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閱讀
故事傳布愈廣,時間愈長,演變也就愈大;但無論演變到什麼程度,裡面總留下點痕跡,讓人們可以追蹤出它們的來源來。正像孫悟空把尾巴變成旗杆放在廟後面一樣,楊二郎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座廟是猴兒變的。 不能否認孫悟空與《羅摩衍那》的那羅與哈奴曼等猴子的關係,那樣做是徒勞的。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把印度神猴與中國的巫支祁結合了起來,再加以幻想潤飾,塑造成了孫悟空這樣一個勇敢大膽、敢於鬥爭、生動活潑的、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 漢族似乎對倫理道德(封建的)非凡重視。我經常發現漢譯佛典中強調忠和孝的地方很不少。我有點懷疑,我不相信印度原文如此,而是漢譯者加上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戲劇發展的動力,自以內因為主,但外因也絕不可低估,中國戲劇(主要是指漢人的戲劇)的發展也是如此,動力有歷時的傳統,又有並時的外來影響,二者交錯,起了作用,斯有新發展。 印度戲劇的特點同中國戲劇的特點對比:1、韻文、散文雜糅,二者相同,在中國是道白與歌唱相結合;2、梵文、俗語雜糅,中國戲劇從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倘仔細品評,至少在京劇中員外一類的官員與小丑的話是不相同的;3、劇中各幕時間和地點隨意變換,二者相同;4、有丑角,二者相同;5、印劇有開場獻詩,中國劇有跳加官,性質相同;6、結尾大團圓,二者基本相同,中國劇間有悲劇結尾者;7、舞台,印劇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中國劇大抵方形。在Winternitz歸納的七個特點之外,我想再加上一項:8、歌舞結合以演一事,二者相同。中國戲劇有極悠久的發展歷史,各地劇種亦多不同。以上歸納的幾點,只能說大體如此,對京劇和崑曲來講,是完全適合的。 蒙田以一個智者的目光,觀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眾生相,芸芸叢生,林林總總,他從古希臘一直觀察到16世紀,從法國不求上進觀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發為文章,波瀾壯闊。他博學多能,引古證今,鑑古知今,對許多人類共同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有時似乎是奇異的見解,給人以深思、反省的機會,能提高人們對人生的理解。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中,把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創造的文明歸納為二十三種或二十六種。意思就是說,任何文明都不能萬歲千秋,永存不朽。這個觀點是符合人類歷史發展情況的。我歸納了一下,認為人類的文明或者文化大體上有五個階段:誕生、成長、繁榮、衰竭、消逝。這種消逝不是毫不留蹤跡地消失了,而是留有蹤跡的,蹤跡就存在於接它的班的文化中。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融合,但卻不是對等的,而是有主有從的。 正如我的老師——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曾經說過的《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什麼叫三綱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他講的當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裡邊有糟粕,如夫妻應該是平等的,怎麼男人成了女人的綱了呢?這個我們先不講它。六紀,一是仲父,就是父親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族舅,就是母親家的人;五是師長;六是朋友。他說,這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人類自有社會以來,必然要有一種規則來維繫,不然的話社會就亂七八糟。現在馬路上為什麼要有交通警?為什麼要有紅綠燈?這就是一種規則,一種規章制度,要求大家都來遵守,這樣社會生活才能進行。要是沒有這些規則,社會生活就不能進行。《白虎通》的三綱六紀,把當時社會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規定了。 我們的文化還有一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先從自己開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後致知,把規律找出來,正心、誠意就不用講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後齊家,把家治好,然後再治國,治國以後是平天下。就是從個人內心一直到天下。那麼,什麼叫國,什麼叫天下呢?在周代來講,像齊國、燕國、鄭國等國是國,天下則指整個周代的中國。現在像中國、日本叫國,天下就是世界。個人要從內心出發,正心、誠意,一直推到治國、平天下。這套系統的步驟,屬於倫理道德範疇,也屬於政治範疇,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
閱讀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支柱。除了這個提法外,古人還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說法,意思都差不多。 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它在世界人類文明遺產中的非凡性非常之明顯。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世界上任何國家,從古希臘一直到古印度,儘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可是內容這麼全面、年代這麼久遠、涉及面這麼廣泛的道德規範,在全世界來看,中國是唯一的。現在中國四周這些國家,像日本、韓國、越南等,有一個名詞叫漢文化圈,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基本上都受我國的影響。 現在我們的考古發現越多,就越證實我們的歷史長久。比如“五四”時代連堯、舜、禹、湯的禹都有懷疑是不是確有其人,現在已經證實了有禹這個人。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步,我估計將來考古發現不但有夏、有禹,一定還會有更古的堯、舜,還要往上發展。 把“孝”這個詞翻譯為英語,用一個詞翻譯不出來,得用兩個詞。什麼原因呢?因為雖然不能說外國沒有孝,但是孝並非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譯過去就得用兩個詞。英文裡面兩個什麼詞呢?就是兒女的“虔誠”與“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個“孝”就夠了。這就說明“孝”這個詞有中國的特點。 