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總之,我認為,“機遇”(在一般人嘴裡可能叫做“命運”)是無法否認的。一個人一輩子做事,讀書,不管是幹什麼,其中都有“機遇”的成分。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機遇”不垂青,我至今還恐怕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貧農,也許早已離開了世界。我不是“王半仙”或“張鐵嘴”,我不會算卦、相面,我不想來解釋這一個“機遇”問題,那是超出我的能力的事。

  才、學、識

  我認為,要想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應該在四個方面下工夫:一、理論;二、知識面;三、外語;四、漢文。唐代劉知幾主張,治史學要有才、學、識。我現在勉強套用一下,理論屬識,知識面屬學,外語和漢文屬才,我在下面分別談一談。

  理論

  現在一講理論,我們往往想到馬克思主義。這樣想,不能說不正確。但是,必須注意幾點。一、馬克思主義隨時代而發展,絕非僵化不變的教條。二、不要把馬克思主義說得太神妙,令人望而生畏,對它可以批評,也可以反駁。我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就是實事求是。把黃的說成是黃的,是唯物主義。把黃的說成是黑的,是唯心主義。事情就是如此簡單明了。哲學家們有權利去作深奧的闡述,我輩外行,大可不必。至於辯證法,也可以作如是觀。看問題不要孤立,不要僵死,要注意多方面的聯繫,在事物運動中把握規律,如此而已。我這種幼兒園水平的理解,也許更接近事實真相。

  除了馬克思主義以外,古今中外一些所謂唯心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推理方式,也要認真學習。我有一個奇怪的想法:百分之百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百分之百的唯心主義哲學家,都是沒有的。這就和真空一樣,絕對的真空在地球上是沒有的。中國古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所謂唯心主義哲學家也有不少東西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千萬不要像過去那樣把十分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和教條化,把唯心主義的標籤一貼,就“奧伏赫變”。

  知識面

  要求知識面廣,大概沒有人反對。因為,不管你探究的範圍多麼窄狹,多麼專門,只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你的眼光才能放遠,你的研究才能深入。這樣說已經近於常識,不必再做過多的論證了。我想在這裡強調一點,這就是,我們從事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應該學一點科學技術知識,能夠精通一門自然科學,那就更好。今天學術發展的總趨勢是,學科界線越來越混同起來,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越來越多。再像過去那樣,死守學科陣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已經完全不合時宜了。此外,對西方當前流行的各種學術流派,不管你認為多麼離奇荒誕,也必須加以研究,至少也應該了解其輪廓,不能簡單地盲從或拒絕。

  外語

  外語的重要性,盡人皆知。若再詳細論證,恐成蛇足。我在這裡只想強調一點:從今天的世界情勢來看,外語中最重要的是英語,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語。這種語言,我們必須熟練掌握,不但要能讀,能譯,而且要能聽,能說,能寫。今天寫學術論文,如只用漢語,則不能出國門一步,不能同世界各國的同行交流。如不能聽說英語,則無法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情況就是如此地咄咄逼人,我們不能不認真嚴肅地加以考慮。

  漢語

  我在這裡提出漢語來,也許有人認為是非常異議可怪之論。“我還不能說漢語嗎?” “我還不能寫漢文嗎?”是的,你能說,也能寫。然而仔細一觀察,我們就不能不承認,我們今天的漢語水平是非常成問題的。每天出版的報章雜誌,只要稍一注意,就能發現別字、病句。我現在越來越感到,真要想寫一篇準確、鮮明、生動的文章,絕非輕而易舉。要能做到這一步,還必須認真下點功夫。我甚至想到,漢語掌握到一定程度,想再前進一步,比學習外語還難。只有承認這一個事實,我們的漢語水平才能提高,別字、病句才能減少。

  我在上面講了四個方面的要求。其實這些話都屬於老生常談,都平淡無奇。然而真理不往往就寓於平淡無奇之中嗎?這同魯迅先生講的笑話中的“勤捉”一樣,看似平淡,實則最切實可行,而且立竿見影。我想到這樣平凡的真理,不敢自秘,便寫了出來,其意不過如野叟獻曝而已。

  1988年

  如何搜集資料

  進行科學研究,必須搜集資料,這是不易之理。但是,搜集資料並沒有什麼一定之規。最常見的辦法是使用卡片,把自己認為有用的資料抄在上面,然後分門別類,加以排比。可這也不是唯一的辦法。陳寅恪先生把有關資料用眉批的辦法,今天寫上一點,明天寫上一點,積之既久,資料多到能夠寫成一篇了,就從眉批移到紙上,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比如,他對《高僧傳·鳩摩羅什傳》的眉批,竟比原文還要多幾倍,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自己既很少寫卡片,也從來不用眉批,而是用比較大張的紙,把材料寫上。有時候隨便看書,忽然發現有用的材料,往往順手拿一些手邊能拿到的東西,比如通知、請柬、信封、小紙片之類,把材料寫上,再分類保存。我看到別人也有這個情況,向達先生有時就把材料寫在香菸盒上。用比較大張的紙有一個好處,能把有關的材料都寫在上面,約略等於陳先生的眉批。卡片面積太小,這樣做是辦不到的。材料抄好以後,要十分認真細心地加以保存,最好分門別類裝入紙夾或紙袋。否則,如果一時粗心大意丟上張把小紙片,上面記的可能是最關重要的材料,這樣會影響你整篇文章的質量,不得不黽勉從事。至於搜集資料要巨細無遺,要有竭澤而漁的精神,這是不言自喻的。但是,要達到百分之百的完整的程度,那也是做不到的。不過我們千萬要警惕,不能隨便搜集到一點資料,就動手寫長篇論文。這樣寫成的文章,其結論之不可靠是顯而易見的。與此有聯繫的就是要注意文獻目錄。只要與你要寫的文章有關的論文和專著的目錄,你必須清楚。否則,人家已經有了結論,而你還在賣勁地論證,必然貽笑方家,不可不慎。

  我想順便談一談材料有用無用的問題。嚴格講起來,天下沒有無用的材料,問題是對誰來說,在什麼時候說。就是對同一個人,也有個時機問題。大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只要你腦海里有某一個問題,一切資料,書本上的、考古發掘的、社會調查的等等,都能對你有用。搜集這樣的資料也並不困難,有時候資料簡直是自己躍入你的眼中。反之,如果你腦海里沒有這個問題,則所有這樣的資料對你都是無用的。但是,一個人腦海里思考什麼問題,什麼時候思考什麼問題,有時候自己也掌握不了。一個人一生中不知要思考多少問題。當你思考甲問題時,乙問題的資料對你沒有用。可是說不定什麼時候你會思考起乙問題來。你可能回憶起以前看書時曾碰到過這方面的資料,現在再想去查找,可就“雲深不知處”了。這樣的經驗我一生不知碰到多少次了,想別人也必然相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