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正因為這樣,孔子把中庸之道看成是最高、最廣的道德。他在《論語》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他由此進一步認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就是說,那些永遠在玩弄極端概念、陳述刺激話語的“英雄”,基本上是小人。這話,希望大家記住。我為什麼歷來不與極端主義辯論?因為心中早有孔子的這個判斷。
學習中庸之道,我建議大家多讀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庸》篇,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所記述的,很有價值。我在這裡先為大家讀一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一直認為,中庸之道,是21世紀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學,可惜很難讓外國人領會。我還認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靈魂所在,也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1)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在甲骨文、商代、老子、孔子之後,接下來應該討論哪一個重大文化現象?這一定會引起爭議,因為在攀越了幾座無可爭議的高峰之後,前後的大山很多,選哪一座都風光無限。但是,我們還是要為當代廣大民眾選一選。我希望聽到不同意見,然後再來討論。順便還請說一說,文化記憶對一個民族而言,是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程度又是如何?
‖叢治辰:我覺得文化記憶過多不好,過少也不好,均衡就好。就像某個著名的洋快餐GG語說的,均衡的營養對於我們才是健康的。對於一個民族來講,也是均衡一點為好。在討論了甲骨文、老子、孔
子之後,我想下一個值得記憶的應該是與他們的思維有一點不同的,能構成一個互補關係的思想家,我推薦公孫龍。我的理由很簡單,“缺什麼補什麼”,在整個中國文化長河中,邏輯學一直很缺乏,直到近代以來,許多大家像金岳霖先生,都要去西方學習邏輯學。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本身就有好的邏輯學傳統,從公孫龍身上,包括從後期墨家身上,學一點邏輯學的知識,會讓我們對近代的理性、近代的科學有更好的理解。
‖王安安:我推薦的候選人是莊子。現在中國人對藝術的興趣越來越濃,各種畫展、各種藝術展覽都是人頭攢動。但在大量外國藝術作品進入中國的時刻,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沒有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的精神?其實中國藝術的思想淵源和文化淵源是從莊子這兒來的。所以我認為莊子很值得大家研究和記憶。
‖余秋雨:叢治辰的想法很有趣。但是,我們對於古代經典,不能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就像不能讓我們年邁的曾祖父,去修剪花園的大草坪,儘管曾祖父年輕時務過農,而我們的草坪又一直雜草叢生,需要修剪。我們古代確實有過不錯的邏輯學,這可以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但是從實際的民眾需要而言,則應該重新打造以科學精神為基礎的現代邏輯學構架。我本人的邏輯學基礎是從歐幾里德幾何學打下的,在這方面,不必要強調民族界限。
莊子的情況不太一樣,他代表著一種後世無法取代的人生態度和藝術精神,是東方文明的標誌之一,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比公孫龍更值得記憶。
‖魏然:我認為韓非子也應該被記憶。在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中,真正脫穎而出,為統治者所採用並且成功實踐的是韓非子代表的法家學說。中國古代形成發達的中央集權政治跟法家密不可分。
‖余秋雨:幾千年來的中國政權中,法家一直是一個核心結構。麻煩的是,它太普及了,一種畸形的普及。法家提出的“法、術、勢”,除了“法”的概念比較艱深外,“術”和“勢”的概念幾乎成了一般文化人讀解中國歷史的基本門徑。權術、謀術、拉幫結派、造勢炒作……成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低層領悟而滲入很多人的骨髓。直到今天,很多歷史評論、文化演講,包括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小說,都很少離開這個格局。因此,我主張在學術上為法家正名,讓它恢復作為一種古典政治學和管理學的宏大內涵,但在民族記憶上,卻應該淡化它,不要火上加油,不要繼續張揚。
