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閱讀
中國難以理解的神韻就等於印度的韻;中國的神韻論就等於印度的韻論。只因中國的文藝理論家不大擅長分析,說不出個明確的道理,只能反反覆覆地用一些形象的說法來勉強表達自己的看法,結果就成了迷離模糊的一團。一經採用印度的分析方法,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了。 在中國禪宗史上,幾乎所有的大師在說法和行動中,都不直接地把想要說的意思表達出來,而是用一聲斷喝,或者當頭一棒,或者說一些“乾屎橛”一類的介於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的話,來做出暗示,讓自己的學生來參悟。在這裡,要害在於聽者或受者。老師說出來的或者做出來的,只是表現現象。沒有說出來的或做出來的才是核心,才是精神,這樣的核心和精神需要學生自己去頓悟。斷喝一聲有大道,一句乾屎橛中有真理。這很有點像詩的神韻。 漢文“韻”字,從形體結構上來看,從偏旁“音”來看,它是表示聲音的,與意義無關,至少關係不大。《文心雕龍》卷七《聲律》第三十三:“異音相慎(順)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說:“異音相從謂之和,指句內雙聲疊韻及平仄之和調;同聲相應謂之韻,指句末所用之韻。”總之,和與韻都指聲音之和諧。和諧同美有聯繫,所以“韻”字也有“美”的意思、“好”的意思、“風雅”的意思。《世說新語》中“道人蓄馬不韻”,可以為證。用“韻”字組成的複合詞很多,比如“韻宇”、“韻度”、“韻事”、“風韻”、“韻致”等等,都離不開上面說的這幾種意思。我個人以為,其原因就在於用聲音表示“和諧”這個概念,最為具體,最輕易了解。 中印兩國同樣都用“韻”字來表示沒有說出的東西、無法說出的東西、暗示的東西。這是相同的一面。但是,在印度,dhvani這個字的含義,從“韻”發展到了“暗示”。而在中國,“韻”這個字,雖然也能表示無法說出的東西,同“神”字聯在一起能表示“暗示”的含義,卻從來沒有發展到直截了當地表示“暗示”的程度。這是不同的一面,我們必須細心注重。 我講到書名,印度的命名原則又與中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能不發人深思了。我先舉幾個例子。7世紀的檀丁有《詩鏡》,12世紀的羅摩月和德月有《舞鏡》,14世紀的毗首那他有《文鏡》。用“鏡”字來命書名的做法,馬上就讓我們想到中國的《杜詩鏡詮》、《格致鏡原》一類的書名。13世紀的沙羅達多那耶有《情光》,勝天有《月光》,都用“光”字來命名。15世紀的般努達多有《味河》,17世紀的世主有《味海》,還有聞名的《故事海》等等,都用“河”、“海”等字眼來命書名。至於用“花鬘”、“花簇”等字眼命名的書,更是車載斗量,比如安主的《婆羅多花簇》、《羅摩衍那花簇》、《大故事花簇》,還有般努達多的《味花簇》等等。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我們不一一列舉了。怎樣來解釋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書名呢?我認為,也同樣用韻的理論、神韻的理論、暗示的理論。我以上舉出的這許多書名也同樣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來的。鏡、光、河、海、花鬘、花簇、苑、珠、林、楫等等,都是說出來的東西,實有的具體的東西。它們之所以被用來命書名,實際上與這些具體的東西無關,而只是利用它們所暗示的東西,也就是沒有說出來的東西。 我多年以來就考慮一個問題:從宏觀方面來看,中印文化似同屬於一個大體系——東方文化體系,與西方文化體系相抗衡。中印文化相同之處,有的出自互相學習,有的則不一定。 儘管中印在韻的方面有如此驚人相似之處,但是兩國的思想方法仍有其差異。像印度那樣的分析,我們是沒有的。我們靠一些形象的東西來說明問題。 印度人沒有空間和時間觀念。永恆那一剎那,宇宙同一個小點,在他們看來都沒有多大差別。因而印度幾乎可以說沒有真正的歷史。在四五千年的長時間裡,我們只找到幾個可靠的日期;而這幾個日期也還是根據印度以外同印度發生過關係的國家的記載推出來的。
閱讀
