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閱讀
從高中直到大學,我讀了不少英國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態各異。但是,仔細玩味,中英又確有相通之處:寫重大事件而不覺其重,狀身邊瑣事而不覺其輕;娓娓動聽,逸趣橫生;讀罷掩卷,韻味無窮。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最鮮明的,有魯迅的沉鬱雄渾,冰心的靈秀玲瓏,朱自清的淳樸淡泊,沈從文的輕靈美妙,楊朔的鏤金錯彩,豐子愷的厚重平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蒙田的《隨筆》,確給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個人以為,在思想內容方面,蒙田是極其深刻的,但在藝術性方面,他卻是不足法的。與其說蒙田是一個散文家,不如說他是一個哲學家或思想家。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玩味和體會,我發現中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澹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 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餘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 同世上的萬事萬物一樣,八股也要一分為二的。從內容上來看,它是“代聖人立言”,陳腐枯燥,在所難免。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從布局結構上來看,卻頗有可取之處。它講究邏輯,要求均衡,避免重複,禁絕拖拉。這是它的優點。 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樸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我還認為,散文最忌平板。現在有一些作家的散文,寫得規規矩矩,沒有任何語法錯誤,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是毫無問題的。但是讀起來總是覺得平淡無味,是好的教材資料,卻決非好的文學作品。我個人覺得,文學最忌單調平板,必須有波濤起伏,曲折幽隱,才能有味。有時可以採用點文言辭藻,外國句法;也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俚語俗話,增添那麼一點苦澀之味,以避免平淡無味。我甚至於想用譜樂譜的手法來寫散文,圍繞著一個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現,形式稍加改變,目的只想在複雜中見統一,在跌宕中見均衡,從而調動起讀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享受。有這樣有節奏有韻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實感,必能感人至深,這是我堅定的信念。 在某一些方面,一個門外漢反而能看出點門道。因為他所入不深,了無所蔽。沒有真正專家們的條條框框,沒有那一些“枷鎖”,跳起舞來,反而更能輕鬆如意。 王國維先生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所舉的例子中,別的我且不說,只說陶淵明的兩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先生把它列入無我之境。我認為,實際上是有我的,漢文可以不用主語,如譯為英、德、法等文,主語必赫然有一個“我”字( I, ich, je)在。既然有個“我”字在,怎麼能說是“無我”呢?我覺得,在這裡不是“無我”,而是“忘我”,不是“以物觀物”,而仍然是“以我觀物”,不過在一瞬間忘記了“我”而已。 什麼叫“人民性”呢?一看就明白,一追問就糊塗。對一些人來說,它是恍兮惚兮,其中無象,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於是一些文學史學家就在“人民”二字上下工夫。遍搜古籍,假如僥倖能找到“人民”——不管這兩個字古今是否同義——或與“人民”相近的字眼,就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一般,狂喜不已。這樣怎能寫出好的文學史來呢? 根據我個人的淺見,衡量一部文學作品的標準,藝術性應該放到第一位,因為藝術性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假如缺乏藝術性,思想性即使再高,也毫無用處,這樣的作品決不會為讀者所接受。有一些文學作品,思想性十分模糊,但藝術性極高,照樣會成為名作而流傳千古,李義山的許多無題詩就屬於這一類。
