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閱讀
在佛典中有不少地方出現“念”或“憶念”這樣的字眼,比如“憶念彌陀佛”、“憶念毗尼”、“繫念思惟”、“正念”、“惟念”等等。這個“念”字來源於梵文,詞根是√smr,由此派生出來的抽象名詞是smrti。與之相當的巴利文是sarati和sati。一般的用法其含義是“念”、“憶念”。但作為宗教哲學術語,smrti,有非凡的含義。指的是“全部的神聖傳統”,或者“凡人教師所憶念的”,包括六吠陀分支、傳承經和家庭經、《摩奴法論》、兩大史詩、往世書、倫理論等等。常用的譯法是“傳承”。與之相對的是sruti,指的是仙人們直接聽到的,比如《吠陀》等,只能口傳耳聽,不許寫成文字,常用的譯法是“天啟”。這樣一來,所謂“念”就與“傳承”聯繫在一起了,它表示固守傳承的東西,有點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意味。而中國人則是“解性”,所謂“解”就是“理解”、“解釋”,有點探索、鑽研的意味,不囿於常規,不固守傳承的東西。 我覺得,佛教似乎是一個唯理的宗教,講求義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錮信徒們的思想的宗教。 古代印度有一個傳統,宗教與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大乘佛教繼續而且發揚了這個傳統。大乘還提倡邏輯學,所謂因明學者就是。在這裡大乘唯理的色彩也表現得很突出。這樣的情況就促使佛教產生了大量的經典。經、律、論,樣樣齊全。有的部派還有自己的經典。結果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佛教的經典就多到了超過汗牛充棟的程度。而且佛教同另外兩個世界大宗教不同,始終也沒有確定哪一部經典是聖經寶典,唯我獨尊。所有的經典都並肩存在、龐然雜陳。這些經典通常稱為“大藏經”。 低層次的佛教燒香拜佛,修廟塑像,信徒們相信輪迴報應,積德修福,只要念幾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單純一聲“阿彌陀佛!”就算完成了任務,不必深通佛教義理,宗教需要也能得到滿足。但是,這並不是佛教的全貌,只是低層次的佛教。高層次的佛教信徒,雖也難免晨鐘暮鼓,燒香禮拜;但是他們的重點是鑽研佛教義理,就像一個哲學家鑽研哲學。 我認為,佛教有宏大的思想寶庫,又答應信徒們在這一座寶庫內探討義理。有探討義理的自由,才能談到發展。有了發展,才會有“倒流”現象。
閱讀
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人類。在這三愛的基礎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於人,無愧於己。 在生活平靜的情況下,經常是一年半載寫不出一篇東西來。原因是很明顯的,天天上班、下班、開會、學習、上課、會客,從家裡到辦公室,從辦公室到課堂,又從課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話來說,就是:三點一線。這種點和線都平淡無味,沒有刺激,沒有激動,沒有巨大的變化,沒有新鮮的印象,這裡用得上一個已經批判過的詞兒;沒有靈感。沒有靈感,就沒有寫什麼東西的迫切的願望。在這樣的時候,我什麼東西也寫不出,什麼東西也不想寫。否則,假如勉強動筆,則寫出的東西必然是味同嚼蠟,滿篇八股,流傳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別人。自古以來,應制和賦得的東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這裡。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馬上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假如放開嗓子粗聲嚎叫,那就毫無作用。還要細緻地觀察,深切地體會,反反覆覆,簡練揣摩。要細緻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物,深入體會一切。在我們這個林林總總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潛伏著蓬勃的生命,隨處活動著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觀,一定就會有收穫。 你必須把這些常見的、習以為常的、平凡的現象,涵潤在心中,融會貫通。仿佛一個釀蜜的蜂子,醞釀再醞釀,直到醞釀成熟,使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後動筆,把成竹畫了下來。 寫散文決不能平鋪直敘,像記一篇流水帳,枯燥單調。枯燥單調是藝術的大敵,更是散文的大敵。 散文作家,不僅僅限於造句遣詞。整篇散文,都應該寫得形象生動,詩意盎然。讓讀者讀了以後,似乎是讀一首好詩。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扣一環,有一種內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的不同的風格:《史記》的雄渾,六朝的濃艷,陶淵明、王維的樸素,徐、庚的華麗,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膩,《儒林外史》的簡明,無不各擅勝場。