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那麼怎麼辦呢?最好腦海里思考問題,不要單打一,同時多思考幾個,而且要念念不忘,永遠不讓自己的腦子停擺,永遠在思索著什麼。這樣一來,你搜集面就會大得多,漏網之魚也就少得多,材料當然也就積累得多。“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旦用起來,你就左右逢源了。
1988年
如何利用時間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對我們研究學問的人來說,時間尤其珍貴,更要爭分奪秒。但是各人的處境不同,對某一些人來說就有一個怎樣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的問題。這個怪名詞是我杜撰出來的。時間摸不著看不見,但確實是一個整體,哪裡會有什麼“邊角廢料”呢?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平常我們做工作,如果一整天沒有人和事來干擾,你可以從容濡筆,悠然怡然,再佐以龍井一杯,雲煙三支,神情宛如神仙,整個時間都是你的,那就根本不存在什麼“邊角廢料”問題。但是有多少人能有這種神仙福氣呢?魯鈍如不佞者幾十年來就做不到。建國以來,我搞了不知多少社會活動,參加了不知多少會,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來找,心煩意亂,啼笑皆非。回想“十年浩劫”期間,我成了“不可接觸者”,除了蹲牛棚外,在家裡也是門可羅雀。《羅摩衍那》譯文八巨冊就是那時候的產物。難道為了讀書寫文章就非變成“不可接觸者”或者右派不行嗎?浩劫一過,我又是門庭若市,而且參加各種各樣的會,終日馬不停蹄。我從前讀過馬雅可夫斯基的《開會迷》和張天翼的《華威先生》,覺得異常可笑,豈意自己現在就成了那一類人物,豈不大可哀哉!但是,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是能夠想出辦法來的。現在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態度欠端,話風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這個”、“那個”,間之以“唵”、“啊”,白白浪費精力,效果卻是很少。在這時候,我往往只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里更是思考不停。這就是我所說的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文思如萬斛泉涌,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仿佛“才盡”。此時我反而期望開會了。這真叫做沒有法子。
1988年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1)
在芸芸眾生中,有一種人,就是像我這樣的教書匠,或者美其名,稱之為“學者”。我們這種人難免不時要舞筆弄墨,寫點文章的。根據我的分析,文章約而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被動寫的文章,一是主動寫的文章。
所謂“被動寫的文章”,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應試的“八股文”和“試帖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種文章多半是“代聖人立言”的,或者是“頌聖”的,不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會說廢話。記得魯迅在什麼文章中舉了一個廢話的例子:“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吾心者實中懷之在抱。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後面好像還有,我記不清楚了)這是典型的廢話,念起來卻聲調鏗鏘。“試帖詩”中也不乏好作品,唐代錢起詠湘靈鼓琴的詩,就曾被朱光潛先生讚美過,而朱先生的讚美又被魯迅先生諷刺過。到了今天,我們被動寫文章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們寫的廢話,說的謊話,吹的大話,也是到處可見的。我覺得,有好多文章是大可以不必寫的,有好些書是大可以不必印的。如果少印刷這樣的文章,出版這樣的書,則必然能夠少砍伐些森林,少製造一些紙張;對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會有很大的好處的;對人類生存的前途也會減少危害的。
至於主動寫的文章,也不能一概而論。仔細分析起來,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的人為了提職,需要提交“著作”,於是就趕緊炮製;有的人為了成名成家,也必須有文章,也努力炮製。對於這樣的人,無需深責,這是人之常情。炮製的著作不一定都是“次品”,其中也不乏優秀的東西,像吾輩“爬格子族”的人們,非主動寫文章以賺點稿費不行,只靠我們的工資,必將斷炊。我輩被“尊”為教授的人,也不例外。
在中國學術界裡,主動寫文章的學者中,有不少的人學術道德是高尚的。他們專心一致,惟學是務,勤奮思考,多方探求,寫出來的文章儘管有點參差不齊;但是他們都是值得欽佩、值得讚美的,他們是我們中國學術界的脊樑。