閱讀
從詞源學上來講,《說文》:“美,羊大也。”羊大了肉好吃,就稱之為“美”。這既不屬於眼,也不屬於耳,而是屬於舌頭,加上一點鼻子,鼻子就能嗅到香味。 我們中國的文藝批評家或一般讀者,讀一部文學作品或一篇詩文,先反覆玩味,含英咀華,把作品的真精神燦然映照於我們心中,最後用鮮明、生動而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讀者讀了以後得到的也不是乾癟枯燥的義理,而是生動活潑的綜合的印象。 我不願意寫小說,因為我厭惡虛構的東西。 有時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學術研究倦怠了,換一張桌子,寫點散文,換一換腦筋。就像是磨刀一樣,刀磨過之後,重又鋒利起來,回頭再搞學術研究,重新抖擻,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紛至沓來,亦人生一樂也。 寫散文,我沒有那麼多真情實感要抒發。我主張散文是不能虛構的,不能講假話,硬往外擠,賣弄一些花里胡哨的辭藻,我自謂不是辦不到,而是恥於那樣做。 我們國內有一些人非凡迷信諾貝爾獎金,迷信的勁頭,非常可笑。試拿我們中國沒有得獎的那幾位文學巨匠同已經得獎的歐美的一些作家來比一比,其差距簡直有如高山與小丘。同此輩爭一日之長,有這個必要嗎? 對於語言,包括外國語言和自己的母語在內,學習任務是永遠也完成不了的。真正有識之士都會知道,對於這一種語言的把握,從來也不會達到絕對好的程度,水平都是相對的。據說莎士比亞作品裡就有不少的語法錯誤,我們中國過去的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詩人、詞客等等,又有哪一個沒有病句呢?現代當代的聞名文人又有哪一個寫的文章能經得起語法詞彙方面的過細的推敲呢?因此,誰要是自吹自擂,說對語言文字的把握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個人不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騙子。 在極渺遠的時代,我看就看到小品文的萌芽,似乎一出生就走著黑運,給大人先生們拿來做載道的工具,一直到魏晉六朝,我們才第一次看到人們用小品文來說自己的話,然而引起了鬨笑和嘲諷,說自己話的小品文也就被埋在這鬨笑和嘲諷里,度著自己的暗淡的命運。 在混亂龐雜里,我們要救救小品文,我們要小擺設,只要它真的是從內心裡流出來的,我們將不眩惑於紙糊的大擺設。我們也要匕首,只要它是真鐵真鋼的,我們將不眩惑於紙剪的玩意兒。我們絕不能忽視了文藝里的“真”。 寫文章,是交流思想、傳達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想交流、傳達得準確忠實,就必須注重語法修辭,不能望文生義,數典忘祖,甚至生編硬造,寫出一些除了自己誰也不懂的詞句。 我為什麼喜歡讀序跋呢?我覺得,序跋同日記一樣,在這裡,作者輕易說點真話。在其他體裁的文章里,作者往往峨冠博帶,在不知不覺中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裝腔作勢,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東西,讀起來讓人感到膩味,讀不下去。 序跋這一種體裁沒有什麼嚴格的模子,寫起來,你可以直抒胸臆,願意寫什麼就寫什麼,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假如把其他文章比作峨冠博帶,那麼序跋(當然也有日記)則如軟巾野服。寫起來如行雲流水,不受遏制,欲行便行,圓融自如,一片天機。寫這樣的文章,簡直是一種享受。 中國古代文學中真正的悲劇很少。羅摩故事在印度是一個悲劇,但到了中國卻多被改成喜劇結尾,以適應中國人的心情和愛好,最突出的是插曲睒子的故事。這本來是一個悲劇。但《六度集經》卻讓老天爺出馬乾預,使被射死的睒子復活。 梵文是印度古代語言,不能算作中國語言,但是,吐火羅文A和B的殘卷只發現在現在的中國境內,應該看作是中國古代的民族語言,用這種語言寫成的劇本也應該歸入中國戲劇之列。 我常想,陳寅恪先生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徵,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後,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結論,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沒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決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其中往往含著極大的問題。