一走到幻想的王國里,他們就顯出了自己的身手,仿佛是太空里的飛鳥,大海里的游魚,任意翱翔游泳,沒有一點障礙。說到天,又何止三十三層;談到地獄,也不止十八個;再說到世界,就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還有無量數的世界存在。天帝釋住的神宮當然是七寶雕鏤,但實際上卻並不這樣簡單。我們得要想像到這七寶有各種的光彩,各種的形態。這種種不同的光彩、種種不同的形態,交互間錯蓋成一座寶殿。黃金的黃光,珊瑚的紅光,毗琉璃的白光,另外還有無量數的光,輝耀在一起。再襯上檐邊的七寶鈴,上面的七寶網,旁邊的七寶池,池旁的七寶樹,我們就可以想像這都率天宮是什麼光景了。佛從頭頂上向外放光,這我們都還可以想像。但他這一放就是無量千萬條,用印度人的說法就是有如恆河沙數。上面照徹了三十三天,下面一直照到十八層地獄的最後一層。每一條光的頂上都浮著一朵大蓮花,每一朵蓮花的上面端坐著一個佛。這個佛還像原來的佛一樣又從頭頂上放出光來,仍然是無量千萬條。上面又有蓮花,又有佛,這佛又放光。 他們的幻想真如萬千湧泉,源源不絕。而且一切都生動、漂亮,一點也不枯燥。他們既然有這樣的本領,所以對他們來說,一切走獸飛鳥都有了人性;一切泉石樹木都有了生命。從不知什麼時候起,印度人就相信靈魂不滅,就是所謂輪迴。一個人做好事,下一生就可以成神;做壞事,就可以成禽獸成餓鬼。人與獸之間根本沒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的寓言和童話里,一隻牛說話,它真的就是在說話,毫不勉強,為什麼一隻牛不能說話呢?於是在高山上,深林里,小河邊,到處都布滿了生命。你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也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了。 世界上的民族,不管皮膚是什麼顏色,不管天南地北,從一千多年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千萬人聽過《五卷書》里的故事了。從這裡他們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快樂。它把人們從現實的紛擾裡帶到一個童話的國土裡去。在這裡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人與獸和諧地住在一起,連山林樹石小河都仿佛有了生命,到處流動著一片生氣。人們平常時候被抑壓下去的幻想在這裡又抬起頭來,他們又可以到月的國、虹的國,獸的國,甚至植物的國里去邀游。他們的心靈又可以得到暫時的解決。等他們再回到現實世界裡來的時候,雖然現實世界仍是現實世界,仍然是死板紛亂;但他們的心靈究竟解放過一次,他們又有了生力來擔當這些死板和紛亂了。世界上還有第二本書有這樣的力量麼? 我們從印度出發,經過了古希臘,到了法國,到處都找到這樣一個以驢為主角蒙了虎皮或獅皮的故事。在世界許多別的國家裡,也能找到這樣的故事,限於篇幅,我們在這裡不能一一討論了。這個故事,雖然到處都有,但卻不是獨立產生的。它原來一定是產生在一個地方。由這地方傳播開來,終於幾乎傳遍了全世界。我們現在再回頭看我在篇首所抄的柳宗元的短寓言《黔之驢》的故事,雖然那條到了貴州的長耳公沒有蒙上虎皮,但我卻不相信它與這故事沒有關係。據我看,它只是這個流行世界成了一個類型的故事的另一個演變的方式,驢照舊是主角,老虎在這裡沒有把皮剝下來給驢披在身上,它自己卻活生生地出現在這故事裡。驢的鳴聲沒有泄露秘密,卻把老虎嚇跑了。最後,秘密終於因了一蹄泄露了,吃掉驢的就是這老虎。柳宗元或者在什麼書里看到這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無論如何,這故事不是他自己創造的。 自從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期德國人(當然並不只限於德國人)之所以對中國文學發生那樣大的愛好,完全出於一種浪漫情緒。當時浪漫主義正風靡一時,只有對遠的、神秘的、異域的東西,人們才發生愛好。每個詩人都夢想到遼遠而神秘的地方。在當時歐洲人眼中,中國就正是這樣一個地方。 自從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德國人最初還沒能把戰爭的暗影從心頭掃去,有點發怔,什麼都沒能想。以後戰爭的影子漸漸淡漠下來。他們痛定思痛,才又想到許多東西。有些人發現,他們自己的文化里或者真正有什麼缺點,不然為什麼總是在苦難里輾轉呢?他們於是又把眼光轉向東方,想從那裡獲得點什麼去補救自己的文化,我並不贊成這辦法;但他們的心情我卻非常能了解。
