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攻城掠地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最下策的選擇。戰爭是國之大事,需要謹慎。###主席訪問美國的時候,贈給小布希一本《孫子兵法》,他的寓意很明顯。自布希當政以來,他在中東是“伐謀”不足,“伐兵”有餘,孫子說“全城為上”,布希則是逢城必破。###主席送書的寓意恐怕在於——世界需要和諧,美國要懂得節制。孫子的“慎戰”思想,是值得當今全世界重新記憶的。

  ‖叢治辰:我倒覺得從文化記憶這個“高尚”的口袋中,最不應該拿出來的就是孫子。孫子心機太多,良知太少。當下孫子已經很泛濫了,處處是《孫子兵法》與商戰、與市場競爭、與企業管理。我們已經把孫子泛濫化、庸俗化,甚至妖邪化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孫子審慎地對待戰爭,我們也應該審慎地對待孫子。

  ‖劉璇: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正如你剛才所說,我們已經把孫子泛濫化、庸俗化,甚至妖邪化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還原本真的孫子,去看看《孫子兵法》到底是怎樣的一部書。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3)

  2009年09月25日17:19

  ‖王牧笛:但是對於孫子、韓非子,現在人們大肆宣揚的是兵家、法家的謀略智慧術,是些陰暗的東西,會帶來嚴重後果。我認為孟子的性善論是一個強心劑,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萬小龍:各位,你們剛才講了這麼多,無論老子、孔子、孟子,還是孫子,都

  是很精英化的人物,然而我們的老百姓到哪裡去了呢?精英學者都在津津樂道這些形而上的東西,但是我們的販夫走卒,我們的引車賣漿者,他們的英雄肯定不是孔子,不是孟子,也不是孫子。他們有自己的偶像,從金庸小說的流行可見,武俠、任俠的精神,實際上是中國民間社會幾千年來非常崇尚也非常渴望的精神,將這種精神體現得最明顯的還是墨家,是墨子。王小波寫過一本書叫《沉默的大多數》,我覺得沉默的大多數並不是知識分子,而是知識分子所想代言的那個平民階層。他們才是真正的沉默的大多數。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們很慶幸有這樣一個叫墨翟的人,代表了那一批沉默的大多數,使那個時代變得如此豐富、燦爛。無數標榜自己代表著沉默的大多數的那批社會精英們,我想問問他們,你是否真正了解那批沉默的大多數?

  ‖郭戰偉:我也同意我們最該記憶墨子。除了剛才這位同學提到的他來自草根階層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強調實踐性。這可能是中國文化中最為缺乏的一點。中國讀書人,自古以來都是崇尚空談不講求務實,而墨子在這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觀點,他值得被記憶。

  ‖王安安:剛才聽了這麼多同學的意見,縱覽了中國先秦哲學史上如此多的思想家,令人疑惑的是幾乎沒有人提出“快樂”這個詞。大家樂此不疲地暢言如何改造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怎麼樣去搞定國家,搞定君主,搞定身邊的人,幾乎沒有人提出要使自己獲得心靈的自由,獲得心靈的快樂。幸好我們還有莊子。在記住這麼多“家”的同時,我們一定不要忘了莊子,不要忘了讓自己的心靈獲得一份寧靜、一份快樂、一份自由,我覺得這倒是現在中國人最缺乏的東西。

  ‖余秋雨:我贊成把墨子和莊子作為我們下一步談論的重點對象。其實,在先秦思想家中,提出“人本善”的孟子和“人本惡”的荀子,都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因為他們為儒學提供了人性論基礎。而且,還提出了“民本”、“王道”、“仁政”、“一天下”等影響中國歷史兩千年的政治學理論。但是,我們既然已經把孔子選為儒家的代表,就只能把他們放在那個大家庭里了。其實,他們在很多學術層面上,已經高於孔子。

  墨子很容易被遺忘,卻不該被遺忘。剛才劉璇稱讚孫子的“慎戰”思想,而墨子乾脆提出了“非攻”,觀念更明確了。他還提出過“兼愛”,這在中國思想界簡直是空谷足音,因此直到近代,連孫中山、梁啓超這些很有世界眼光的人,也認為中國最需要墨子。

  至於莊子,正如王安安所說,他給人一種心靈的快樂。我要說明的是,莊子為心靈提供快樂的依據,一是自然,二是藝術,因此很“現代”,可以作為我們對那個精神極為豐裕的時代的終結,儘管在時間上,他並不是最後。

  自然的詩化,詩化的自然,是最美好的精神出路。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1)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今天我想先聽聽大家對墨子的印象。不必準確把握,只講印象就可以。印象,也許是古人在今日世界的最終歸宿。

  ‖王牧笛:墨子的外貌似乎比較疾苦,是一個勞苦大眾的形象。孟子說墨子禿頂,腳後跟由於經常走路是破的。莊子說墨子腿肚上沒有毛,也沒有肉,也就是我們說的骨瘦如柴。魯迅寫小說,寫到墨子時,說這個人臉很黑,像個乞丐。

  ‖郭戰偉:墨子可以手腦並用,他一有想法馬上就會付諸實踐。準確地說,墨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

  更是一位行動者、實踐家。這在諸子百家中非常少見。

  ‖王安安:墨子是一位仁者,也有孤膽遊俠的氣質。即使大家都不理解他,他還是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僅“言必信、行必果”,而且為了信仰可以拋棄七情六慾。

  ‖余秋雨:能不能把他與我們說過的幾個思想家作一個對比?

  ‖王牧笛:不妨打個比喻,如果孔子是一隻獅子王,墨子就是一匹領頭狼。孔子強調某種高貴的生存態度,在這種高貴的姿態之下,對民眾難免產生疏離之感。而墨子本身就來自民間,代表著平民化的生存態度。總的來說,我覺得墨子比孔子更有包容的生存態度,生存能力也更加頑強。

  ‖余秋雨:關於墨子,我的第一印象是顏色——黑色,“墨”就是黑色。如果說其他的諸子百家都是用自己學派的理念和職能來命名,那麼,墨家則用一種顏色發言,而這個顏色恰恰是他姓氏的色彩。馮友蘭先生、錢穆先生都做過考證,墨子堂而皇之地用“墨”作為自己的姓氏,作為自己學派的名號,也就是承認自己代表著社會底層。“墨”,一方面指黑衣、黑膚、黑臉,社會底層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說“墨”是當時的一種刑法——墨刑,代表著比社會底層更艱苦的刑徒。

  1928年,有一位叫胡懷琛的先生,提出墨子一定是印度人這個觀點,這在中國學術界引起過一段爭論。胡懷琛先生的理由是墨子流傳最廣的姓名“墨翟”,墨不是姓,翟也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的同音轉借,這兩個詞都是對不知名姓的外國人的一個稱呼。在當時中國對外國了解不多,覺得一個黑色的外國人,當然就是印度人了。而且,墨子的“兼愛”思想很有佛教的影子。但是佛教的太虛法師認為墨家的學說不太像佛教,而像印度本土的婆羅門教。有人便順著這個勢頭進一步推理下去,比如衛聚賢先生,他提出不僅墨子是印度人,老子應該也是印度人。還有金祖同先生,他提出墨子應該是阿拉伯的###教徒。看到這些爭論的文章我笑了,我們老一輩中國學者對國際情況了解得實在太少,卻又把猜測和想像表述得那麼武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