‖叢治辰:作家阿城曾經說,“文化不是味精”,文化太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真正需要繼承的是精髓性的文化。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講,主要還是應該繼承孔孟學說的一些亮點,比如說“忠”、“孝”、“仁”、“義”、“和平”、“浩然之氣”等。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2)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如果縮小到只有孔孟之道,又太單調了。
‖諸叢瑜:對不起,秋雨老師,您的觀點和剛才發言同學的觀點我都不能同意。我認為這是一種精英主義立場的觀點。普通民眾的文化記憶的多少和內容都不是任何人可以為之選擇和設定的,文化記憶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在新聞學裡面有一個理論叫做選擇性記憶,是說受眾可能對新聞作選擇性的記憶。我認為對於文化記憶而言,實際上也是一個選擇性記憶的過程,
比如說,一個從小愛好軍事的人,可能會對孔子、孟子沒什麼感覺,卻會記住白起、王翦等人,一個喜歡水利的人則會記住鄭國、李冰這樣的名字。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性化記憶組成的譜系。
‖余秋雨:你這裡有一個潛在的假設,就是你把非常漫長的文化資源,當做全部攤開在廣大民眾面前可供挑揀的對象,其實不是這樣的。一般民眾不存在這種可以任意挑選的自由,由於教育和專業的局限,大家並不知道有那麼多資源,知道一點的又無從選擇,因此,所謂無限個性化的選擇,有可能是取消選擇。就像我們在一個極大的範圍內選舉領導人,如果沒有候選人,便完全無法實行。這裡就出現了文化人的責任,為一個時代選擇一個進一步選擇的範圍,並把選擇的理由討論清楚。這個過程,也是啟蒙的一部分。
‖魏然:那麼我推薦一個人,他在幾千年前就發出了個人主義的微弱呼聲,他就是楊朱。我們中國一直是推崇集體主義的,他非常重視個人的價值。
‖余秋雨:遺憾的是,楊朱留下的資料太少,我們不能了解他系統的論述。他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一般認為是極端利己主義,但既然能在智者如雲的時代成為一個思想流派,一定不會那麼淺薄。他可能會認為,“天下”是一個空洞概念,因此也可能是一個虛假概念,而個體是實在的。安頓個體,不讓他們製造“利天下”或“害天下”的藉口,因此不隨便拔毛,才會構成一種以利己主義為基礎的秩序。——但這只是猜想。我們不能憑著猜想來選擇記憶。
‖劉璇:那我來推薦一位研究資料比較多的先秦思想家——孫子,尤其是他的“慎戰”思想。孫子認為戰爭不是一個必要的手段,只是最後的手段。他說“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短兵相接、
學習中庸之道,我建議大家多讀儒家經典《禮記》中的《中庸》篇,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所記述的,很有價值。我在這裡先為大家讀一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一直認為,中庸之道,是21世紀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最佳哲學,可惜很難讓外國人領會。我還認為,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靈魂所在,也是中華文化的靈魂所在。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1)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在甲骨文、商代、老子、孔子之後,接下來應該討論哪一個重大文化現象?這一定會引起爭議,因為在攀越了幾座無可爭議的高峰之後,前後的大山很多,選哪一座都風光無限。但是,我們還是要為當代廣大民眾選一選。我希望聽到不同意見,然後再來討論。順便還請說一說,文化記憶對一個民族而言,是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程度又是如何?
‖叢治辰:我覺得文化記憶過多不好,過少也不好,均衡就好。就像某個著名的洋快餐GG語說的,均衡的營養對於我們才是健康的。對於一個民族來講,也是均衡一點為好。在討論了甲骨文、老子、孔
子之後,我想下一個值得記憶的應該是與他們的思維有一點不同的,能構成一個互補關係的思想家,我推薦公孫龍。我的理由很簡單,“缺什麼補什麼”,在整個中國文化長河中,邏輯學一直很缺乏,直到近代以來,許多大家像金岳霖先生,都要去西方學習邏輯學。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本身就有好的邏輯學傳統,從公孫龍身上,包括從後期墨家身上,學一點邏輯學的知識,會讓我們對近代的理性、近代的科學有更好的理解。