真正的學術著作,約略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單篇的論文與成本的專著。後者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古今中外的許多大部頭的專著,像中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等,都是名垂千古、輝煌璀璨的巨著,是我們國家的瑰寶。這裡不再詳論。我要比較詳細地談一談單篇論文的問題。單篇論文的核心是講自己的看法、自己異於前人的新意,要發前人未發之覆。有這樣的文章,學術才能一步步、一代代向前發展。如果寫一部專著,其中可能有自己的新意,也可能沒有。因為大多數的專著是綜合的、全面的敘述。即使不是自己的新意,也必須寫進去,否則就不算全面。論文則沒有這種負擔,它的目的不是全面,而是深入,而是有新意,它與專著的關係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我在上面幾次講到“新意”,“新意”是從哪裡來的呢?有的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出於“靈感”的,比如傳說中牛頓因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但我們必須注意,這種靈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頓一定是很早就考慮這類的問題,晝思夜想,一旦遇到相應的時機,便豁然頓悟。吾輩平凡的人,天天吃蘋果,只覺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麼撈什子“地心吸力”幹嘛!在科學技術史上,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來,現在先不去談它了。
在以前極左思想肆虐的時候,學術界曾大批“從雜誌縫裡找文章”的做法,因為這樣就不能“代聖人立言”;必須心中先有一件先入為主的教條的東西要宣傳,這樣的文章才合乎程式。有“學術新意”是觸犯“天條”的。這樣的文章一時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這樣的文章印了出來,再當作垃圾賣給收破爛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白色垃圾”),除了浪費紙張以外,絲毫無補於學術的進步。我現在立一新義: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到雜誌縫裡才能找到新意。在大部頭的專著中,在字裡行間,也能找到新意的,舊日所謂“讀書得間”,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一般說來,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往往只談一個問題、一個新問題,裡面是有新意的。你讀過以後,受到啟發,舉一反三,自己也產生了新意,然後寫成文章,讓別的學人也受到啟發,再舉一反三。如此往復循環,學術的進步就寓於其中了。
1988年
如何利用時間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對我們研究學問的人來說,時間尤其珍貴,更要爭分奪秒。但是各人的處境不同,對某一些人來說就有一個怎樣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的問題。這個怪名詞是我杜撰出來的。時間摸不著看不見,但確實是一個整體,哪裡會有什麼“邊角廢料”呢?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平常我們做工作,如果一整天沒有人和事來干擾,你可以從容濡筆,悠然怡然,再佐以龍井一杯,雲煙三支,神情宛如神仙,整個時間都是你的,那就根本不存在什麼“邊角廢料”問題。但是有多少人能有這種神仙福氣呢?魯鈍如不佞者幾十年來就做不到。建國以來,我搞了不知多少社會活動,參加了不知多少會,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來找,心煩意亂,啼笑皆非。回想“十年浩劫”期間,我成了“不可接觸者”,除了蹲牛棚外,在家裡也是門可羅雀。《羅摩衍那》譯文八巨冊就是那時候的產物。難道為了讀書寫文章就非變成“不可接觸者”或者右派不行嗎?浩劫一過,我又是門庭若市,而且參加各種各樣的會,終日馬不停蹄。我從前讀過馬雅可夫斯基的《開會迷》和張天翼的《華威先生》,覺得異常可笑,豈意自己現在就成了那一類人物,豈不大可哀哉!但是,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是能夠想出辦法來的。現在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信息量卻不大,態度欠端,話風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這個”、“那個”,間之以“唵”、“啊”,白白浪費精力,效果卻是很少。在這時候,我往往只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里更是思考不停。這就是我所說的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文思如萬斛泉涌,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仿佛“才盡”。此時我反而期望開會了。這真叫做沒有法子。
