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閱讀
中國歷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所謂“天子”,說皇帝是上天的兒子。這種說法對皇帝和臣民都有好處。皇帝以此來恐嚇老百姓,鞏固自己的地位。臣下也可以適當地利用它來給皇帝一點制約,比如利用日蝕、月蝕、彗星出現等等“天變”來向皇帝進諫,要他注重修德,要他注重自己的行動,這對人民多少有點好處。 我夢到,近幾百年來,西方的科學技術給人民、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空前的幸福;但是,其基礎是“征服自然”,與自然為敵,因而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產生了許多弊端,比如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物種滅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切盼到了21世紀能有所改變,能改惡向善。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以東方“天人合一”思想,濟西方思想之窮,也就是說,人類必須同大自然為友,雙方互相了解,增強友誼,然後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前幾年,我們中國學術界提出了一個口號: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這口號提得正確,提得及時,立即得到了全國的響應。所謂“弘揚”,我覺得,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個是在國內弘揚,一個是向國外弘揚。二者不能偏廢。在國內弘揚,其意義之重要盡人皆知。我們常講“有中國特色的”,這“特色”無法表現在科技上。即使我們的科技占世界首位,同其他國家相比,也只能是量的差別,無所謂“特色”。“特色”只能表現在文化上。這個淺近的道理,一想就能想明白。在文化方面,我們中華民族除了上面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外,幾乎是處處有特色。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書法,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我們的飲食,我們的社會風習,我們的文學創作,等等,哪個地方沒有特色呢? 我們過去曾實行魯迅所說的“拿來主義”,拿來了許多外國的好東西,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去拿。但是,為了世界人類的幸福和前途,不管這些“天之驕子”們願意不願意來拿我們中國的好東西。我們都要想方設法實行“送去主義”,我們要“送貨上門”。 中國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樣。在一些中國人心目中,博士是學術生活的終結;而在西方國家,博士則只是學術研究的開端。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上進之途只有一條,就是科舉制度。這真是千軍萬馬,獨木小橋。從考秀才起,有的人歷盡八十一難,還未必能從秀才而舉人,從舉人而進士,從進士而殿試點狀元等等。最有幸運的人才能進入翰林院,往往已達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願滿足矣,一個士子的一生可以畫句號矣。自從清末廢科舉以後,秀才、舉人、進士之名已佚,而思想中的形象猶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現了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等等級別。於是就有人來作新舊對比:中學畢業等於秀才,大學畢業等於舉人,研究生畢業等於進士,點了翰林等於院士。這兩項都隱含著“博士”這一頂桂冠的影子。順理成章,天衣無縫,新舊相當,如影隨形。於是對比者心安理得,胸無疑滯了。假如讓我打一個比方的話,我只能拿今天的素齋一定要烹調成雞魚鴨肉的外形來相比。隱含在背後的心理狀態,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在中國當前社會中,封建思想意識仍極濃厚。在許多人的下意識里,西方傳進來的博士的背後隱約閃動著進士和翰林的影子。 我覺得,德國人很聰明,他們有一個詞兒notluege,意思是“出於禮貌而不得不撒的謊”。一般說來,不撒謊應該算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提倡,但是不能頑固不化。假如你被敵人抓了去,完全說實話是不道德的,而撒謊則是道德的。 中國管大自然或者宇宙叫“天”,而印度則稱之為“梵”(brahman)。中國人的“人”,印度稱之為“我”(Atman,阿特曼)。總起來看,中國講“天人”,印度講“梵我”,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印度古代哲學家有時候用tat(等於英文的that)這個字來表示“梵”。梵文tatkartr,表面上盾是“那個創造者”,意思是“宇宙的創造者”。印度古代很有名的一句話tat tvam asi,表面上的意思是“你就是那個”,真正的涵義是“你就是宇宙”(你與宇宙合一)。宇宙,梵是大我;阿特曼,我是小我。
