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頁
墨子的顏色,是屬於中國的純粹的黑色。墨子的哲學就是一種高貴的黑色哲學。
如果說莊子的顏色是蔚藍中的銀灰,那麼老子悠遠的素白,就像天山的雪峰;孔子同我們的皮膚和土地相連,是正派的赭黃;韓非子是暗紅,其中耀動著某種金銅的顏色……諸子百家的每一學派都在中國人的心頭輸入了一種對應的心理色調,每個人都可以調出各自不同的精神板塊,這是諸子百家的深刻所在。而這個讓今天的我們感到陌生的黑色,用它沉著的大氣襯托出其他顏色的鮮明,使整個色板有了定力。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2)
2009年09月25日17:19
先秦諸子中不乏走過很多路的人,但他們畢竟一會兒牛車,一會兒馬車,有的時候還坐轎子,但墨子只是靠雙腳走路。最著名的一次是去楚國,勸阻一場伐宋之戰,並跟公輸般(即魯班)辯論。這條路很長,它的起點在泰山腳下,而他的目的地是楚國的郢都,在今天的湖北荊州一帶。這就是說,墨子要穿過山東的一小半,再穿過河南全境,可能還要途經安徽,然後才到湖北。到了湖北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到達目的地。十天十夜,他全部靠走,走得腳上起泡,他只得從黑色的衣服上撕下黑色的布條,包紮一下之後繼續走在黑夜裡。就這樣孤身一人,去阻止楚國攻打宋國。他成功地阻止了這場戰爭,於是他又走回來,走到被他解救的宋國。當時下起了大雨,他想到城門下躲雨,卻被宋國的人趕走了。他在大雨中暗暗自嘲:一個人哪,靠大智慧救苦救難誰也不會知道,憑小聰明整天折騰誰都會認識他。
這個人,白天別人當他是乞丐,晚上別人睡著了他還在走,當其他諸子百家睡著了他還在走,為了民間公義,就那麼質樸而篤定地奔走在社會底層。他的這種黑夜行走,看上去很孤獨,其實他一直擁有一個與他言行相依的團隊,組合成一種正義的集體力量。這樣一個人,真是值得每個中國人懷念。
‖叢治辰:秋雨老師說到這裡,我腦海中一下子跳出來一個形象,金庸《天龍八部》里的喬峰——一個穿著粗布衣服奔走在路上,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英雄。還有一個形象是金庸《鹿鼎記》里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以替天行道為己任,有一個非常忠誠的團隊,有他的幫規和信仰,為大家所擁戴。這兩個形象的合一就是我理解的墨子——都體現出“俠”的精神,墨子正是一個俠客。《墨子?貴義》裡面講“萬事莫貴於義”,他對“義”的追求,就是後來俠客精神的重要來源。
‖余秋雨:你說得不錯,墨子和俠客精神確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司馬遷所說的任俠精神在墨子身上獲得了完善的體現。不過,一般俠客都沒有像墨子那樣有明確的思想體系,而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一整套理論,比一般俠客的思想境界都要高得多,已經成為一位跨時代的精神導師。
‖王安安:我覺得墨子雖然不是印度人,但他的形象很貼近印度的甘地,提倡清苦的日常生活與非暴力的和平主張,並不是整日刀光劍影、飛花落葉、人頭落地。墨家的法規非常嚴苛,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實際上和甘地的非暴力主張很契合,我認為比天地會、喬峰都要高很多。
‖郭戰偉:不,安安誤會了。墨子不是
不要暴力,實際上他就是以武力作為基礎參與到那個時代的生態中。如果沒有暴力,便不存在“墨攻”的說法。我倒願意從墨子身後的那個濃重的底色——他的團隊來透析墨子。他們都是墨家學派的弟子,但存在著嚴密的效忠關係,某種意義上類似一個教團,具有宗教性。而且,這個團體也正是墨子的暴力組織,他們用墨家的戰爭經驗直接參與到各國實務性的政治活動中。
‖余秋雨:不錯。墨子紮根泥土,沒有書生氣,不信任學術討論的實際功效。他擁有一支以學生為主體的團隊,這與先秦諸子的其他學派很不相同。其他學派也會有不少學生,有的師生關係還非常親密,例如我們說起過的孔子和他的學生,但墨子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對他的團隊來說,他是精神領袖兼司令,指揮重大行動,而不僅僅是教師。這使他具有其他學派代表人物所不具有的力量。例如那次他步行十天到楚國去救宋國,看似孤身一人,卻有一個武裝團隊作為強大後盾。因此,當公輸般知道比不過他,隱晦地表示可以通過除掉他來取得勝利時,他就沉著地說,自己的弟子三百人已經全副武裝地等在宋國的城頭。由此可見,他的“非攻”思想是由盾牌守護的,他的這個“非”字,是一個包含著否決力量的動詞。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3)
2009年09月25日17:19
‖薩琳娜:我認為墨家團隊有點半宗教的性質,然而他們不信奉某個特定的神靈,所以不能說它是完全的宗教組織。但是它通過“巨子”制度形成非常嚴密的組織,有著共同的道德倫理、價值觀以及信仰,很類似於宗教組織。
‖郭戰偉:我非常同意你的說法。墨家是有一種宗教情懷,它一方面施行軍事化的管理,另外一方面通過某種半宗教信仰使這些人可以“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在所不惜。但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墨家團隊夭折了,之後的中國歷史上沒有了它的身影?