我們寫東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種風格,應該儘可能地把不同的幾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 也許還有人要問: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的是信手寫來,如行雲流水,本色天成,並沒有像你上面講的那樣艱巨,那樣繁榮,我認為,這種散文確實有的,但這只是在表面上看來是信筆寫來,實際上是作者經過了無數次的鍛鍊,由有規律而逐漸變成表面上看起來擺脫一切規律。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規律,也許還是更難把握的更高級的一種規律。 純詩主張廢棄韻律,我則主張詩歌必須有韻律,否則叫任何什麼名稱都行,只是不必叫詩。 所謂“朦朧詩”。我總懷疑這是“英雄欺人”,以艱深文淺陋。 在中國,我喜歡的是六朝駢文,唐代的李義山、李賀,宋代的姜白石、吳文英,都是唯美的,講求詞藻華麗的。 我覺得,中國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同優秀的抒情詩一樣,講究含蓄,講究蘊藉,講究神韻,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可以用羚羊掛角來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藝理論家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說出來的比已經說出來的更為重要,更耐人尋味。 馮至先生的散文,我覺得,就是繼續了中國優秀傳統的。不能說其中沒有一點西方的影響,但是根底卻是中國傳統。我每讀他的散文,上面說的那些特點都能感覺到,含蓄、飄逸、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讀之如食橄欖,餘味無窮,三日口香。 《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語言鮮明,諷刺不露聲色,惜墨如金,而描繪入木三分,實為中國散文(就體裁來說,它是小說;就個別片段來說,它又是散文)之上品。
閱讀
李白的詩一氣流轉,這一股“氣”不可抗禦,讓你非把詩讀完不行。 杜甫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餘年來,李杜並稱。但是,二人的創作風格卻迥乎不同:李是飄逸豪放,而杜則是沉鬱頓挫。從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要李白集中很少見,而在杜甫集中則頗多。擺脫七律的束縛,李白沒有枷鎖跳舞;杜甫善於使用七律,則是帶著枷鎖跳舞,二人的舞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李後主詞傳留下來的僅有三十多首,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仍在江南當小皇帝,後期則已降宋。後期詞不多,但是篇篇都是傑作,純用白描,不作雕飾,一個典故也不用,話幾乎都是平常的白話,老嫗能解;然而意境卻哀婉淒涼,千百年來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 中國古代讚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面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之謂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豪放派,與辛棄疾並稱。 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講一個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仿佛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 (〈紅樓夢〉)內容描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的衰微的過程。本書特異之處也在它的藝術性上。書中人物眾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作者有時只用寥寥數語而人物就活靈活現,讓讀者永遠難忘。讀這樣的一部書,主要是欣賞它的高超的藝術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無稽之談,都是不可取的。 對於散文,我有偏愛,又有偏見。為什麼有偏愛呢?我覺得在各種文學體裁中,散文最能得心應手,靈活圓通。而偏見又何來呢?我對散文的看法和寫法不同於絕大多數的人而已。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文學範圍內,改文言為白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來,中國文化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據我個人的看法,各種體裁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戲劇,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這是福?