閱讀
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共形成了四個文化體系:一、中國文化;二、印度文化;三、從古代希伯來起經過古代埃及、巴比倫以至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的閃族文化;四、肇端於古代希臘、羅馬的西方文化。這四個文化體系又可以劃分為兩大文化體系: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屬於東方文化,第四個屬於西方文化。兩大文化體系的關係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勉強打一個比方,我們可以說,西方是“一分為二”,而東方則是“合二而一”。再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來表達一下,西方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東方則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即見樹木,又見森林”。說得再抽象一點: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整體概念,普遍聯繫;而西方分析思維模式則正相反。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酸雨到處橫行,淡水資源匱乏,大氣受到污染,臭氧層遭到破壞,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滅種,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脅著人類的未來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這些災難假如不能克制,則用不到一百年,人類勢將無法生存下去。這些弊害目前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我們眼前,哪一個人敢說這是危言聳聽呢? 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剷除或消滅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那樣做,是絕對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獲得的光輝成就,決不能抹煞。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經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既然能搞“西化”,為什麼就不能搞“東化”呢? 我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漢語語法的研究必須改弦更張。第二,《中國通史》必須重寫。第三,《中國文學史》必須重寫。第四,中國文藝理論必須使用中國國有的術語,採用同西方不同的判定方法,這樣才能在國際學壇上發出聲音。第五,中國美學研究必須根本“轉型”。第六,我認為,西方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分析的,而中國或其他東方國家的則是綜合的。第七,西方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的“征服”手段是錯誤的;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觀點是正確的。第八,西方的科學技術,在為世界人民謀福利的同時,產生了眾多弊端甚至災難。現在如仍不懸崖勒馬,則人類生存的前途必受到威脅。第九,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侈談東西方文化,已經頗有些年頭了,這違反我的天性,已如上述。但是既然已經走上了這一條路,我還要走下去的。非凡是對東西文化之差異處,我仿佛害了“差異狂”,越看越多。沒有辦法,事實告訴我是這樣,我只有這樣相信,我這個“半瓶醋”晃蕩了這樣許多年,醋是否減少了一點,或者增加了一點呢?我看不出。我只是相信,假如醋增加到裝滿了瓶子,那就沒有晃蕩的餘地,想晃蕩也不會出聲。反之,假如醋減少到了一滴不剩,那麼,瓶子裡只剩下了空氣,同樣是不能出聲。我看而且也希望,我這個“半瓶醋”,永遠保留半瓶,給永遠晃蕩下去提供條件和基礎。 我的總印象(只能算是印象)是:近代美學在中國是一個“舶來品”,中國近現代的美學家過多地倚靠、信任、追隨西方美學家,亦步亦趨,甚至拾人慧牙。他們似乎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同西方人不完全一樣。作為一個中國美學家,首先應該研究中國的美,這是責無旁貸的事。 西方的美重點在眼睛和耳朵,他們美學家研究的對象重點是音樂、繪畫、雕塑等等。中國的美則涉及眼、耳、鼻、舌、身等五官。 “美”這個字,根據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漢英詞典》,英文是beautiful, pretty, good, very satisfactory, be pleased with mersely。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二者,都與眼睛有關。因為中國有“美酒”、“美食”、“美餐”等等一系列與舌頭有關的說法,不得不加上good一個解釋。“美酒”只能譯為good wine,“美食”、“美餐”只能譯為good food或tastyfood 和table delica-cies,決不能譯為beautiful food。這只是一個極其簡單明了的例子,其他的例子還有不少。總之,中國人的與西方人的“美”不完全相同。中國的美學家研究美學,決不應忘記了自己。換言之,中國美學家不應當囿於眼睛和耳朵,而應當延伸到五官,其中最主要的是舌頭。