1988年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1)
在芸芸眾生中,有一種人,就是像我這樣的教書匠,或者美其名,稱之為“學者”。我們這種人難免不時要舞筆弄墨,寫點文章的。根據我的分析,文章約而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被動寫的文章,一是主動寫的文章。
所謂“被動寫的文章”,在中國歷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應試的“八股文”和“試帖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這種文章多半是“代聖人立言”的,或者是“頌聖”的,不許說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換句話說,就是必須會說廢話。記得魯迅在什麼文章中舉了一個廢話的例子:“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吾心者實中懷之在抱。千百年來,已非一日矣。”(後面好像還有,我記不清楚了)這是典型的廢話,念起來卻聲調鏗鏘。“試帖詩”中也不乏好作品,唐代錢起詠湘靈鼓琴的詩,就曾被朱光潛先生讚美過,而朱先生的讚美又被魯迅先生諷刺過。到了今天,我們被動寫文章的例子並不少見。我們寫的廢話,說的謊話,吹的大話,也是到處可見的。我覺得,有好多文章是大可以不必寫的,有好些書是大可以不必印的。如果少印刷這樣的文章,出版這樣的書,則必然能夠少砍伐些森林,少製造一些紙張;對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會有很大的好處的;對人類生存的前途也會減少危害的。
至於主動寫的文章,也不能一概而論。仔細分析起來,也是五花八門的,有的人為了提職,需要提交“著作”,於是就趕緊炮製;有的人為了成名成家,也必須有文章,也努力炮製。對於這樣的人,無需深責,這是人之常情。炮製的著作不一定都是“次品”,其中也不乏優秀的東西,像吾輩“爬格子族”的人們,非主動寫文章以賺點稿費不行,只靠我們的工資,必將斷炊。我輩被“尊”為教授的人,也不例外。
在中國學術界裡,主動寫文章的學者中,有不少的人學術道德是高尚的。他們專心一致,惟學是務,勤奮思考,多方探求,寫出來的文章儘管有點參差不齊;但是他們都是值得欽佩、值得讚美的,他們是我們中國學術界的脊樑。
真正的學術著作,約略言之,可以分為兩大類:單篇的論文與成本的專著。後者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古今中外的許多大部頭的專著,像中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等,都是名垂千古、輝煌璀璨的巨著,是我們國家的瑰寶。這裡不再詳論。我要比較詳細地談一談單篇論文的問題。單篇論文的核心是講自己的看法、自己異於前人的新意,要發前人未發之覆。有這樣的文章,學術才能一步步、一代代向前發展。如果寫一部專著,其中可能有自己的新意,也可能沒有。因為大多數的專著是綜合的、全面的敘述。即使不是自己的新意,也必須寫進去,否則就不算全面。論文則沒有這種負擔,它的目的不是全面,而是深入,而是有新意,它與專著的關係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
我在上面幾次講到“新意”,“新意”是從哪裡來的呢?有的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出於“靈感”的,比如傳說中牛頓因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心吸力。但我們必須注意,這種靈感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牛頓一定是很早就考慮這類的問題,晝思夜想,一旦遇到相應的時機,便豁然頓悟。吾輩平凡的人,天天吃蘋果,只覺得它香脆甜美,管它什麼撈什子“地心吸力”幹嘛!在科學技術史上,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不少來,現在先不去談它了。
在以前極左思想肆虐的時候,學術界曾大批“從雜誌縫裡找文章”的做法,因為這樣就不能“代聖人立言”;必須心中先有一件先入為主的教條的東西要宣傳,這樣的文章才合乎程式。有“學術新意”是觸犯“天條”的。這樣的文章一時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這樣的文章印了出來,再當作垃圾賣給收破爛的(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白色垃圾”),除了浪費紙張以外,絲毫無補於學術的進步。我現在立一新義: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到雜誌縫裡才能找到新意。在大部頭的專著中,在字裡行間,也能找到新意的,舊日所謂“讀書得間”,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因為,一般說來,雜誌上發表的文章往往只談一個問題、一個新問題,裡面是有新意的。你讀過以後,受到啟發,舉一反三,自己也產生了新意,然後寫成文章,讓別的學人也受到啟發,再舉一反三。如此往復循環,學術的進步就寓於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