是禍?我還沒見到有專家討論過。我個人的看法是,現在的長篇小說的形式,很難說較之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有什麼優越之處。戲劇亦然,不必具論。至於新詩,我則認為是一個失敗。 我認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壇上最成功的是白話散文。箇中原因並不難揣摩。中國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寫作傳統,所謂經、史、子、集四庫中都有極為優秀的散文,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無法攀比。散文又沒有固定的形式。於是作者如林,佳作如雲,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舊日士子能背誦幾十篇上百篇散文者,並非罕事,實如家常便飯。“五四”以後,只需將文言改為白話,或抒情,或敘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 常讀到一些散文家的論調,說什麼:“散文的訣竅就在一個‘散’字。”“散”字,松鬆散散之謂也。又有人說:“隨筆的要害就在一個‘隨’字。”“隨者,隨隨便便之謂也”。他們的意思非常清楚:寫散文隨筆,可以隨便寫來,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意下筆就下筆,願意收住就收住。不用構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時也感到單調與貧乏,想弄點新鮮花樣,但由於腹笥貧瘠,讀書不多,於是就生造詞彙,生造句法,企圖以標新立異來濟自己的貧乏。結果往往是,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讀者偏不買你的帳,奈之何哉!讀這樣的散文,就似乎吃摻上沙子的米飯,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進退兩難,啼笑皆非。 我認為,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敘事文,也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史記》中許多《列傳》,本來都是敘事的,但是,在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片悲憤之情,我稱之為散文中的上品。賈誼的《過秦論》,蘇東坡的《范增論》、《留候論》等等,雖似無情可抒,然而卻文采斐然,情即蘊涵其中,我也認為是散文上品。
在佛典中有不少地方出現“念”或“憶念”這樣的字眼,比如“憶念彌陀佛”、“憶念毗尼”、“繫念思惟”、“正念”、“惟念”等等。這個“念”字來源於梵文,詞根是√smr,由此派生出來的抽象名詞是smrti。與之相當的巴利文是sarati和sati。一般的用法其含義是“念”、“憶念”。但作為宗教哲學術語,smrti,有非凡的含義。指的是“全部的神聖傳統”,或者“凡人教師所憶念的”,包括六吠陀分支、傳承經和家庭經、《摩奴法論》、兩大史詩、往世書、倫理論等等。常用的譯法是“傳承”。與之相對的是sruti,指的是仙人們直接聽到的,比如《吠陀》等,只能口傳耳聽,不許寫成文字,常用的譯法是“天啟”。這樣一來,所謂“念”就與“傳承”聯繫在一起了,它表示固守傳承的東西,有點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的意味。而中國人則是“解性”,所謂“解”就是“理解”、“解釋”,有點探索、鑽研的意味,不囿於常規,不固守傳承的東西。 我覺得,佛教似乎是一個唯理的宗教,講求義理的宗教,不要求信徒盲目崇拜的宗教,不禁錮信徒們的思想的宗教。 古代印度有一個傳統,宗教與哲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大乘佛教繼續而且發揚了這個傳統。大乘還提倡邏輯學,所謂因明學者就是。在這裡大乘唯理的色彩也表現得很突出。這樣的情況就促使佛教產生了大量的經典。經、律、論,樣樣齊全。有的部派還有自己的經典。結果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佛教的經典就多到了超過汗牛充棟的程度。而且佛教同另外兩個世界大宗教不同,始終也沒有確定哪一部經典是聖經寶典,唯我獨尊。所有的經典都並肩存在、龐然雜陳。這些經典通常稱為“大藏經”。 低層次的佛教燒香拜佛,修廟塑像,信徒們相信輪迴報應,積德修福,只要念幾聲:“南無佛,南無法,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者單純一聲“阿彌陀佛!”就算完成了任務,不必深通佛教義理,宗教需要也能得到滿足。但是,這並不是佛教的全貌,只是低層次的佛教。高層次的佛教信徒,雖也難免晨鐘暮鼓,燒香禮拜;但是他們的重點是鑽研佛教義理,就像一個哲學家鑽研哲學。 我認為,佛教有宏大的思想寶庫,又答應信徒們在這一座寶庫內探討義理。有探討義理的自由,才能談到發展。有了發展,才會有“倒流”現象。
閱讀