中國歷代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所謂“天子”,說皇帝是上天的兒子。這種說法對皇帝和臣民都有好處。皇帝以此來恐嚇老百姓,鞏固自己的地位。臣下也可以適當地利用它來給皇帝一點制約,比如利用日蝕、月蝕、彗星出現等等“天變”來向皇帝進諫,要他注重修德,要他注重自己的行動,這對人民多少有點好處。 我夢到,近幾百年來,西方的科學技術給人民、全世界人民帶來了空前的幸福;但是,其基礎是“征服自然”,與自然為敵,因而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產生了許多弊端,比如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物種滅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切盼到了21世紀能有所改變,能改惡向善。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以東方“天人合一”思想,濟西方思想之窮,也就是說,人類必須同大自然為友,雙方互相了解,增強友誼,然後再伸手向大自然要衣、要食、要住、要行。 前幾年,我們中國學術界提出了一個口號: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這口號提得正確,提得及時,立即得到了全國的響應。所謂“弘揚”,我覺得,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個是在國內弘揚,一個是向國外弘揚。二者不能偏廢。在國內弘揚,其意義之重要盡人皆知。我們常講“有中國特色的”,這“特色”無法表現在科技上。即使我們的科技占世界首位,同其他國家相比,也只能是量的差別,無所謂“特色”。“特色”只能表現在文化上。這個淺近的道理,一想就能想明白。在文化方面,我們中華民族除了上面所說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外,幾乎是處處有特色。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書法,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我們的飲食,我們的社會風習,我們的文學創作,等等,哪個地方沒有特色呢? 我們過去曾實行魯迅所說的“拿來主義”,拿來了許多外國的好東西,今後我們還將繼續去拿。但是,為了世界人類的幸福和前途,不管這些“天之驕子”們願意不願意來拿我們中國的好東西。我們都要想方設法實行“送去主義”,我們要“送貨上門”。 中國的博士和西方的博士不一樣。在一些中國人心目中,博士是學術生活的終結;而在西方國家,博士則只是學術研究的開端。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上進之途只有一條,就是科舉制度。這真是千軍萬馬,獨木小橋。從考秀才起,有的人歷盡八十一難,還未必能從秀才而舉人,從舉人而進士,從進士而殿試點狀元等等。最有幸運的人才能進入翰林院,往往已達垂暮之年,老夫耄矣。一生志願滿足矣,一個士子的一生可以畫句號矣。自從清末廢科舉以後,秀才、舉人、進士之名已佚,而思想中的形象猶在。一推行西洋的教育制度,出現了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等等級別。於是就有人來作新舊對比:中學畢業等於秀才,大學畢業等於舉人,研究生畢業等於進士,點了翰林等於院士。這兩項都隱含著“博士”這一頂桂冠的影子。順理成章,天衣無縫,新舊相當,如影隨形。於是對比者心安理得,胸無疑滯了。假如讓我打一個比方的話,我只能拿今天的素齋一定要烹調成雞魚鴨肉的外形來相比。隱含在背後的心理狀態,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在中國當前社會中,封建思想意識仍極濃厚。在許多人的下意識里,西方傳進來的博士的背後隱約閃動著進士和翰林的影子。 我覺得,德國人很聰明,他們有一個詞兒notluege,意思是“出於禮貌而不得不撒的謊”。一般說來,不撒謊應該算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提倡,但是不能頑固不化。假如你被敵人抓了去,完全說實話是不道德的,而撒謊則是道德的。 中國管大自然或者宇宙叫“天”,而印度則稱之為“梵”(brahman)。中國人的“人”,印度稱之為“我”(Atman,阿特曼)。總起來看,中國講“天人”,印度講“梵我”,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印度古代哲學家有時候用tat(等於英文的that)這個字來表示“梵”。梵文tatkartr,表面上盾是“那個創造者”,意思是“宇宙的創造者”。印度古代很有名的一句話tat tvam asi,表面上的意思是“你就是那個”,真正的涵義是“你就是宇宙”(你與宇宙合一)。宇宙,梵是大我;阿特曼,我是小我。
閱讀