我們中國過去在翻譯方面的成就,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望塵莫及的,而翻譯歷史之長,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我一向覺得,胡適之先生的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完全正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莫意外,假設不大膽不行,求證不小心也不行。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是治學的正道。 大家都知道《歌德談話錄》這本書,在1827年1月30日歌德與埃克曼的談話錄中,歌德說,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國的書——《好逑傳》,中國人了不起,在中國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為一(這是我這幾年宣傳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男女談情說愛,相互彬彬有禮,那麼和諧、和睦,這個境界我們西方沒有。可以說,《好逑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多與《今古奇觀》處在一個水平上,甚至中國文學史也不會寫它。可是傳到歐洲,當時歐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卻大加讚美。但他是有根據的。雖然我國這類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有些理想化,像《西廂記》。但是在當時的西方文化泰斗看來,起碼中國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這一點不是很值得我們回味嗎? 在我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德國十年是至關重要的要害性的十年。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假如我的學術研究有一個發軔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我也提到過,假如我不是由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遇來到德國的話,我的一生將會完完全全的另一個樣子。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只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這只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西方的思維方式,分析的思維方式,表現得最清楚的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想,它的形式邏輯是以矛盾律和排中律兩個公理為基礎的。它認為,在同一個時間內,A不能既是X又不是X。模糊邏輯揚棄了亞里士多德的絕對教條,建立了更複雜的多評價系統。這種模糊邏輯現在已經應用到許多東西上,包括電視機、洗衣機等等,等等,連制定規劃等工作也使用了模糊數學,而且都已獲得了成功。(184)人類的意識真能清清楚楚地、涇渭分明地劃分為三個整整潔齊的層次嗎? 意的層次是無窮無盡模糊不清的。外化為言,言的層次也是無窮無盡模糊不清的。此外還有言時的一些外在條件,比如眼神、手勢、臉部表情、聲音高低、疾徐等等。化為文字也有許多外在條件。這樣的言,聽到別人耳中,看在別人眼中,聽的人和讀的人,又要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來加以體會,加以了解。這樣一來,聽者和讀者體會到的和了解到的東西,同原來說者和寫者所要想表達的意,絕對不可能完全符合。這是一個典型的模糊關係。從這個觀點上來看,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言意之辨”,頗有點庸人自擾的味道。最好了之以模糊理論,這樣反而能使天下太平。
故事傳布愈廣,時間愈長,演變也就愈大;但無論演變到什麼程度,裡面總留下點痕跡,讓人們可以追蹤出它們的來源來。正像孫悟空把尾巴變成旗杆放在廟後面一樣,楊二郎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座廟是猴兒變的。 不能否認孫悟空與《羅摩衍那》的那羅與哈奴曼等猴子的關係,那樣做是徒勞的。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把印度神猴與中國的巫支祁結合了起來,再加以幻想潤飾,塑造成了孫悟空這樣一個勇敢大膽、敢於鬥爭、生動活潑的、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 漢族似乎對倫理道德(封建的)非凡重視。我經常發現漢譯佛典中強調忠和孝的地方很不少。我有點懷疑,我不相信印度原文如此,而是漢譯者加上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戲劇發展的動力,自以內因為主,但外因也絕不可低估,中國戲劇(主要是指漢人的戲劇)的發展也是如此,動力有歷時的傳統,又有並時的外來影響,二者交錯,起了作用,斯有新發展。 印度戲劇的特點同中國戲劇的特點對比:1、韻文、散文雜糅,二者相同,在中國是道白與歌唱相結合;2、梵文、俗語雜糅,中國戲劇從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倘仔細品評,至少在京劇中員外一類的官員與小丑的話是不相同的;3、劇中各幕時間和地點隨意變換,二者相同;4、有丑角,二者相同;5、印劇有開場獻詩,中國劇有跳加官,性質相同;6、結尾大團圓,二者基本相同,中國劇間有悲劇結尾者;7、舞台,印劇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中國劇大抵方形。在Winternitz歸納的七個特點之外,我想再加上一項:8、歌舞結合以演一事,二者相同。中國戲劇有極悠久的發展歷史,各地劇種亦多不同。以上歸納的幾點,只能說大體如此,對京劇和崑曲來講,是完全適合的。 蒙田以一個智者的目光,觀察和思考大千世界的眾生相,芸芸叢生,林林總總,他從古希臘一直觀察到16世紀,從法國不求上進觀察到古代的埃及和波斯,發為文章,波瀾壯闊。他博學多能,引古證今,鑑古知今,對許多人類共同有的思想感情,提出了自己獨到的、有時似乎是奇異的見解,給人以深思、反省的機會,能提高人們對人生的理解。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中,把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創造的文明歸納為二十三種或二十六種。意思就是說,任何文明都不能萬歲千秋,永存不朽。這個觀點是符合人類歷史發展情況的。我歸納了一下,認為人類的文明或者文化大體上有五個階段:誕生、成長、繁榮、衰竭、消逝。這種消逝不是毫不留蹤跡地消失了,而是留有蹤跡的,蹤跡就存在於接它的班的文化中。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融合,但卻不是對等的,而是有主有從的。 正如我的老師——清華大學陳寅恪教授曾經說過的《白虎通》當中的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什麼叫三綱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婦。