難道僅僅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單一的神、一個崇拜的偶像嗎,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萬小龍:有學者認為,墨家是一個半軍事化的教團組織。它為什麼沒有留下來,我覺得歸根結底在於它的組織制度——巨子制,這種組織制度有“權”,作為團隊的領導者,“巨子”享有足夠的權威,甚至掌控了團員的生殺大權。這是它跟其他學派最大的區別,有權就必然產生爭權,所以墨子剛一去世,墨家馬上分為三派。儒家的老師對學生並沒有那麼大的人身控制權,沒有權力就無所謂爭權。
‖叢治辰:我不是很同意你的觀點。墨家分成三派,孔子死後儒家分成了八派,那可以反證儒家的爭奪更厲害嗎?我覺得墨家團隊消失的決定性原因不在爭權。
‖萬小龍:不可否認“巨子”制的弊端是一個重要原因。我這裡有一個例證,在墨家後期有一個巨子叫孟勝,他和楚國的陽城君關係非常好。後來陽城君參與了楚國貴族的叛亂,孟勝就率領一百八十二個弟子幫助陽城君守他的封地,結果孟勝和他一百八十二個弟子全部陣亡了。這件事情有另外一個版本,說當時孟勝參與守城行動,但是陽城君逃跑以後,楚國來收回這個城,孟勝率領他的一百八十二個弟子集體自殺就“義”了,就是墨家強調的這個“義”。大量的墨家弟子,只能是巨子的隨葬品,這個組織制度弊端太明顯了。以現在的觀點看,可能有點邪教的性質。
‖余秋雨:我補充一個細節。這個巨子孟勝自殺以前,為了墨家團隊的延續,他任命遠方的田襄子接任巨子,於是派兩個弟子去傳達任命。傳達完了,那兩個人要返回楚國,像團隊的其他成員一樣自殺;田襄子說,現在我是巨子,我命令你們不能自殺。但那兩個人還是不聽他的命令,回來自殺了。因此對這兩個人的評價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說他們是壯士,另外一方面則又說他們是不聽命令的人。從這樣一個小小的後續情節,可以知道墨家團隊在紀律上的嚴格和由此產生的弊端。請注意,過於嚴格的僵硬,一定會造成機體內部的不協調,並由此產生斷裂。
如果說莊子的顏色是蔚藍中的銀灰,那麼老子悠遠的素白,就像天山的雪峰;孔子同我們的皮膚和土地相連,是正派的赭黃;韓非子是暗紅,其中耀動著某種金銅的顏色……諸子百家的每一學派都在中國人的心頭輸入了一種對應的心理色調,每個人都可以調出各自不同的精神板塊,這是諸子百家的深刻所在。而這個讓今天的我們感到陌生的黑色,用它沉著的大氣襯托出其他顏色的鮮明,使整個色板有了定力。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2)
2009年09月25日17:19
先秦諸子中不乏走過很多路的人,但他們畢竟一會兒牛車,一會兒馬車,有的時候還坐轎子,但墨子只是靠雙腳走路。最著名的一次是去楚國,勸阻一場伐宋之戰,並跟公輸般(即魯班)辯論。這條路很長,它的起點在泰山腳下,而他的目的地是楚國的郢都,在今天的湖北荊州一帶。這就是說,墨子要穿過山東的一小半,再穿過河南全境,可能還要途經安徽,然後才到湖北。到了湖北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到達目的地。十天十夜,他全部靠走,走得腳上起泡,他只得從黑色的衣服上撕下黑色的布條,包紮一下之後繼續走在黑夜裡。就這樣孤身一人,去阻止楚國攻打宋國。他成功地阻止了這場戰爭,於是他又走回來,走到被他解救的宋國。當時下起了大雨,他想到城門下躲雨,卻被宋國的人趕走了。他在大雨中暗暗自嘲:一個人哪,靠大智慧救苦救難誰也不會知道,憑小聰明整天折騰誰都會認識他。
這個人,白天別人當他是乞丐,晚上別人睡著了他還在走,當其他諸子百家睡著了他還在走,為了民間公義,就那麼質樸而篤定地奔走在社會底層。他的這種黑夜行走,看上去很孤獨,其實他一直擁有一個與他言行相依的團隊,組合成一種正義的集體力量。這樣一個人,真是值得每個中國人懷念。
‖叢治辰:秋雨老師說到這裡,我腦海中一下子跳出來一個形象,金庸《天龍八部》里的喬峰——一個穿著粗布衣服奔走在路上,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英雄。還有一個形象是金庸《鹿鼎記》里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以替天行道為己任,有一個非常忠誠的團隊,有他的幫規和信仰,為大家所擁戴。這兩個形象的合一就是我理解的墨子——都體現出“俠”的精神,墨子正是一個俠客。《墨子?貴義》裡面講“萬事莫貴於義”,他對“義”的追求,就是後來俠客精神的重要來源。