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共形成了四個文化體系:一、中國文化;二、印度文化;三、從古代希伯來起經過古代埃及、巴比倫以至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的閃族文化;四、肇端於古代希臘、羅馬的西方文化。這四個文化體系又可以劃分為兩大文化體系: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屬於東方文化,第四個屬於西方文化。兩大文化體系的關係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勉強打一個比方,我們可以說,西方是“一分為二”,而東方則是“合二而一”。再用一個更通俗的說法來表達一下,西方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東方則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即見樹木,又見森林”。說得再抽象一點:東方綜合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整體概念,普遍聯繫;而西方分析思維模式則正相反。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在西方文化主宰下,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酸雨到處橫行,淡水資源匱乏,大氣受到污染,臭氧層遭到破壞,海、洋、湖、河、江遭到污染,一些生物滅種,新的疾病冒出等等,威脅著人類的未來發展,甚至人類的生存。這些災難假如不能克制,則用不到一百年,人類勢將無法生存下去。這些弊害目前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我們眼前,哪一個人敢說這是危言聳聽呢? 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剷除或消滅西方文化。不是的,完全不是的。那樣做,是絕對愚蠢的,完全做不到的。西方文化迄今所獲得的光輝成就,決不能抹煞。我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經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既然能搞“西化”,為什麼就不能搞“東化”呢? 我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漢語語法的研究必須改弦更張。第二,《中國通史》必須重寫。第三,《中國文學史》必須重寫。第四,中國文藝理論必須使用中國國有的術語,採用同西方不同的判定方法,這樣才能在國際學壇上發出聲音。第五,中國美學研究必須根本“轉型”。第六,我認為,西方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分析的,而中國或其他東方國家的則是綜合的。第七,西方處理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的“征服”手段是錯誤的;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觀點是正確的。第八,西方的科學技術,在為世界人民謀福利的同時,產生了眾多弊端甚至災難。現在如仍不懸崖勒馬,則人類生存的前途必受到威脅。第九,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侈談東西方文化,已經頗有些年頭了,這違反我的天性,已如上述。但是既然已經走上了這一條路,我還要走下去的。非凡是對東西文化之差異處,我仿佛害了“差異狂”,越看越多。沒有辦法,事實告訴我是這樣,我只有這樣相信,我這個“半瓶醋”晃蕩了這樣許多年,醋是否減少了一點,或者增加了一點呢?我看不出。我只是相信,假如醋增加到裝滿了瓶子,那就沒有晃蕩的餘地,想晃蕩也不會出聲。反之,假如醋減少到了一滴不剩,那麼,瓶子裡只剩下了空氣,同樣是不能出聲。我看而且也希望,我這個“半瓶醋”,永遠保留半瓶,給永遠晃蕩下去提供條件和基礎。 我的總印象(只能算是印象)是:近代美學在中國是一個“舶來品”,中國近現代的美學家過多地倚靠、信任、追隨西方美學家,亦步亦趨,甚至拾人慧牙。他們似乎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同西方人不完全一樣。作為一個中國美學家,首先應該研究中國的美,這是責無旁貸的事。 西方的美重點在眼睛和耳朵,他們美學家研究的對象重點是音樂、繪畫、雕塑等等。中國的美則涉及眼、耳、鼻、舌、身等五官。 “美”這個字,根據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漢英詞典》,英文是beautiful, pretty, good, very satisfactory, be pleased with mersely。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二者,都與眼睛有關。因為中國有“美酒”、“美食”、“美餐”等等一系列與舌頭有關的說法,不得不加上good一個解釋。“美酒”只能譯為good wine,“美食”、“美餐”只能譯為good food或tastyfood 和table delica-cies,決不能譯為beautiful food。這只是一個極其簡單明了的例子,其他的例子還有不少。總之,中國人的與西方人的“美”不完全相同。中國的美學家研究美學,決不應忘記了自己。換言之,中國美學家不應當囿於眼睛和耳朵,而應當延伸到五官,其中最主要的是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