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閱讀
最初的聲音很低,微微有點顫抖,然而卻柔婉漸地高起來了。每一行不平常的詩句里都仿佛加入了許多新的東西,加入了無量的渺小的靈魂也仿佛隨了那大靈魂的節律在跳動著。我眼前詩人的影響漸漸地大起來,大起來,一直大到任什麼都看不到。 院子裡的兩棵海棠已經密密層層地蓋滿了大葉子,很難令人回憶起這上面曾經開過團團滾滾的花。長晝無聊,我躺在鋪在屋裡面地上的蓆子上睡覺,醒來往往覺得一枕清涼,非常舒適。抬頭看到窗紙上歷歷亂亂地布滿了葉影。我間或也坐在窗前看點書,滿窗濃綠,不時有一隻綠色的蟲子在上面慢慢地爬過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澤中的行人。蝸牛爬過的痕跡就像是山間林中的蜿蜒的小路。就這樣,自己可以看上半天。晚上吃過飯後,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樹下乘涼,從葉子的空隙處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著一顆一顆的星。結在海棠樹與檐邊中間的蜘蛛網,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這樣靜。這時候,自己往往什麼都不想,只讓睡意輕輕地壓上眉頭。等到果真睡去半夜裡再醒來的時候,往往聽到海棠葉子窸窸窣窣地直響,知道外面下雨了。 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藥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裡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藥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葉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我經常一個人在暮春五月到山上去散步。暖烘烘的香氣飄拂在我的四面。人同香氣仿佛融而為一,忘記了花,也忘記了自己。 有池塘就應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麼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只要你肯費力來觀摩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且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後,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的荷葉來看,天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非凡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假如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假如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麼來思想呢?絲瓜靠什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塗。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蹟。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每到春天,我走在樹下,眼前無藤蘿,心中也無藤蘿。然而一股幽香驀地闖入鼻官,嗡嗡的蜜蜂聲也襲入耳內,抬頭一看,在一團團的綠葉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蘿頁,哪是其他樹的葉子——隱約看到一朵朵紫紅色的花,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直到此時,我才清楚地意識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顧而樂之了。
閱讀
茫茫燕園中,只剩下了幽徑的這一棵藤蘿了。它成了燕園中藤蘿界的魯殿靈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憤、惆悵之餘,唯一的一下安慰就是幽徑中這一棵古藤。每次走到它下面,聞到淡淡的幽香,聽到嗡嗡的蜂聲,頓覺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其中情味,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一個經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輕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我想自己先試一試看,果然有神奇的效果。我現在再走過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製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語,又對我講話。四周的山石樹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一片生氣,融融氤氳。荷塘里的綠水仿佛更綠了;槐樹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籬笆里開的紅花仿佛更紅了。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
閱讀
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現在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臭氧層被破壞、糧食生產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隻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後信念。 我們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自先秦起就有,而且不限於一家,其後綿延未斷。宋朝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話,說得最扼要,最準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的意思是夥伴,“物”包括動物和植物。我們的生活來源都取之於大自然,而我們不把大自然看作敵人,而看作朋友。將來全世界的人都必須這樣做,然後西方文化所產生的那些弊端才能逐漸克服。 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大勢,昏昏然,懵懵然,盲目狂妄自大,以王朝大國自居,夜郎之君、井底之蛙,不過如此。現在讀一讀當時中國皇帝寫給歐洲一些國家的君主的所謂詔書,那種口吻,那種氣派,真令人啼笑皆非又不禁臉上發燒,心裡發抖。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統治者,在殖民主義者面前,節節敗退,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最重視所謂的“面子”丟得一乾二淨。他們於是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一變而向“洋鬼子”低首下心,奴顏婢膝,甚至搖尾乞憐。