從高中直到大學,我讀了不少英國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態各異。但是,仔細玩味,中英又確有相通之處:寫重大事件而不覺其重,狀身邊瑣事而不覺其輕;娓娓動聽,逸趣橫生;讀罷掩卷,韻味無窮。 留給我印象最深刻最鮮明的,有魯迅的沉鬱雄渾,冰心的靈秀玲瓏,朱自清的淳樸淡泊,沈從文的輕靈美妙,楊朔的鏤金錯彩,豐子愷的厚重平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蒙田的《隨筆》,確給人以率意而行的印象。我個人以為,在思想內容方面,蒙田是極其深刻的,但在藝術性方面,他卻是不足法的。與其說蒙田是一個散文家,不如說他是一個哲學家或思想家。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玩味和體會,我發現中國古代優秀的散文家,沒有哪一個是“散”的,是“隨”的。正相反,他們大都是在“意匠慘澹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雖然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實際上其背後蘊藏著作者的一片匠心。 在中國古代,抒情的文或詩,都貴在含蓄,貴在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貴在留有餘味,在文章結尾處,把讀者的心帶向悠遠,帶向縹緲,帶向一個無法言傳的意境。 同世上的萬事萬物一樣,八股也要一分為二的。從內容上來看,它是“代聖人立言”,陳腐枯燥,在所難免。這是毫不足法的。但是,從布局結構上來看,卻頗有可取之處。它講究邏輯,要求均衡,避免重複,禁絕拖拉。這是它的優點。 我理想的散文是淳樸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我還認為,散文最忌平板。現在有一些作家的散文,寫得規規矩矩,沒有任何語法錯誤,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中是毫無問題的。但是讀起來總是覺得平淡無味,是好的教材資料,卻決非好的文學作品。我個人覺得,文學最忌單調平板,必須有波濤起伏,曲折幽隱,才能有味。有時可以採用點文言辭藻,外國句法;也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俚語俗話,增添那麼一點苦澀之味,以避免平淡無味。我甚至於想用譜樂譜的手法來寫散文,圍繞著一個主旋律,添上一些次要的旋律;主旋律可以多次出現,形式稍加改變,目的只想在複雜中見統一,在跌宕中見均衡,從而調動起讀者的趣味,得到更深更高的美感享受。有這樣有節奏有韻律的文字,再充之以真情實感,必能感人至深,這是我堅定的信念。 在某一些方面,一個門外漢反而能看出點門道。因為他所入不深,了無所蔽。沒有真正專家們的條條框框,沒有那一些“枷鎖”,跳起舞來,反而更能輕鬆如意。 王國維先生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所舉的例子中,別的我且不說,只說陶淵明的兩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王先生把它列入無我之境。我認為,實際上是有我的,漢文可以不用主語,如譯為英、德、法等文,主語必赫然有一個“我”字( I, ich, je)在。既然有個“我”字在,怎麼能說是“無我”呢?我覺得,在這裡不是“無我”,而是“忘我”,不是“以物觀物”,而仍然是“以我觀物”,不過在一瞬間忘記了“我”而已。 什麼叫“人民性”呢?一看就明白,一追問就糊塗。對一些人來說,它是恍兮惚兮,其中無象,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於是一些文學史學家就在“人民”二字上下工夫。遍搜古籍,假如僥倖能找到“人民”——不管這兩個字古今是否同義——或與“人民”相近的字眼,就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一般,狂喜不已。這樣怎能寫出好的文學史來呢? 根據我個人的淺見,衡量一部文學作品的標準,藝術性應該放到第一位,因為藝術性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假如缺乏藝術性,思想性即使再高,也毫無用處,這樣的作品決不會為讀者所接受。有一些文學作品,思想性十分模糊,但藝術性極高,照樣會成為名作而流傳千古,李義山的許多無題詩就屬於這一類。