我覺得,一個作家最重要的品質是愛祖國,愛人民,愛人類。在這三愛的基礎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於人,無愧於己。 在生活平靜的情況下,經常是一年半載寫不出一篇東西來。原因是很明顯的,天天上班、下班、開會、學習、上課、會客,從家裡到辦公室,從辦公室到課堂,又從課堂回家,用句通俗又形象的話來說,就是:三點一線。這種點和線都平淡無味,沒有刺激,沒有激動,沒有巨大的變化,沒有新鮮的印象,這裡用得上一個已經批判過的詞兒;沒有靈感。沒有靈感,就沒有寫什麼東西的迫切的願望。在這樣的時候,我什麼東西也寫不出,什麼東西也不想寫。否則,假如勉強動筆,則寫出的東西必然是味同嚼蠟,滿篇八股,流傳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別人。自古以來,應制和賦得的東西好的很少,其原因就在這裡。 即使是有病呻吟吧,也不要一有病就馬上呻吟,呻吟也要有技巧。假如放開嗓子粗聲嚎叫,那就毫無作用。還要細緻地觀察,深切地體會,反反覆覆,簡練揣摩。要細緻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物,深入體會一切。在我們這個林林總總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潛伏著蓬勃的生命,隨處活動著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觀,一定就會有收穫。 你必須把這些常見的、習以為常的、平凡的現象,涵潤在心中,融會貫通。仿佛一個釀蜜的蜂子,醞釀再醞釀,直到醞釀成熟,使情境交融,渾然一體,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一幅“成竹”,然後動筆,把成竹畫了下來。 寫散文決不能平鋪直敘,像記一篇流水帳,枯燥單調。枯燥單調是藝術的大敵,更是散文的大敵。 散文作家,不僅僅限於造句遣詞。整篇散文,都應該寫得形象生動,詩意盎然。讓讀者讀了以後,似乎是讀一首好詩。 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扣一環,有一種內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中國幾千年的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的不同的風格:《史記》的雄渾,六朝的濃艷,陶淵明、王維的樸素,徐、庚的華麗,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流暢靈動,《紅樓夢》的細膩,《儒林外史》的簡明,無不各擅勝場。我們寫東西,在一篇文章中最好不要使用一種風格,應該儘可能地把不同的幾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給人的印象就會比較深刻。 也許還有人要問:古今的散文中,有不少的是信手寫來,如行雲流水,本色天成,並沒有像你上面講的那樣艱巨,那樣繁榮,我認為,這種散文確實有的,但這只是在表面上看來是信筆寫來,實際上是作者經過了無數次的鍛鍊,由有規律而逐漸變成表面上看起來擺脫一切規律。這其實是另外一種規律,也許還是更難把握的更高級的一種規律。 純詩主張廢棄韻律,我則主張詩歌必須有韻律,否則叫任何什麼名稱都行,只是不必叫詩。 所謂“朦朧詩”。我總懷疑這是“英雄欺人”,以艱深文淺陋。 在中國,我喜歡的是六朝駢文,唐代的李義山、李賀,宋代的姜白石、吳文英,都是唯美的,講求詞藻華麗的。 我覺得,中國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同優秀的抒情詩一樣,講究含蓄,講究蘊藉,講究神韻,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可以用羚羊掛角來作比喻。借用印度古代文藝理論家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說出來的比已經說出來的更為重要,更耐人尋味。 馮至先生的散文,我覺得,就是繼續了中國優秀傳統的。不能說其中沒有一點西方的影響,但是根底卻是中國傳統。我每讀他的散文,上面說的那些特點都能感覺到,含蓄、飄逸、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讀之如食橄欖,餘味無窮,三日口香。 《儒林外史》完全用白描的手法,語言鮮明,諷刺不露聲色,惜墨如金,而描繪入木三分,實為中國散文(就體裁來說,它是小說;就個別片段來說,它又是散文)之上品。
閱讀
李白的詩一氣流轉,這一股“氣”不可抗禦,讓你非把詩讀完不行。 杜甫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千餘年來,李杜並稱。但是,二人的創作風格卻迥乎不同:李是飄逸豪放,而杜則是沉鬱頓挫。從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要李白集中很少見,而在杜甫集中則頗多。擺脫七律的束縛,李白沒有枷鎖跳舞;杜甫善於使用七律,則是帶著枷鎖跳舞,二人的舞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李後主詞傳留下來的僅有三十多首,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仍在江南當小皇帝,後期則已降宋。