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六、南唐後主李煜的詞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傳留下來的僅有三十多首,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仍在江南當小皇帝,後期則已降宋。後期詞不多,但是篇篇都是傑作,純用白描,不作雕飾,一個典故也不用,話幾乎都是平常的白話,老嫗能解;然而意境卻哀婉淒涼,千百年來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在詞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藝批評家的讚賞。但是,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讚美後主有佛祖的胸懷,我卻至今尚不能解。

  七、蘇軾的詩文詞

  中國古代讚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面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之謂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豪放派,與辛棄疾並稱。

  八、納蘭性德的詞

  宋代以後,中國詞的創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個新的高潮。名家輩出,風格不同,又都能各極其妙,實屬難能可貴。在這群燦若列星的詞家中,我獨獨喜愛納蘭性德。他是大學士明珠的兒子,生長於榮華富貴中,然而卻胸懷愁思,流溢於楮墨之間。這一點我至今還難以得到滿意的解釋。從藝術性方面來看,他的詞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我最喜愛的書(2)

  九、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適之先生給予《儒林外史》極高的評價。詩人馮至也酷愛此書。我自己也是極為喜愛《儒林外史》的。

  此書的思想內容是反科舉制度,昭然可見,用不著細說,它的特點在藝術性上。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講一個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仿佛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

  十、曹雪芹的《紅樓夢》

  在古今中外眾多的長篇小說中,《紅樓夢》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是狀元。中國其他長篇小說都沒能成為“學”,而“紅學”則是顯學。《紅樓夢》描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的衰微的過程。本書特異之處也在它的藝術性上。書中人物眾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作者有時只用寥寥數語而人物就活靈活現,讓讀者永遠難忘。讀這樣一部書,主要是欣賞它的高超的藝術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無稽之談,都是不可取的。

  2001年3月21日

  藏書與讀書

  有一個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頓悟:中國是世界上最喜藏書和讀書的國家。

  什麼叫書?我沒有能力,也不願意去下定義。我們姑且從孔老夫子談起吧。他老人家讀《易》,至於韋編三絕,可見用力之勤。當時還沒有紙,文章是用漆寫在竹簡上面的,竹簡用皮條拴起來,就成了書。翻起來很不方便,讀起來也有困難。我國古時有一句話,叫做“學富五車”,說一個人肚子裡有五車書,可見學問之大。這指的是用紙作成的書,如果是竹簡,則五車也裝不了多少部書。

  後來發明了紙。這一來寫書方便多了;但是還沒有發明印刷術,藏書和讀書都要用手抄,這當然也不容易。如果一個人抄的話,一輩子也抄不了多少書。可是這絲毫也阻擋不住藏書和讀書者的熱情。我們古籍中不知有多少藏書和讀書的故事,也可以叫做佳話。我們浩如煙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寄託的文化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歷千年而不衰,我們不能不感謝這些愛藏書和讀書的先民。

  後來我們又發明了印刷術。有了紙,又能印刷,書籍流傳方便多了。從這時起,古籍中關於藏書和讀書的佳話,更多了起來。宋版、元版、明版的書籍被視為珍品。歷代都有一些藏書家,什麼絳雲樓、天一閣、鐵琴銅劍樓、海源閣等等,說也說不完。有的已經消失,有的至今仍在,為我們新社會的建設服務。我們不能不感激這些藏書的祖先。

  至於專門讀書的人,歷代記載更多。也還有一些關於讀書的佳話,什麼囊螢映雪之類。有人做過試驗,無論螢和雪都不能亮到讓人能讀書的程度,然而在這一則佳話中所蘊含的鼓勵人讀書的熱情則是大家都能感覺到的。還有一些鼓勵人讀書的話和描繪讀書樂趣的詩句。“書中自有顏如玉”之類的話,是大家都熟悉的,說這種話的人的“活思想”是非常不高明的,不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讚賞。關於“四時讀書樂”一類的詩,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惜我童而習之,至今老朽昏聵,只記住了一句:“綠滿窗前草不除”,這樣的讀書情趣也是頗能令人嚮往的。此外如“紅袖添香夜讀書”之類的讀書情趣,代表另一種趣味。據魯迅先生說,連大學問家劉半農也嚮往,可見確有動人之處了。“雪夜閉門讀禁書”代表的情趣又自不同,又是“雪夜”,又是“禁書”,不是也頗有人嚮往嗎?

  這樣藏書和讀書的風氣,其他國家不能說一點沒有;但是據淺見所及,實在是遠遠不能同我國相比。因此我才悟出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愛藏書和讀書的國家”這一條簡明而意義深遠的真理。中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文化有極大一部分是通過書籍傳流下來的。到了今天,我們全體炎黃子孫如何對待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每個人都迴避不掉的。我們必須認真繼承這個世界上比較突出的優秀傳統,要讀書,讀好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上無愧於先民,下造福於子孫萬代。

  1991年7月5日

  勤奮、天才(才能)與機遇

  人類的才能,每個人都有所不同,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實,不能不承認的,但是有一種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稱之為“天才”。有沒有“天才”呢?似乎還有點爭論,有點看法的不同。“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一度曾大批“天才”,但其時所批“天才”,似乎與我現在討論的“天才”不是一回事。根據我六七十年來的觀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別在音樂和繪畫方面。你能說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樂天才嗎?即使不談“天才”,只談才能,人與人之間也是十分懸殊的。就拿教梵文來說,在同一個班上,一年教下來,學習好的學生能夠教學習差的而有餘。有的學生就是一輩子也跳不過梵文這個龍門。這情形我在國內外都見到過。

  拿做學問來說,天才與勤奮的關係究竟如何呢?有人說:“九十九分勤奮,一分神來(屬於天才的範疇)。”我認為,這個百分比應該糾正一下。七八十分的勤奮,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我覺得更符合實際一點。我絲毫也沒有貶低勤奮的意思。無論干哪一行的,沒有勤奮,一事無成。我只是感到,如果沒有才能而只靠勤奮,一個人的發展是有限度的。

  現在,我來談一談天才、勤奮與機遇的關係問題。我記得六十多年前在清華大學讀西洋文學時,讀過一首英國詩人Thomas Gray的詩,題目大概是叫《鄉村墓地哀歌(Elegy)》。詩的內容,時隔半個多世紀,全都忘了,只有一句還記得:“在墓地埋著可能有莎士比亞。”意思是指,有莎士比亞天才的人,老死窮鄉僻壤間。換句話說,他沒有得到“機遇”,天才白白浪費了。上面講的可能有張冠李戴的可能;如果有的話,請大家原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