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絕境回來
名揚國際的小畫家胡怡聞病危的消息,把整個上海都嚇了一跳。
她是我同學的女兒,幾乎是所有孩子和家長羨慕的對象。
但是,似乎生命之神反對寵愛,執意要把她塑造得更加堅實,便狠狠心把她投入了一條粗礪恐怖的生命畏途之中讓她自個兒去掙扎。她突然生病,病得那麼蹊蹺又病得那麼嚴重,柔婉的生命一直被逼到最後的防線之前,在她周圍,幾乎全社會都在呼喚和營救。
終於,她掙扎過來了,艱難而又必然地拿起了畫筆。那枝畫筆,已不是先前那枝伴隨著無數歡聲笑語的魔棒,而是一枝熔鑄著有關人類生命大恐怖和大安詳的拐杖。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她重新站立之初的生命記錄,這份記錄屬於她,又屬於無數生命,屬於那些未必生重病、未必會畫畫的生命。
我們的藝術顯然長久地誤會了大氣磅礡,以為巨大的篇幅、堂皇的排場就是,以為漫長的歷史、壯觀的場面就是,以為山頂的遠眺、海邊的沉思就是。其實,藝術的真正大氣,產生於絕境。這種絕境倒未必是饑寒交迫、生老病死,而是生命中更為整體的荒漠體驗和峭壁體驗。放逐、撕裂、滅絕、重生,這才有徹心徹骨的灼熱和冰冷,這才會知道人世間最後一滴甘泉是什麼,最難越過的障礙在哪裡。
於是,開始有了生命的氣勢。
——《胡怡聞病後畫展》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更謙虛一點
復旦大學的一些研究生趁假期長途旅行,遠至西藏,一路上寫了不少充滿文化激情的散文,其中一部分,現正放在我的案頭。
他們實在是值得羨慕的一群,那麼年輕就走了那麼遠的路,居然不是為了打仗,為了逃難,為了流放,為了"上山下鄉",而純粹是為了考察。中國兵荒馬亂了多少個世紀,這种放任於山水之間的青年旅行者,實在是久違了。有了他們,這塊土地簡直有點奢侈了,這真叫人愉快。
由於他們,一種比較地道的文化審視態度出現了。這種審視態度,並不僅僅是動用文史知識來詮釋景物,也不僅僅是面對景物而浮想聯翩,而是把自己的生命當作一個充滿著無數問號、極有感覺彈性的文化軟體,與自然和歷史周旋。
在他們的遊記中我也發現了一些毛病。我對此略有擔憂:這些毛病是不是我早先的一些散文傳染給他們的呢?如果是,應該及早由我本人來指出。
我要告訴他們,旅途中的文化感受,不必如此擁擠、如此密集、如此迫不及待地表達出來。讓自己的筆多描述一點自然景物本身,就會更大氣,走在這樣一條奇異的路上,我們的合適身份應該是驚訝而疲倦的跋涉者,而不宜是心思很重的讀書人。
我還要告訴其他更多的讀者,最有意義的旅遊,不是尋找文化,而是冶煉生命。我們要明白,人類的所作所為,比之於茫茫自然界,是小而又小的;人類的幾千年文明史,比之於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出現,是短而又短的;人類對於自身生存環境的理解能力,是弱而又弱的。因此,我們理應更謙虛、更收斂一點。在群峰插天、洪濤捲地的偉大景象前,我們如果不知驚懼、不知沉默,只是一味嘰嘰喳喳地談文化,實在有點要不得。如果這算是什麼"大散文",那寧肯不要。
——讀《尋找太陽城》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人類兩大動作
《華爾街日報》評論布爾斯廷的兩部學術著作《發現者》和《創造者》"富有戲劇性",這倒使我這個戲劇專業出身的人仔細想了一想。
想的結果是,不錯,可以看成是戲劇。主角只有一個,人類;全劇只完成了兩個動作,發現、創造。
布爾斯廷用如此簡潔的方式來提煉世界歷史,實在是器宇恢弘。全書史料豐富,大多數史料都包含著人情味極強的情節性,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讀完之後才明白,原來人類的光明面、人類的文明事業,確實都包容在發現和創造這兩件事裡面了。人類當然也於了不少壞事和醜事,作者不予理會,不是他學歷不夠,或疏忽大意,而是只想呈現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基本元素,以便把那些非人性的作為比照得瑣碎可笑。無地自容。因此,這是一種充滿喜樂之情的選擇,讓每一個讀者都能感受到做人的自豪。