上行下效,老百姓也受了影響,流風所及,至今尚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我個人認為,鴉片戰爭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西方人看待中國同那以後是根本不同的。在那以前,西方人認為中國是聰明之國,文化之邦,中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 多少年以來,總有一個問題縈迴在我的心中: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幾經思考的結果,我認為是愛國主義。我們是唯物主義者,不能說,中國人天生就是愛國的。存在決定意識,必須有一個促成愛國主義的環境,我們才能有根深蒂固的愛國主義。只要看一看我們幾千年的歷史,這樣的環境立即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始終沒有斷過敵人,東西南北,四面都有。雖然有的當年的敵人今天可能已融入中華民族之中;但是在當年,他們只能算是敵人。 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要害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我個人認為,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裡。 我覺得,人類很注重衣著的款式,這無關天下的安危,可以不必去管。但是,人類在這一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聰明卻低得令我吃驚。什麼皮爾·卡丹,什麼這國巧匠,什麼那國大師, 挖空心思,花樣翻新,翻來翻去,差別甚微。又來了我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等著瞧吧,到了三十年,肯定翻了回來。 我覺得,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先秦儒家已經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這樣的安排極有層次,煞費苦心,然而一點理論的色彩都沒有。也許有人會說,人家在這裡本來就不想講理論而只想講實踐的。我們即使承認這一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層次,無私奉獻,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圖個好名聲,或者避稅,或者領導號召不得不響應;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出於什麼動機,只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所以我主張慈善不要問動機。 我覺得,思想家就是洞明世事,練達人情之人。他們不發玄妙莫測的議論,不寫恍兮惚兮的文章,更不幻想捏成什麼哲學體系。他們說的話都是中正平和的,人人能懂的。可是讓人看了以後,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覺得確實是那麼一回事。
最初的聲音很低,微微有點顫抖,然而卻柔婉漸地高起來了。每一行不平常的詩句里都仿佛加入了許多新的東西,加入了無量的渺小的靈魂也仿佛隨了那大靈魂的節律在跳動著。我眼前詩人的影響漸漸地大起來,大起來,一直大到任什麼都看不到。 院子裡的兩棵海棠已經密密層層地蓋滿了大葉子,很難令人回憶起這上面曾經開過團團滾滾的花。長晝無聊,我躺在鋪在屋裡面地上的蓆子上睡覺,醒來往往覺得一枕清涼,非常舒適。抬頭看到窗紙上歷歷亂亂地布滿了葉影。我間或也坐在窗前看點書,滿窗濃綠,不時有一隻綠色的蟲子在上面慢慢地爬過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澤中的行人。蝸牛爬過的痕跡就像是山間林中的蜿蜒的小路。就這樣,自己可以看上半天。晚上吃過飯後,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樹下乘涼,從葉子的空隙處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著一顆一顆的星。結在海棠樹與檐邊中間的蜘蛛網,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這樣靜。這時候,自己往往什麼都不想,只讓睡意輕輕地壓上眉頭。等到果真睡去半夜裡再醒來的時候,往往聽到海棠葉子窸窸窣窣地直響,知道外面下雨了。 當時對我來說,外語是一種非常神奇的東西。我認為,方塊字是天經地義,不用方塊字,只彎彎曲曲像蚯蚓爬過的痕跡一樣,居然能發出音來,還能有意思,簡直是不可思議。越是神秘的東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對於我就有極大的吸引力。每次回憶學習英文的情景時,我眼前總有一團零亂的花影,是絳紫色的芍藥花。原來在校長辦公室前的院子裡有幾個花畦,春天一到,芍藥盛開,都是絳紫色的花朵。白天走過那裡,紫花綠葉,極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課結束後,再走過那個院子,紫花與綠葉化成一個顏色,朦朦朧朧的一堆一團,因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還知道它們的顏色。但夜晚眼前卻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點花香而已。這一幅情景伴隨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學習英文,這一幅美妙無比的情景就浮現到眼前來,帶給我無量的幸福與快樂。 我經常一個人在暮春五月到山上去散步。暖烘烘的香氣飄拂在我的四面。人同香氣仿佛融而為一,忘記了花,也忘記了自己。 有池塘就應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麼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只要你肯費力來觀摩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且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後,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的荷葉來看,天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我仿佛覺得這棵絲瓜有了思想,像達摩老祖一樣,面壁參禪;它能讓無法承擔重量的瓜停止生長;它能給處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擔重量的地方,給這樣的瓜非凡待遇,讓它們瘋狂地長;它能讓懸垂的瓜平身躺下。假如不是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也無法解釋我上面談到的現象。但是,假如真是這樣的話,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絲瓜用什麼來思想呢?絲瓜靠什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呢?上下數千年,縱橫幾萬里,從來也沒有人說過,絲瓜會有思想。我左考慮,右考慮,越考慮越糊塗。我無法同絲瓜對話,這是一個沉默的奇蹟。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繩子,綠葉上照舊濃翠撲人眉宇。我站在絲瓜下面,陷入夢幻。而絲瓜則似乎心中有數,無言靜觀,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對秋陽。 每到春天,我走在樹下,眼前無藤蘿,心中也無藤蘿。然而一股幽香驀地闖入鼻官,嗡嗡的蜜蜂聲也襲入耳內,抬頭一看,在一團團的綠葉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蘿頁,哪是其他樹的葉子——隱約看到一朵朵紫紅色的花,頗有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意味。直到此時,我才清楚地意識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顧而樂之了。