‖王安安:我推薦的候選人是莊子。現在中國人對藝術的興趣越來越濃,各種畫展、各種藝術展覽都是人頭攢動。但在大量外國藝術作品進入中國的時刻,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沒有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的精神?其實中國藝術的思想淵源和文化淵源是從莊子這兒來的。所以我認為莊子很值得大家研究和記憶。
‖余秋雨:叢治辰的想法很有趣。但是,我們對於古代經典,不能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這就像不能讓我們年邁的曾祖父,去修剪花園的大草坪,儘管曾祖父年輕時務過農,而我們的草坪又一直雜草叢生,需要修剪。我們古代確實有過不錯的邏輯學,這可以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但是從實際的民眾需要而言,則應該重新打造以科學精神為基礎的現代邏輯學構架。我本人的邏輯學基礎是從歐幾里德幾何學打下的,在這方面,不必要強調民族界限。
莊子的情況不太一樣,他代表著一種後世無法取代的人生態度和藝術精神,是東方文明的標誌之一,對於一般民眾而言,比公孫龍更值得記憶。
‖魏然:我認為韓非子也應該被記憶。在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中,真正脫穎而出,為統治者所採用並且成功實踐的是韓非子代表的法家學說。中國古代形成發達的中央集權政治跟法家密不可分。
‖余秋雨:幾千年來的中國政權中,法家一直是一個核心結構。麻煩的是,它太普及了,一種畸形的普及。法家提出的“法、術、勢”,除了“法”的概念比較艱深外,“術”和“勢”的概念幾乎成了一般文化人讀解中國歷史的基本門徑。權術、謀術、拉幫結派、造勢炒作……成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低層領悟而滲入很多人的骨髓。直到今天,很多歷史評論、文化演講,包括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小說,都很少離開這個格局。因此,我主張在學術上為法家正名,讓它恢復作為一種古典政治學和管理學的宏大內涵,但在民族記憶上,卻應該淡化它,不要火上加油,不要繼續張揚。
‖叢治辰:作家阿城曾經說,“文化不是味精”,文化太多了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真正需要繼承的是精髓性的文化。從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來講,主要還是應該繼承孔孟學說的一些亮點,比如說“忠”、“孝”、“仁”、“義”、“和平”、“浩然之氣”等。
第十三課 關於下一項記憶的爭論(2)
2009年09月25日17:19
‖余秋雨:如果縮小到只有孔孟之道,又太單調了。
‖諸叢瑜:對不起,秋雨老師,您的觀點和剛才發言同學的觀點我都不能同意。我認為這是一種精英主義立場的觀點。普通民眾的文化記憶的多少和內容都不是任何人可以為之選擇和設定的,文化記憶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在新聞學裡面有一個理論叫做選擇性記憶,是說受眾可能對新聞作選擇性的記憶。我認為對於文化記憶而言,實際上也是一個選擇性記憶的過程,
比如說,一個從小愛好軍事的人,可能會對孔子、孟子沒什麼感覺,卻會記住白起、王翦等人,一個喜歡水利的人則會記住鄭國、李冰這樣的名字。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性化記憶組成的譜系。
‖余秋雨:你這裡有一個潛在的假設,就是你把非常漫長的文化資源,當做全部攤開在廣大民眾面前可供挑揀的對象,其實不是這樣的。一般民眾不存在這種可以任意挑選的自由,由於教育和專業的局限,大家並不知道有那麼多資源,知道一點的又無從選擇,因此,所謂無限個性化的選擇,有可能是取消選擇。就像我們在一個極大的範圍內選舉領導人,如果沒有候選人,便完全無法實行。這裡就出現了文化人的責任,為一個時代選擇一個進一步選擇的範圍,並把選擇的理由討論清楚。這個過程,也是啟蒙的一部分。
‖魏然:那麼我推薦一個人,他在幾千年前就發出了個人主義的微弱呼聲,他就是楊朱。我們中國一直是推崇集體主義的,他非常重視個人的價值。
‖余秋雨:遺憾的是,楊朱留下的資料太少,我們不能了解他系統的論述。他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一般認為是極端利己主義,但既然能在智者如雲的時代成為一個思想流派,一定不會那麼淺薄。他可能會認為,“天下”是一個空洞概念,因此也可能是一個虛假概念,而個體是實在的。安頓個體,不讓他們製造“利天下”或“害天下”的藉口,因此不隨便拔毛,才會構成一種以利己主義為基礎的秩序。——但這只是猜想。我們不能憑著猜想來選擇記憶。
‖劉璇:那我來推薦一位研究資料比較多的先秦思想家——孫子,尤其是他的“慎戰”思想。孫子認為戰爭不是一個必要的手段,只是最後的手段。他說“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