這種歷史態度,不僅與實證主義史學判然有別,而且也不同于思辨的歷史哲學。我猜想布爾斯廷一定受到過年鑑學派整體史學觀的積極影響,讀他的書總能聯想到法國歷史學家布洛赫的話:"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就像神話中的巨人,他知道只要嗅到了從人類血肉之軀發出的氣息,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也能想到比利時歷史學家佩倫的話:
"如果我是一個古董鑑賞家,我就會把目光盯住那些陳舊的細節不放,但我是一個歷史學家,我熱愛生活。"
與年鑑學派史學家相比,布爾斯廷有更多的文學氣息,所以人們也喜歡把他歸人文學派史學家的範疇。這裡所說的文學派,當然不是指文筆和想像,而是指對人類抱有更大的慈愛,對歷史採取更大的取捨,慈愛和取捨又都不違背歷史的本真。以此為基礎,再來發揮敘述的情節性和感染力,也就蔚為壯觀了。
——讀《發現者》、《創造者》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中國人
"中國人"這個稱呼,現在大家叫慣了,以為自從地球上有了中國這麼一個地方,產生了這麼一種人,就自然而然地叫下來了。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
在我記憶中,"中國"這個詞在西周就出現了,內涵卻一直在變化。秦漢以後,歷朝都不以"中國"為國名,但大體上又都以"中國"通稱。由於民族眾多,戰亂頻仍,經常出現對峙雙方都把自己說成"中國",把對方說成夷狄的情形,如南北朝和宋金時期都是如此。
這還只是在內部進行著名號上的爭奪和調整,真正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概念,只能在國際關係中確定。如果說,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排列體現了時間上的縱向關係;那麼,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排列則體現了國際間的橫向關係。中國古代,縱向關係遠遠強於橫向關係,因此很難有明晰的、整體意義上的"中國"概念。直到清代,邊界吃重,外交突現,"中國"才以一個主權國家的專稱出現在外交文書上。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絕境回來
名揚國際的小畫家胡怡聞病危的消息,把整個上海都嚇了一跳。
她是我同學的女兒,幾乎是所有孩子和家長羨慕的對象。
但是,似乎生命之神反對寵愛,執意要把她塑造得更加堅實,便狠狠心把她投入了一條粗礪恐怖的生命畏途之中讓她自個兒去掙扎。她突然生病,病得那麼蹊蹺又病得那麼嚴重,柔婉的生命一直被逼到最後的防線之前,在她周圍,幾乎全社會都在呼喚和營救。
終於,她掙扎過來了,艱難而又必然地拿起了畫筆。那枝畫筆,已不是先前那枝伴隨著無數歡聲笑語的魔棒,而是一枝熔鑄著有關人類生命大恐怖和大安詳的拐杖。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她重新站立之初的生命記錄,這份記錄屬於她,又屬於無數生命,屬於那些未必生重病、未必會畫畫的生命。
我們的藝術顯然長久地誤會了大氣磅礡,以為巨大的篇幅、堂皇的排場就是,以為漫長的歷史、壯觀的場面就是,以為山頂的遠眺、海邊的沉思就是。其實,藝術的真正大氣,產生於絕境。這種絕境倒未必是饑寒交迫、生老病死,而是生命中更為整體的荒漠體驗和峭壁體驗。放逐、撕裂、滅絕、重生,這才有徹心徹骨的灼熱和冰冷,這才會知道人世間最後一滴甘泉是什麼,最難越過的障礙在哪裡。
於是,開始有了生命的氣勢。
——《胡怡聞病後畫展》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更謙虛一點
復旦大學的一些研究生趁假期長途旅行,遠至西藏,一路上寫了不少充滿文化激情的散文,其中一部分,現正放在我的案頭。
他們實在是值得羨慕的一群,那麼年輕就走了那麼遠的路,居然不是為了打仗,為了逃難,為了流放,為了"上山下鄉",而純粹是為了考察。中國兵荒馬亂了多少個世紀,這种放任於山水之間的青年旅行者,實在是久違了。有了他們,這塊土地簡直有點奢侈了,這真叫人愉快。
由於他們,一種比較地道的文化審視態度出現了。這種審視態度,並不僅僅是動用文史知識來詮釋景物,也不僅僅是面對景物而浮想聯翩,而是把自己的生命當作一個充滿著無數問號、極有感覺彈性的文化軟體,與自然和歷史周旋。
在他們的遊記中我也發現了一些毛病。我對此略有擔憂:這些毛病是不是我早先的一些散文傳染給他們的呢?如果是,應該及早由我本人來指出。