閱讀
從詞源學上來講,《說文》:“美,羊大也。”羊大了肉好吃,就稱之為“美”。這既不屬於眼,也不屬於耳,而是屬於舌頭,加上一點鼻子,鼻子就能嗅到香味。 我們中國的文藝批評家或一般讀者,讀一部文學作品或一篇詩文,先反覆玩味,含英咀華,把作品的真精神燦然映照於我們心中,最後用鮮明、生動而凝練的語言表達出來。讀者讀了以後得到的也不是乾癟枯燥的義理,而是生動活潑的綜合的印象。 我不願意寫小說,因為我厭惡虛構的東西。 有時候,搞那些枯燥死板的學術研究倦怠了,換一張桌子,寫點散文,換一換腦筋。就像是磨刀一樣,刀磨過之後,重又鋒利起來,回頭再搞學術研究,重新抖擻,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紛至沓來,亦人生一樂也。 寫散文,我沒有那麼多真情實感要抒發。我主張散文是不能虛構的,不能講假話,硬往外擠,賣弄一些花里胡哨的辭藻,我自謂不是辦不到,而是恥於那樣做。 我們國內有一些人非凡迷信諾貝爾獎金,迷信的勁頭,非常可笑。試拿我們中國沒有得獎的那幾位文學巨匠同已經得獎的歐美的一些作家來比一比,其差距簡直有如高山與小丘。同此輩爭一日之長,有這個必要嗎? 對於語言,包括外國語言和自己的母語在內,學習任務是永遠也完成不了的。真正有識之士都會知道,對於這一種語言的把握,從來也不會達到絕對好的程度,水平都是相對的。據說莎士比亞作品裡就有不少的語法錯誤,我們中國過去的文學家、哲學家、史學家、詩人、詞客等等,又有哪一個沒有病句呢?現代當代的聞名文人又有哪一個寫的文章能經得起語法詞彙方面的過細的推敲呢?因此,誰要是自吹自擂,說對語言文字的把握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這個人不是一個瘋子,就是一個騙子。 在極渺遠的時代,我看就看到小品文的萌芽,似乎一出生就走著黑運,給大人先生們拿來做載道的工具,一直到魏晉六朝,我們才第一次看到人們用小品文來說自己的話,然而引起了鬨笑和嘲諷,說自己話的小品文也就被埋在這鬨笑和嘲諷里,度著自己的暗淡的命運。 在混亂龐雜里,我們要救救小品文,我們要小擺設,只要它真的是從內心裡流出來的,我們將不眩惑於紙糊的大擺設。我們也要匕首,只要它是真鐵真鋼的,我們將不眩惑於紙剪的玩意兒。我們絕不能忽視了文藝里的“真”。 寫文章,是交流思想、傳達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想交流、傳達得準確忠實,就必須注重語法修辭,不能望文生義,數典忘祖,甚至生編硬造,寫出一些除了自己誰也不懂的詞句。 我為什麼喜歡讀序跋呢?我覺得,序跋同日記一樣,在這裡,作者輕易說點真話。在其他體裁的文章里,作者往往峨冠博帶,在不知不覺中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裝腔作勢,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東西,讀起來讓人感到膩味,讀不下去。 序跋這一種體裁沒有什麼嚴格的模子,寫起來,你可以直抒胸臆,願意寫什麼就寫什麼,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假如把其他文章比作峨冠博帶,那麼序跋(當然也有日記)則如軟巾野服。寫起來如行雲流水,不受遏制,欲行便行,圓融自如,一片天機。寫這樣的文章,簡直是一種享受。 中國古代文學中真正的悲劇很少。羅摩故事在印度是一個悲劇,但到了中國卻多被改成喜劇結尾,以適應中國人的心情和愛好,最突出的是插曲睒子的故事。這本來是一個悲劇。但《六度集經》卻讓老天爺出馬乾預,使被射死的睒子復活。 梵文是印度古代語言,不能算作中國語言,但是,吐火羅文A和B的殘卷只發現在現在的中國境內,應該看作是中國古代的民族語言,用這種語言寫成的劇本也應該歸入中國戲劇之列。 我常想,陳寅恪先生從一個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剝春筍,每剝一層,都是信而有徵,讓你非跟著他走不行,剝到最後,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結論,讓你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你沒有法子不信服。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決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其中往往含著極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