中國難以理解的神韻就等於印度的韻;中國的神韻論就等於印度的韻論。只因中國的文藝理論家不大擅長分析,說不出個明確的道理,只能反反覆覆地用一些形象的說法來勉強表達自己的看法,結果就成了迷離模糊的一團。一經採用印度的分析方法,則豁然開朗,真相大白了。 在中國禪宗史上,幾乎所有的大師在說法和行動中,都不直接地把想要說的意思表達出來,而是用一聲斷喝,或者當頭一棒,或者說一些“乾屎橛”一類的介於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的話,來做出暗示,讓自己的學生來參悟。在這裡,要害在於聽者或受者。老師說出來的或者做出來的,只是表現現象。沒有說出來的或做出來的才是核心,才是精神,這樣的核心和精神需要學生自己去頓悟。斷喝一聲有大道,一句乾屎橛中有真理。這很有點像詩的神韻。 漢文“韻”字,從形體結構上來看,從偏旁“音”來看,它是表示聲音的,與意義無關,至少關係不大。《文心雕龍》卷七《聲律》第三十三:“異音相慎(順)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說:“異音相從謂之和,指句內雙聲疊韻及平仄之和調;同聲相應謂之韻,指句末所用之韻。”總之,和與韻都指聲音之和諧。和諧同美有聯繫,所以“韻”字也有“美”的意思、“好”的意思、“風雅”的意思。《世說新語》中“道人蓄馬不韻”,可以為證。用“韻”字組成的複合詞很多,比如“韻宇”、“韻度”、“韻事”、“風韻”、“韻致”等等,都離不開上面說的這幾種意思。我個人以為,其原因就在於用聲音表示“和諧”這個概念,最為具體,最輕易了解。 中印兩國同樣都用“韻”字來表示沒有說出的東西、無法說出的東西、暗示的東西。這是相同的一面。但是,在印度,dhvani這個字的含義,從“韻”發展到了“暗示”。而在中國,“韻”這個字,雖然也能表示無法說出的東西,同“神”字聯在一起能表示“暗示”的含義,卻從來沒有發展到直截了當地表示“暗示”的程度。這是不同的一面,我們必須細心注重。 我講到書名,印度的命名原則又與中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能不發人深思了。我先舉幾個例子。7世紀的檀丁有《詩鏡》,12世紀的羅摩月和德月有《舞鏡》,14世紀的毗首那他有《文鏡》。用“鏡”字來命書名的做法,馬上就讓我們想到中國的《杜詩鏡詮》、《格致鏡原》一類的書名。13世紀的沙羅達多那耶有《情光》,勝天有《月光》,都用“光”字來命名。15世紀的般努達多有《味河》,17世紀的世主有《味海》,還有聞名的《故事海》等等,都用“河”、“海”等字眼來命書名。至於用“花鬘”、“花簇”等字眼命名的書,更是車載斗量,比如安主的《婆羅多花簇》、《羅摩衍那花簇》、《大故事花簇》,還有般努達多的《味花簇》等等。類似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我們不一一列舉了。怎樣來解釋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書名呢?我認為,也同樣用韻的理論、神韻的理論、暗示的理論。我以上舉出的這許多書名也同樣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來的。鏡、光、河、海、花鬘、花簇、苑、珠、林、楫等等,都是說出來的東西,實有的具體的東西。它們之所以被用來命書名,實際上與這些具體的東西無關,而只是利用它們所暗示的東西,也就是沒有說出來的東西。 我多年以來就考慮一個問題:從宏觀方面來看,中印文化似同屬於一個大體系——東方文化體系,與西方文化體系相抗衡。中印文化相同之處,有的出自互相學習,有的則不一定。 儘管中印在韻的方面有如此驚人相似之處,但是兩國的思想方法仍有其差異。像印度那樣的分析,我們是沒有的。我們靠一些形象的東西來說明問題。 印度人沒有空間和時間觀念。永恆那一剎那,宇宙同一個小點,在他們看來都沒有多大差別。因而印度幾乎可以說沒有真正的歷史。在四五千年的長時間裡,我們只找到幾個可靠的日期;而這幾個日期也還是根據印度以外同印度發生過關係的國家的記載推出來的。
閱讀