我要告訴他們,旅途中的文化感受,不必如此擁擠、如此密集、如此迫不及待地表達出來。讓自己的筆多描述一點自然景物本身,就會更大氣,走在這樣一條奇異的路上,我們的合適身份應該是驚訝而疲倦的跋涉者,而不宜是心思很重的讀書人。
我還要告訴其他更多的讀者,最有意義的旅遊,不是尋找文化,而是冶煉生命。我們要明白,人類的所作所為,比之於茫茫自然界,是小而又小的;人類的幾千年文明史,比之於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出現,是短而又短的;人類對於自身生存環境的理解能力,是弱而又弱的。因此,我們理應更謙虛、更收斂一點。在群峰插天、洪濤捲地的偉大景象前,我們如果不知驚懼、不知沉默,只是一味嘰嘰喳喳地談文化,實在有點要不得。如果這算是什麼"大散文",那寧肯不要。
——讀《尋找太陽城》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人類兩大動作
《華爾街日報》評論布爾斯廷的兩部學術著作《發現者》和《創造者》"富有戲劇性",這倒使我這個戲劇專業出身的人仔細想了一想。
想的結果是,不錯,可以看成是戲劇。主角只有一個,人類;全劇只完成了兩個動作,發現、創造。
布爾斯廷用如此簡潔的方式來提煉世界歷史,實在是器宇恢弘。全書史料豐富,大多數史料都包含著人情味極強的情節性,讓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讀完之後才明白,原來人類的光明面、人類的文明事業,確實都包容在發現和創造這兩件事裡面了。人類當然也於了不少壞事和醜事,作者不予理會,不是他學歷不夠,或疏忽大意,而是只想呈現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基本元素,以便把那些非人性的作為比照得瑣碎可笑。無地自容。因此,這是一種充滿喜樂之情的選擇,讓每一個讀者都能感受到做人的自豪。
這種歷史態度,不僅與實證主義史學判然有別,而且也不同于思辨的歷史哲學。我猜想布爾斯廷一定受到過年鑑學派整體史學觀的積極影響,讀他的書總能聯想到法國歷史學家布洛赫的話:"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就像神話中的巨人,他知道只要嗅到了從人類血肉之軀發出的氣息,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標。"也能想到比利時歷史學家佩倫的話:
"如果我是一個古董鑑賞家,我就會把目光盯住那些陳舊的細節不放,但我是一個歷史學家,我熱愛生活。"
與年鑑學派史學家相比,布爾斯廷有更多的文學氣息,所以人們也喜歡把他歸人文學派史學家的範疇。這裡所說的文學派,當然不是指文筆和想像,而是指對人類抱有更大的慈愛,對歷史採取更大的取捨,慈愛和取捨又都不違背歷史的本真。以此為基礎,再來發揮敘述的情節性和感染力,也就蔚為壯觀了。
——讀《發現者》、《創造者》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作者:余秋雨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www.eshunet.com/
中國人
"中國人"這個稱呼,現在大家叫慣了,以為自從地球上有了中國這麼一個地方,產生了這麼一種人,就自然而然地叫下來了。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
在我記憶中,"中國"這個詞在西周就出現了,內涵卻一直在變化。秦漢以後,歷朝都不以"中國"為國名,但大體上又都以"中國"通稱。由於民族眾多,戰亂頻仍,經常出現對峙雙方都把自己說成"中國",把對方說成夷狄的情形,如南北朝和宋金時期都是如此。
這還只是在內部進行著名號上的爭奪和調整,真正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概念,只能在國際關係中確定。如果說,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排列體現了時間上的縱向關係;那麼,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排列則體現了國際間的橫向關係。中國古代,縱向關係遠遠強於橫向關係,因此很難有明晰的、整體意義上的"中國"概念。直到清代,邊界吃重,外交突現,"中國"才以一個主權國家的專稱出現在外交文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