後期詞不多,但是篇篇都是傑作,純用白描,不作雕飾,一個典故也不用,話幾乎都是平常的白話,老嫗能解;然而意境卻哀婉淒涼,千百年來打動了千百萬人的心。 中國古代讚譽文人有三絕之說。三絕者,詩、書、畫三個方面皆能達到極高水平之謂也。蘇軾至少可以說已達到了五絕:詩、書、畫、文、詞。因此,我們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的最全面的偉大天才。論詩,他為宋代一大家。論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筆墨凝重,大氣磅礴。論書,他是宋代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論詞,他擺脫了婉約派的傳統,創豪放派,與辛棄疾並稱。 吳敬梓惜墨如金,從不作冗長的描述。書中人物眾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講一個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話,活脫脫一個人就仿佛站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這種特技極為罕見。 (〈紅樓夢〉)內容描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的衰微的過程。本書特異之處也在它的藝術性上。書中人物眾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應有盡有。作者有時只用寥寥數語而人物就活靈活現,讓讀者永遠難忘。讀這樣的一部書,主要是欣賞它的高超的藝術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無稽之談,都是不可取的。 對於散文,我有偏愛,又有偏見。為什麼有偏愛呢?我覺得在各種文學體裁中,散文最能得心應手,靈活圓通。而偏見又何來呢?我對散文的看法和寫法不同於絕大多數的人而已。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文學範圍內,改文言為白話,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來,中國文化創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據我個人的看法,各種體裁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戲劇,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這是福?是禍?我還沒見到有專家討論過。我個人的看法是,現在的長篇小說的形式,很難說較之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有什麼優越之處。戲劇亦然,不必具論。至於新詩,我則認為是一個失敗。 我認為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文壇上最成功的是白話散文。箇中原因並不難揣摩。中國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寫作傳統,所謂經、史、子、集四庫中都有極為優秀的散文,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無法攀比。散文又沒有固定的形式。於是作者如林,佳作如雲,有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舊日士子能背誦幾十篇上百篇散文者,並非罕事,實如家常便飯。“五四”以後,只需將文言改為白話,或抒情,或敘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 常讀到一些散文家的論調,說什麼:“散文的訣竅就在一個‘散’字。”“散”字,松鬆散散之謂也。又有人說:“隨筆的要害就在一個‘隨’字。”“隨者,隨隨便便之謂也”。他們的意思非常清楚:寫散文隨筆,可以隨便寫來,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意下筆就下筆,願意收住就收住。不用構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時也感到單調與貧乏,想弄點新鮮花樣,但由於腹笥貧瘠,讀書不多,於是就生造詞彙,生造句法,企圖以標新立異來濟自己的貧乏。結果往往是,雖然自我感覺良好,可是讀者偏不買你的帳,奈之何哉!讀這樣的散文,就似乎吃摻上沙子的米飯,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進退兩難,啼笑皆非。 我認為,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敘事文,也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史記》中許多《列傳》,本來都是敘事的,但是,在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片悲憤之情,我稱之為散文中的上品。賈誼的《過秦論》,蘇東坡的《范增論》、《留候論》等等,雖似無情可抒,然而卻文采斐然,情即蘊涵其中,我也認為是散文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