一走到幻想的王國里,他們就顯出了自己的身手,仿佛是太空里的飛鳥,大海里的游魚,任意翱翔游泳,沒有一點障礙。說到天,又何止三十三層;談到地獄,也不止十八個;再說到世界,就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外還有無量數的世界存在。天帝釋住的神宮當然是七寶雕鏤,但實際上卻並不這樣簡單。我們得要想像到這七寶有各種的光彩,各種的形態。這種種不同的光彩、種種不同的形態,交互間錯蓋成一座寶殿。黃金的黃光,珊瑚的紅光,毗琉璃的白光,另外還有無量數的光,輝耀在一起。再襯上檐邊的七寶鈴,上面的七寶網,旁邊的七寶池,池旁的七寶樹,我們就可以想像這都率天宮是什麼光景了。佛從頭頂上向外放光,這我們都還可以想像。但他這一放就是無量千萬條,用印度人的說法就是有如恆河沙數。上面照徹了三十三天,下面一直照到十八層地獄的最後一層。每一條光的頂上都浮著一朵大蓮花,每一朵蓮花的上面端坐著一個佛。這個佛還像原來的佛一樣又從頭頂上放出光來,仍然是無量千萬條。上面又有蓮花,又有佛,這佛又放光。 他們的幻想真如萬千湧泉,源源不絕。而且一切都生動、漂亮,一點也不枯燥。他們既然有這樣的本領,所以對他們來說,一切走獸飛鳥都有了人性;一切泉石樹木都有了生命。從不知什麼時候起,印度人就相信靈魂不滅,就是所謂輪迴。一個人做好事,下一生就可以成神;做壞事,就可以成禽獸成餓鬼。人與獸之間根本沒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的寓言和童話里,一隻牛說話,它真的就是在說話,毫不勉強,為什麼一隻牛不能說話呢?於是在高山上,深林里,小河邊,到處都布滿了生命。你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也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了。 世界上的民族,不管皮膚是什麼顏色,不管天南地北,從一千多年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千萬人聽過《五卷書》里的故事了。從這裡他們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快樂。它把人們從現實的紛擾裡帶到一個童話的國土裡去。在這裡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人與獸和諧地住在一起,連山林樹石小河都仿佛有了生命,到處流動著一片生氣。人們平常時候被抑壓下去的幻想在這裡又抬起頭來,他們又可以到月的國、虹的國,獸的國,甚至植物的國里去邀游。他們的心靈又可以得到暫時的解決。等他們再回到現實世界裡來的時候,雖然現實世界仍是現實世界,仍然是死板紛亂;但他們的心靈究竟解放過一次,他們又有了生力來擔當這些死板和紛亂了。世界上還有第二本書有這樣的力量麼? 我們從印度出發,經過了古希臘,到了法國,到處都找到這樣一個以驢為主角蒙了虎皮或獅皮的故事。在世界許多別的國家裡,也能找到這樣的故事,限於篇幅,我們在這裡不能一一討論了。這個故事,雖然到處都有,但卻不是獨立產生的。它原來一定是產生在一個地方。由這地方傳播開來,終於幾乎傳遍了全世界。我們現在再回頭看我在篇首所抄的柳宗元的短寓言《黔之驢》的故事,雖然那條到了貴州的長耳公沒有蒙上虎皮,但我卻不相信它與這故事沒有關係。據我看,它只是這個流行世界成了一個類型的故事的另一個演變的方式,驢照舊是主角,老虎在這裡沒有把皮剝下來給驢披在身上,它自己卻活生生地出現在這故事裡。驢的鳴聲沒有泄露秘密,卻把老虎嚇跑了。最後,秘密終於因了一蹄泄露了,吃掉驢的就是這老虎。柳宗元或者在什麼書里看到這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無論如何,這故事不是他自己創造的。 自從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初期德國人(當然並不只限於德國人)之所以對中國文學發生那樣大的愛好,完全出於一種浪漫情緒。當時浪漫主義正風靡一時,只有對遠的、神秘的、異域的東西,人們才發生愛好。每個詩人都夢想到遼遠而神秘的地方。在當時歐洲人眼中,中國就正是這樣一個地方。 自從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德國人最初還沒能把戰爭的暗影從心頭掃去,有點發怔,什麼都沒能想。以後戰爭的影子漸漸淡漠下來。他們痛定思痛,才又想到許多東西。有些人發現,他們自己的文化里或者真正有什麼缺點,不然為什麼總是在苦難里輾轉呢?他們於是又把眼光轉向東方,想從那裡獲得點什麼去補救自己的文化,我並不贊成這辦法;但他們的心情我卻非常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