。只要資料館要你的學生,我這兒沒問題。就這樣,秋雨師一手把我留在了大上海。
大哉師門 愧哉弟子(宋繼高)(6)
在秋雨師帶過的幾屆研究生中,可以說我的畢業分配是最讓他費神的了。而我當時既不懂事,更不知趣,害得秋雨師把我的找工作也當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秋雨師曾感慨地對我說:繼高啊,就是我的家裡人,我也沒這樣幫忙過呀!
我在上海電影資料館混了幾年,憑興致所至雜七雜八的事幹了不少,卻毫無成就感。有時候在社會上,同事或朋友向他人介紹我:這是余秋雨的研究生。總能引來幾道愛屋及烏的
目光,而我卻有無地自容之感。都說名師出高徒,可我實在是不配稱鼎鼎大名的秋雨先生的弟子,實在是有辱師門。
過了30歲,我才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覺得再朝秦暮楚、渾渾噩噩下去,這輩子就算徹底毀了,而且也實在對不住所出師門。於是我決心專攻一門,從1995年開始正兒八經寫起影視劇本來,又在1997年進了上海電影製片廠,算是捧起了電影這一沒落貴族的飯碗。這幾年影視劇倒是寫了幾個,能勉強拿得出手的也就是《生死抉擇》和《走出凱旋門》,混了個金雞獎和華表獎最佳編劇,算是在圈子裡初步立住了腳。但我明白,我永遠也成不了秋雨師的高徒,今後的歲月里我只能儘量努力,不至於再給師門抹黑。
願普天下的余門弟子奮發有為光大師門,願尊師余秋雨先生早日成為一代宗師!
通向輝煌的文化苦旅(侯 宏)(1)
我是在上海戲劇學院《藝術概論》課的課堂上認識余秋雨的。
那時,他才三十多歲,是戲劇文學系的講師。他的第—部書稿還在埋頭寫作之中,知道他的人很少。我們“編劇進修班”的個別同學甚至不去聽他的課,覺得寫劇本實在用不著“藝術概論”的指導。後來,聽說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確實講得精彩,才將信將疑地踏進他的課堂。
1983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戲劇理論史稿》。
在這部長達666頁的書中,余秋雨從戲劇藝術在古希臘誕生寫起,隨著戲劇實踐和理論發展的歷史長河,一代—代,一國一國,歷數了人類戲劇發展的過程,各個國家的名劇和戲劇實踐家、理論家們的代表性作品和觀點,成為我國第一部最系統、最完整的戲劇理論史作。
五、愧對師門
能進秋雨師這樣一代名師的門下,對任何一個學子都是莫大的幸運。我的許多復旦同學見我做了秋雨師的弟子,也都羨慕不已。當年我進上戲時才22歲,先前在復旦苦讀四年,文史哲都打下了一點底子。進上戲不久,葉長海先生就幫我推薦發表了一篇近兩萬字的學術論文,可謂年少氣盛。導師組不少老師都覺得我底子不錯,是可造之材。秋雨師能將我納入門下,顯然也是有所期望的。按理說有秋雨師這樣的高人指點,只要我潛心向學,刻苦研讀,是會學有所成,有所作為的。然而當年的我年輕無知,胸無大志,又生性懶惰,意志薄弱,沒有定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天降機遇不珍惜,以至於研究生三年渾渾噩噩,浪費光陰,揮霍青春,荒廢學業,一無所成,徹底辜負了導師的期待與栽培。至今想來,我猶痛悔不已。
秋雨師帶研究生是極其寬容的,他對你是充分信任,任憑你依興趣去學,然而我卻辜負了他的信任。我毫無自我約束力,一派自我放縱,從復旦時的書呆子轉而對學術書有了厭倦與牴觸。研究生三年我看了不少武俠小說和閒書,到研究生的最後一年,我鬼使神差地迷上了電影,竟大大咧咧地嚮導師說我的碩士畢業論文想做電影理論。秋雨師略一沉思,瀟灑地一揮手:沒問題。我的大戲劇學也包含了電影!現在想來,不知當時在秋雨師的瀟灑大度下,他的心底是否有一絲苦笑,因為他很清楚,他這個弟子就是做戲劇論文也做不出什麼名堂來的?
汪義群先生講西方戲劇史,留學英倫的他用標準的牛津英語為我們授課,我卻如聽天書。秋雨師叫我帶個錄音機到課堂上,錄下汪先生的課,帶回去反覆聽。秋雨師難得一臉嚴肅地叮囑我:你英語一定要過關,將來你總是要去國外學習的。然而我卻把秋雨師的諄諄教誨當成了耳旁風。
一天晚上,我跟表演系的高曙光在我寢室里下棋賭酒,誰輸了就喝一杯劣質白干。幾杯下來,我酩酊大醉,竟大發酒瘋,抄起把破掃帚滿樓亂竄,大喊大叫(樓上就住著女生),轟動了全校。我在全校大會上被點名批評,吃了個記過處分。我知道闖了禍,晚上惶惶然跑到住在龍華的秋雨師家裡,秋雨師卻輕描淡寫付之一笑,覺得我這不算什麼事,還說將來找個機會到檔案里把我的處分拿掉。果然,第二年秋雨師當上副院長後,還真的讓人翻出我的檔案,很奇怪,檔案里竟然沒有我的處分。原來處分必須要系主任簽字才能入檔,而我的系主任陳多老先生卻拒不簽字,叫我寫了篇檢討敷衍校方,幫我逃過一劫。
我們這一屆十個研究生彼此年齡相差很大,年長的都在刻苦攻讀,年輕的幾個男生大多晃晃悠悠,無所事事。後來我聽說有老師評價我們幾個年輕的是迷惘的一代,我就是典型代表。我覺得老師還客氣了,我其實就是垮掉的一代。很可惜,上戲雄心勃勃打造的這一屆研究生,整體上遠沒有達到校方原來的期望值,我更是其中的一大敗類!
