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是現在人民大眾創造力的偉大清清楚楚擺在我們眼前,不容我們不承認。歷史上一切進化的根源都是從人民大眾那裡來的,他們才真正推動了歷史的巨輪。歷史上所謂“英雄”,同學術史上的大學者一樣,當然有他們一定的作用,無論誰也不會一筆抹殺;但他們只不過適應了人民大眾共同的要求,或者把人民大眾所獲得的經驗總結起來使社會進化加速一步或學術水平提高一步。脫離了人民大眾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人民大眾的創造力既然這樣偉大,在過去得到應得的發展沒有呢?根本沒有得到,因為學問操在極少數的特權階級手裡,學問是他們最重要的武器和護身符,他們把學問謹慎地鎖起來,像一個囤積商人囤積奇貨,不讓它與人民大眾發生關係,恐怕秘密泄露了,失掉自己的地位。人民大眾失掉求得學問的機會,自己的創造力只好在極不正常極艱苦的條件下慢慢發展。現在解放了,我們應該把學術交還給人民大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五章第四十九條明確地規定了:“發展人民出版事業,並注重出版有益於人民的通俗書報。”這就是要指明,我們應該走的方向。無論哪一行的專家都應該嚴格執行這一條的規定,把他們專門研究的學問用通俗的形式寫出來,讓人民大眾能夠了解,能夠接受。倘若大家都這樣做,我敢相信,人民大眾的創造力,得了專門學問的輔助,將會更高地發揚起來,空前地發揚起來。然後我們再在普及的基礎上把學術水平逐漸提高,普及的程度愈大,水平也就愈提得高。過去是幾個學者把自己關在圖書館或研究室里孤獨地研究和發明,現在是全體人民大眾都參加到這發明和研究工作里來,這樣一來,一方面普及,一方面提高,愈普及就愈提高,愈提高就愈普及,交互影響,學術將會飛躍地前進。只有這樣,被封鎖了幾千年的人類創造的智慧,才真正地得到解放。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眾(3)

  1949年11月18日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

  在芸芸眾生中,有一種人,就是像我這樣的教書匠,或者美其名,稱之為“學者”。我們這種人難免不時要舞筆弄墨,寫點文章的。根據我的分析,文章約而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被動寫的文章,一是主動寫的文章。

  所謂“被動寫的文章”,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應試的“八股文”和“試帖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種文章多半是“代聖人立言”的,或者是“頌聖”的,不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會說廢話。記得魯迅在什麼文章中舉了一個廢話的例子:“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吾心者實中懷之在抱。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後面好像還有,我記不清楚了)這是典型的廢話,念起來卻聲調鏗鏘。“試帖詩”中也不乏好作品,唐代錢起詠湘靈鼓琴的詩,就曾被朱光潛先生讚美過,而朱先生的讚美又被魯迅先生諷刺過。到了今天,我們被動寫文章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們寫的廢話,說的謊話,吹的大話,也是到處可見的。我覺得,有好多文章是大可以不必寫的,有好些書是大可以不必印的。如果少印刷這樣的文章,出版這樣的書,則必然能夠少砍伐些森林,少製造一些紙張;對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會有很大的好處的;對人類生存的前途也會減少危害的。

  至於主動寫的文章,也不能一概而論。仔細分析起來,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的人為了提職,需要提交“著作”,於是就趕緊炮製;有的人為了成名成家,也必須有文章,也努力炮製。對於這樣的人,無需深責,這是人之常情。炮製的著作不一定都是“次品”,其中也不乏優秀的東西,像吾輩“爬格子族”的人們,非主動寫文章以賺點稿費不行,只靠我們的工資,必將斷炊。我輩被“尊”為教授的人,也不例外。

  在中國學術界裡,主動寫文章的學者中,有不少的人學術道德是高尚的。他們專心一致,唯學是務,勤奮思考,多方探求,寫出來的文章儘管有點參差不齊;但是他們都是值得欽佩、值得讚美的,他們是我們中國學術界的脊樑。

  真正的學術著作,約略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單篇的論文與成本的專著。後者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古今中外的許多大部頭的專著,像中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等,都是名垂千古、輝煌璀璨的巨著,是我們國家的瑰寶。這裡不再詳論。我要比較詳細地談一談單篇論文的問題。單篇論文的核心是講自己的看法、自己異於前人的新意,要發前人未發之覆。有這樣的文章,學術才能一步步、一代代向前發展。如果寫一部專著,其中可能有自己的新意,也可能沒有。因為大多數的專著是綜合的、全面的敘述。即使不是自己的新意,也必須寫進去,否則就不算全面。論文則沒有這種負擔,它的目的不是全面,而是深入,而是有新意,它與專著的關係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我在上面幾次講到“新意”,“新意”是從哪裡來的呢?有的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出於“靈感”的,比如傳說中牛頓因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但我們必須注意,這種靈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頓一定是很早就考慮這類的問題,晝思夜想,一旦遇到相應的時機,便豁然頓悟。吾輩平凡的人,天天吃蘋果,只覺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麼撈什子“地心吸力”幹什麼!在科學技術史上,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來,現在先不去談它了。

  在以前極左思想肆虐的時候,學術界曾大批“從雜誌縫裡找文章”的做法,因為這樣就不能“代聖人立言”;必須心中先有一件先入為主的教條的東西要宣傳,這樣的文章才合乎程式。有“學術新意”是觸犯“天條”的。這樣的文章一時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這樣的文章印了出來,再當做垃圾賣給收破爛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白色垃圾”),除了浪費紙張以外,絲毫無補於學術的進步。我現在立一新義: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到雜誌縫裡才能找到新意。在大部頭的專著中,在字裡行間,也能找到新意的,舊日所謂“讀書得間”,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一般說來,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往往只談一個問題、一個新問題,裡面是有新意的。你讀過以後,受到啟發,舉一反三,自己也產生了新意,然後寫成文章,讓別的學人也受到啟發,再舉一反三。如此往復循環,學術的進步就寓於其中了。

  可惜——是我覺得可惜——眼前在國內學術界中,讀雜誌的風氣,頗為不振,不但外國的雜誌不讀,連中國的雜誌也不看。閉門造車,焉得出而合轍?別人的文章不讀,別人的觀點不知,別人已經發表過的意見不聞不問,只是一味地寫去寫去。這樣怎麼能推動學術前進呢?更可怕的是,這個問題幾乎沒有人提出。有人空喊“同國際學術接軌”。不讀外國同行的新雜誌和新著作,你能知道“軌”究竟在哪裡嗎?連“軌”在哪裡都不知道,空喊“接軌”,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