他講的當然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裡邊有糟粕,如夫妻應該是平等的,怎麼男人成了女人的綱了呢?這個我們先不講它。六紀,一是仲父,就是父親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族舅,就是母親家的人;五是師長;六是朋友。他說,這三綱六紀是中國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人類自有社會以來,必然要有一種規則來維繫,不然的話社會就亂七八糟。現在馬路上為什麼要有交通警?為什麼要有紅綠燈?這就是一種規則,一種規章制度,要求大家都來遵守,這樣社會生活才能進行。要是沒有這些規則,社會生活就不能進行。《白虎通》的三綱六紀,把當時社會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規定了。 我們的文化還有一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步驟。先從自己開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後致知,把規律找出來,正心、誠意就不用講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後齊家,把家治好,然後再治國,治國以後是平天下。就是從個人內心一直到天下。那麼,什麼叫國,什麼叫天下呢?在周代來講,像齊國、燕國、鄭國等國是國,天下則指整個周代的中國。現在像中國、日本叫國,天下就是世界。個人要從內心出發,正心、誠意,一直推到治國、平天下。這套系統的步驟,屬於倫理道德範疇,也屬於政治範疇,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
閱讀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四個支柱。除了這個提法外,古人還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說法,意思都差不多。 中國傳統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精華的內容,它在世界人類文明遺產中的非凡性非常之明顯。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世界上任何國家,從古希臘一直到古印度,儘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規範,可是內容這麼全面、年代這麼久遠、涉及面這麼廣泛的道德規範,在全世界來看,中國是唯一的。現在中國四周這些國家,像日本、韓國、越南等,有一個名詞叫漢文化圈,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基本上都受我國的影響。 現在我們的考古發現越多,就越證實我們的歷史長久。比如“五四”時代連堯、舜、禹、湯的禹都有懷疑是不是確有其人,現在已經證實了有禹這個人。隨著考古學的不斷進步,我估計將來考古發現不但有夏、有禹,一定還會有更古的堯、舜,還要往上發展。 把“孝”這個詞翻譯為英語,用一個詞翻譯不出來,得用兩個詞。什麼原因呢?因為雖然不能說外國沒有孝,但是孝並非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譯過去就得用兩個詞。英文裡面兩個什麼詞呢?就是兒女的“虔誠”與“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個“孝”就夠了。這就說明“孝”這個詞有中國的特點。 我們中國過去在翻譯方面的成就,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望塵莫及的,而翻譯歷史之長,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我一向覺得,胡適之先生的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完全正確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概莫意外,假設不大膽不行,求證不小心也不行。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是治學的正道。 大家都知道《歌德談話錄》這本書,在1827年1月30日歌德與埃克曼的談話錄中,歌德說,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國的書——《好逑傳》,中國人了不起,在中國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為一(這是我這幾年宣傳的人與大自然和諧),男女談情說愛,相互彬彬有禮,那麼和諧、和睦,這個境界我們西方沒有。可以說,《好逑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最多與《今古奇觀》處在一個水平上,甚至中國文學史也不會寫它。可是傳到歐洲,當時歐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卻大加讚美。但他是有根據的。雖然我國這類才子佳人題材的小說有些理想化,像《西廂記》。但是在當時的西方文化泰斗看來,起碼中國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這一點不是很值得我們回味嗎? 在我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德國十年是至關重要的要害性的十年。我在上面已經提到過,假如我的學術研究有一個發軔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我也提到過,假如我不是由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遇來到德國的話,我的一生將會完完全全的另一個樣子。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語言中,只有漢文把“恩”與“師”緊密地嵌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這只能解釋為中國人最懂得報師恩,為其他民族所望塵莫及的。 西方的思維方式,分析的思維方式,表現得最清楚的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想,它的形式邏輯是以矛盾律和排中律兩個公理為基礎的。它認為,在同一個時間內,A不能既是X又不是X。模糊邏輯揚棄了亞里士多德的絕對教條,建立了更複雜的多評價系統。這種模糊邏輯現在已經應用到許多東西上,包括電視機、洗衣機等等,等等,連制定規劃等工作也使用了模糊數學,而且都已獲得了成功。(184)人類的意識真能清清楚楚地、涇渭分明地劃分為三個整整潔齊的層次嗎? 意的層次是無窮無盡模糊不清的。外化為言,言的層次也是無窮無盡模糊不清的。此外還有言時的一些外在條件,比如眼神、手勢、臉部表情、聲音高低、疾徐等等。化為文字也有許多外在條件。這樣的言,聽到別人耳中,看在別人眼中,聽的人和讀的人,又要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來加以體會,加以了解。這樣一來,聽者和讀者體會到的和了解到的東西,同原來說者和寫者所要想表達的意,絕對不可能完全符合。這是一個典型的模糊關係。從這個觀點上來看,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言意之辨”,頗有點庸人自擾的味道。最好了之以模糊理論,這樣反而能使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