我的畢業分配把秋雨師累得不輕。這一年的畢業生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像是帶上原罪似的遭到了社會的普遍拒斥。我一門心思想留在上海,而當時的上海一個外地人想擠進來真比登天還難。沒辦法,我只能靠在秋雨師這棵大樹上,而秋雨師也義不容辭地為我的工作張羅起來。他先用漂亮的行楷給上海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宋明玖先生寫了封信,把我推薦出去,還幽默地跟我說:他姓宋你也姓宋,本家總會照顧本家的。我拿著秋雨師的推薦信興沖沖地奔到上海電視台,不料我的本家宋先生卻婉言將我這個小輩拒之門外了。秋雨師安慰我:沒關係,我們再找。熱情的秋雨師把他能動用的關係都動用起來了,為了他這個不成器的學生,向他在滬上文藝界的朋友求援。可因為種種緣故,我的工作去向一直遲遲沒有進展。後來秋雨師去新加坡講學數月,我像個孤兒似的翹首以盼導師早日歸滬。這時候已經是1989年年底了,我同屆的外地同學除了馬小娟去了北京,其他的都在上海留不下來,怏怏回了家鄉。校方看在秋雨師的面子上,沒有趕我走,還讓我賴在上戲校園裡。
1990年初,我的復旦同學張記爭把我引薦給上海電影資料館的柴原老師,資料館有意接納我,但必須要過時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吳貽弓導演這一關。我請秋雨師出馬找吳先生說說情,秋雨師說:沒問題,但我沒他的電話。我急忙把吳先生家裡的電話奉上。不懂事的我啊,應該明白其實這時候的秋雨師和吳貽弓先生並不太熟,我實在不該讓導師去做勉為其難的事。秋雨師卻一點也不勉強,當晚就給吳先生打了電話,請他出來吃飯。吳先生回答:你我都是大忙人,飯就免了吧。只要資料館要你的學生,我這兒沒問題。就這樣,秋雨師一手把我留在了大上海。
大哉師門 愧哉弟子(宋繼高)(6)
在秋雨師帶過的幾屆研究生中,可以說我的畢業分配是最讓他費神的了。而我當時既不懂事,更不知趣,害得秋雨師把我的找工作也當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秋雨師曾感慨地對我說:繼高啊,就是我的家裡人,我也沒這樣幫忙過呀!
我在上海電影資料館混了幾年,憑興致所至雜七雜八的事幹了不少,卻毫無成就感。有時候在社會上,同事或朋友向他人介紹我:這是余秋雨的研究生。總能引來幾道愛屋及烏的
目光,而我卻有無地自容之感。都說名師出高徒,可我實在是不配稱鼎鼎大名的秋雨先生的弟子,實在是有辱師門。
過了30歲,我才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覺得再朝秦暮楚、渾渾噩噩下去,這輩子就算徹底毀了,而且也實在對不住所出師門。於是我決心專攻一門,從1995年開始正兒八經寫起影視劇本來,又在1997年進了上海電影製片廠,算是捧起了電影這一沒落貴族的飯碗。這幾年影視劇倒是寫了幾個,能勉強拿得出手的也就是《生死抉擇》和《走出凱旋門》,混了個金雞獎和華表獎最佳編劇,算是在圈子裡初步立住了腳。但我明白,我永遠也成不了秋雨師的高徒,今後的歲月里我只能儘量努力,不至於再給師門抹黑。
願普天下的余門弟子奮發有為光大師門,願尊師余秋雨先生早日成為一代宗師!
通向輝煌的文化苦旅(侯 宏)(1)
我是在上海戲劇學院《藝術概論》課的課堂上認識余秋雨的。
那時,他才三十多歲,是戲劇文學系的講師。他的第—部書稿還在埋頭寫作之中,知道他的人很少。我們“編劇進修班”的個別同學甚至不去聽他的課,覺得寫劇本實在用不著“藝術概論”的指導。後來,聽說這位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確實講得精彩,才將信將疑地踏進他的課堂。
1983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處女作——《戲劇理論史稿》。
在這部長達666頁的書中,余秋雨從戲劇藝術在古希臘誕生寫起,隨著戲劇實踐和理論發展的歷史長河,一代—代,一國一國,歷數了人類戲劇發展的過程,各個國家的名劇和戲劇實踐家、理論家們的代表性作品和觀點,成為我國第一部最系統、最完整的戲劇理論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