‖余秋雨:你說得不錯,墨子和俠客精神確實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司馬遷所說的任俠精神在墨子身上獲得了完善的體現。不過,一般俠客都沒有像墨子那樣有明確的思想體系,而墨子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一整套理論,比一般俠客的思想境界都要高得多,已經成為一位跨時代的精神導師。
‖王安安:我覺得墨子雖然不是印度人,但他的形象很貼近印度的甘地,提倡清苦的日常生活與非暴力的和平主張,並不是整日刀光劍影、飛花落葉、人頭落地。墨家的法規非常嚴苛,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實際上和甘地的非暴力主張很契合,我認為比天地會、喬峰都要高很多。
‖郭戰偉:不,安安誤會了。墨子不是
不要暴力,實際上他就是以武力作為基礎參與到那個時代的生態中。如果沒有暴力,便不存在“墨攻”的說法。我倒願意從墨子身後的那個濃重的底色——他的團隊來透析墨子。他們都是墨家學派的弟子,但存在著嚴密的效忠關係,某種意義上類似一個教團,具有宗教性。而且,這個團體也正是墨子的暴力組織,他們用墨家的戰爭經驗直接參與到各國實務性的政治活動中。
‖余秋雨:不錯。墨子紮根泥土,沒有書生氣,不信任學術討論的實際功效。他擁有一支以學生為主體的團隊,這與先秦諸子的其他學派很不相同。其他學派也會有不少學生,有的師生關係還非常親密,例如我們說起過的孔子和他的學生,但墨子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對他的團隊來說,他是精神領袖兼司令,指揮重大行動,而不僅僅是教師。這使他具有其他學派代表人物所不具有的力量。例如那次他步行十天到楚國去救宋國,看似孤身一人,卻有一個武裝團隊作為強大後盾。因此,當公輸般知道比不過他,隱晦地表示可以通過除掉他來取得勝利時,他就沉著地說,自己的弟子三百人已經全副武裝地等在宋國的城頭。由此可見,他的“非攻”思想是由盾牌守護的,他的這個“非”字,是一個包含著否決力量的動詞。
第十四課 一個讓我們慚愧的名字(3)
2009年09月25日17:19
‖薩琳娜:我認為墨家團隊有點半宗教的性質,然而他們不信奉某個特定的神靈,所以不能說它是完全的宗教組織。但是它通過“巨子”制度形成非常嚴密的組織,有著共同的道德倫理、價值觀以及信仰,很類似於宗教組織。
‖郭戰偉:我非常同意你的說法。墨家是有一種宗教情懷,它一方面施行軍事化的管理,另外一方面通過某種半宗教信仰使這些人可以“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在所不惜。但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墨家團隊夭折了,之後的中國歷史上沒有了它的身影?
難道僅僅是因為它沒有一個單一的神、一個崇拜的偶像嗎,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萬小龍:有學者認為,墨家是一個半軍事化的教團組織。它為什麼沒有留下來,我覺得歸根結底在於它的組織制度——巨子制,這種組織制度有“權”,作為團隊的領導者,“巨子”享有足夠的權威,甚至掌控了團員的生殺大權。這是它跟其他學派最大的區別,有權就必然產生爭權,所以墨子剛一去世,墨家馬上分為三派。儒家的老師對學生並沒有那麼大的人身控制權,沒有權力就無所謂爭權。
‖叢治辰:我不是很同意你的觀點。墨家分成三派,孔子死後儒家分成了八派,那可以反證儒家的爭奪更厲害嗎?我覺得墨家團隊消失的決定性原因不在爭權。
‖萬小龍:不可否認“巨子”制的弊端是一個重要原因。我這裡有一個例證,在墨家後期有一個巨子叫孟勝,他和楚國的陽城君關係非常好。後來陽城君參與了楚國貴族的叛亂,孟勝就率領一百八十二個弟子幫助陽城君守他的封地,結果孟勝和他一百八十二個弟子全部陣亡了。這件事情有另外一個版本,說當時孟勝參與守城行動,但是陽城君逃跑以後,楚國來收回這個城,孟勝率領他的一百八十二個弟子集體自殺就“義”了,就是墨家強調的這個“義”。大量的墨家弟子,只能是巨子的隨葬品,這個組織制度弊端太明顯了。以現在的觀點看,可能有點邪教的性質。
‖余秋雨:我補充一個細節。這個巨子孟勝自殺以前,為了墨家團隊的延續,他任命遠方的田襄子接任巨子,於是派兩個弟子去傳達任命。傳達完了,那兩個人要返回楚國,像團隊的其他成員一樣自殺;田襄子說,現在我是巨子,我命令你們不能自殺。但那兩個人還是不聽他的命令,回來自殺了。因此對這兩個人的評價產生了很大的矛盾,一方面說他們是壯士,另外一方面則又說他們是不聽命令的人。從這樣一個小小的後續情節,可以知道墨家團隊在紀律上的嚴格和由此產生的弊端。請注意,過於嚴格的僵硬,一定會造成機體內部的不協調,並由此產生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