閱讀
茫茫燕園中,只剩下了幽徑的這一棵藤蘿了。它成了燕園中藤蘿界的魯殿靈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憤、惆悵之餘,唯一的一下安慰就是幽徑中這一棵古藤。每次走到它下面,聞到淡淡的幽香,聽到嗡嗡的蜂聲,頓覺這個世界還是值得留戀的,人生還不全是荊棘叢。其中情味,只有我一個人知道,不足為外人道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一個經驗:越是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輕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我想自己先試一試看,果然有神奇的效果。我現在再走過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製造出第一次見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視無睹,而是盡情地欣賞。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語,又對我講話。四周的山石樹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來,一片生氣,融融氤氳。荷塘里的綠水仿佛更綠了;槐樹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籬笆里開的紅花仿佛更紅了。風吹,鳥鳴,都洋溢著無限生氣。一切眼前的東西聯在一起,匯成了宇宙的大歡暢。
閱讀
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現在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影響人類生存前途的弊端,比如人口爆炸、大自然被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臭氧層被破壞、糧食生產有限、淡水資源匱乏,等等,這隻有中國文化能克服,這就是我的最後信念。 我們有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自先秦起就有,而且不限於一家,其後綿延未斷。宋朝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話,說得最扼要,最準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的意思是夥伴,“物”包括動物和植物。我們的生活來源都取之於大自然,而我們不把大自然看作敵人,而看作朋友。將來全世界的人都必須這樣做,然後西方文化所產生的那些弊端才能逐漸克服。 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世界大勢,昏昏然,懵懵然,盲目狂妄自大,以王朝大國自居,夜郎之君、井底之蛙,不過如此。現在讀一讀當時中國皇帝寫給歐洲一些國家的君主的所謂詔書,那種口吻,那種氣派,真令人啼笑皆非又不禁臉上發燒,心裡發抖。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統治者,在殖民主義者面前,節節敗退,碰得頭破血流,中國人最重視所謂的“面子”丟得一乾二淨。他們於是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一變而向“洋鬼子”低首下心,奴顏婢膝,甚至搖尾乞憐。上行下效,老百姓也受了影響,流風所及,至今尚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我個人認為,鴉片戰爭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西方人看待中國同那以後是根本不同的。在那以前,西方人認為中國是聰明之國,文化之邦,中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 多少年以來,總有一個問題縈迴在我的心中:什麼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幾經思考的結果,我認為是愛國主義。我們是唯物主義者,不能說,中國人天生就是愛國的。存在決定意識,必須有一個促成愛國主義的環境,我們才能有根深蒂固的愛國主義。只要看一看我們幾千年的歷史,這樣的環境立即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始終沒有斷過敵人,東西南北,四面都有。雖然有的當年的敵人今天可能已融入中華民族之中;但是在當年,他們只能算是敵人。 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要害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我個人認為,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裡。 我覺得,人類很注重衣著的款式,這無關天下的安危,可以不必去管。但是,人類在這一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聰明卻低得令我吃驚。什麼皮爾·卡丹,什麼這國巧匠,什麼那國大師, 挖空心思,花樣翻新,翻來翻去,差別甚微。又來了我那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你等著瞧吧,到了三十年,肯定翻了回來。 我覺得,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先秦儒家已經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這樣的安排極有層次,煞費苦心,然而一點理論的色彩都沒有。也許有人會說,人家在這裡本來就不想講理論而只想講實踐的。我們即使承認這一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麼是“仁”,什麼是“義”? 自己生存,也讓別的人或動植物生存,這就是善。只考慮自己生存不考慮別人生存,這就是惡。 慈善可以是很高的層次,無私奉獻,也可以有利己的目的,比如圖個好名聲,或者避稅,或者領導號召不得不響應;為慈善付出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精神,層次很多,幅度很大,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出於什麼動機,只要他參與了,他就開始了他的道德積累。所以我主張慈善不要問動機。 我覺得,思想家就是洞明世事,練達人情之人。他們不發玄妙莫測的議論,不寫恍兮惚兮的文章,更不幻想捏成什麼哲學體系。他們說的話都是中正平和的,人人能懂的。可是讓人看了以後,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覺得確實是那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