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真如虎落平川、龍困沙灘,縱有一身武藝,卻無用武之地。我雖對古代印度語言的研究戀戀難捨,卻是一籌莫展。我搞了一些翻譯工作,翻譯了馬克思論印度的幾篇論文,翻譯了德國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短篇小說。我還翻譯了恩格斯的用英文寫成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只完成了一本粗糙的譯稿,後來由中共中央馬列著作翻譯局拿了去整理出版,收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這些工作都不是我真正興趣之所在,不過略示一下我是一個閒不住的人而已。
這遠遠不能滿足我那種閒不住的心情。當時的東方語言文學系,教員不過5人,學生人數更少。如果召開全系大會的話,在我那只有十幾平方米的系主任辦公室里就綽綽有餘。我開了一班梵文,學生只有3人。其餘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個學生也沒有。我“政務”清閒,天天同一位系秘書在辦公室里對面枯坐,既感到極不舒服,又感到百無聊賴。當時文學院中任何形式的會都沒有,學校也差不多,有一個教授會,不過給大家提供見面閒聊的機會,一點作用也不起的。
湯用彤先生正開一門新課《魏晉玄學》。我對湯先生的道德文章極為仰慕。他的著作雖已讀過,但是,我在清華從未聽過他的課,極以為憾。何況魏晉玄學的研究,先生也是海內第一人。課堂就在三樓上,我當然不會放過。於是徵求了湯先生的同意,我每堂必到。上課並沒有講義,他用口講,我用筆記,而且儘量記得詳細完整。他講了一年,我一堂課也沒有缺過。湯先生與胡適之先生不同,不是口若懸河的人。但是他講得細密、周到,絲絲入扣,時有精闢的見解,如石破天驚,令人豁然開朗。我的筆記至今還保存著,只是“只在此室中,書深不知處”了。此外,我因為感到自己中國音韻學的知識欠缺,周祖謨先生適開此課,課堂也在三樓上,我也得到了周先生的同意去旁聽。周先生比我年輕幾歲,當時可能還不是正教授。別人覺得奇怪,我則處之泰然。一個系主任教授隨班聽課,北大恐尚未有過,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能者為師。在學問上論資排輩,為我所不取。
然而我心中最大的疙瘩還沒有解開:舊業搞不成了,我何去何從?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圖書室閱書時,因為覺得有興趣,曾隨手從《大藏經》中,從那一大套筆記叢刊中,抄錄了一些有關中印關係史和德國人稱之為“比較文學史”(vergleichendeliteraturgeschichte)的資料。當時我還並沒有想畢生從事中印關係史和比較文學史的研究工作,雖然在下意識中覺得這件工作也是十分有意義的,非常值得去做的。回國以後,儘管中國圖書館中關於印度和比較文學史的書籍極為匱乏,但是中國典籍則浩瀚無量。倘若研究中印文化關係史和比較文學史,至少中國這一邊的資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這個課題至少還同印度沾邊,不致十年負笈,前功盡棄。我反覆思考,掂斤播兩,覺得這真是一個極為靈妙的主意。雖然我心中始終沒有忘記印度古代語言的研究,但目前也只能順應時勢,有多大碗吃多少飯了。
我終於找到了出路。
對於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出路只能至少是主要表現在論文上。我檢查了一下從1946年到1949年所寫的文章,我必須根據論文實際寫作的情況,來探尋我那出路的軌跡……
出路的軌跡
對於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出路只能至少是主要表現在論文上。我檢查了一下從1946年到1949年所寫的文章,我必須根據論文實際寫作的情況,來探尋我那出路的軌跡。有一點我必須首先在這裡說明白。我現在寫的是“學術自述”,而不是別的。什麼叫“學術”?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只能根據我自己的理解來決定去取。凡是文學創作,比如寫點散文什麼的,都不包括在內。連寫一些雜文一類的東西,也不包括在內。
就根據這個標準,我把這四年的回憶依照時間順序寫在下面。
1946年
這一年一大半是在旅途中度過,一直到年末,才算是得到了安定。但是,在車船倥傯中,竟然寫了一些文章,殊出我意料。但是,按照我在上面給“學術”下的定義,真正夠格的只有兩篇。
1.《一個故事的演變》
這個故事流傳的時間極長,地域極廣。小學教科書裡面部用它來作教材。後來我在《梅詩話》里又讀到了引用東坡詩注的一段話,講的也是這個故事。《詩話》引劉後村的詩:“辛苦謀身無瓮算,殷勤娛耳有瓶聲。”“瓮算”指的就是這個故事。江盈的《雪濤小說》中也有這個故事,內容大同而小異。印度《嘉言集》和《五卷書》中也找到了同樣的故事,內容請參閱我的原作,這裡不贅述。我只想指出一點,中國的那兩部書就是我在哥廷根讀到的。當時萬沒有想到,後來竟派上了用場。
2.《梵文〈五卷書〉——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這一篇文章是根據德國“比較文學史”的創立者th.benfey的關於《五卷書》的一篇長文介紹的。嚴格說起來,它不能算是一篇學術論文。但是,後來興起的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我認為,創始人不是別人,而正是benfey。所以我把它列在這裡。
1947年
這一年文章的數量不算少,符合學術條件的有以下幾篇。
1.《一個流傳歐亞的笑話》
這也屬於比較文學史的範圍。比較文學史與民間文學有密切的聯繫,二者簡直可以成為一體。《五卷書》裡面的故事,我認為,基本上都屬於民間文學。普通老百姓創造故事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個笑話是我在德國聽到的。內容極簡單:一個白人與一個黑人同住旅舍中的一間屋內。夜裡,黑人把白人的臉用墨塗黑,偷了他的東西,溜之大吉。白人醒來,看到自己的東西都已不見,照了照鏡子,驚詫地說道:“原來黑人在這裡,可我到哪裡去了呢?”在哥廷根漢學研究所翻閱雜書時,讀到《續說郛》中收的劉元卿的《應諧錄》,發現裡面有幾乎完全相同的笑話,只不過把黑人換成和尚而已。
2.《木師與畫師的故事》
這同樣屬於比較文學史的範圍,是中印兩國的民間故事流傳的一個例證。
3.《從比較文學的觀點上看寓言和童話》
這仍然屬於比較文學史的範圍。我徑直稱之為“比較文學”,由此可見我當時對“比較文學史”和“比較文學”的看法。
在這篇文章里,我介紹了幾個跨越國界、流傳時間又極長的故事。第一個就是著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它堂而皇之地見諸中國的正史《三國志·魏志》中,它的真實性由此得到了加強。實則同樣內容只換了人名的故事,卻見於漢譯《大藏經》中。我介紹的第二個故事是狼與鶴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中。印度也有,見於巴利文《本生經》及其他不少的佛典中。關於稱象的故事,日本也有,有名的“一休傳說”中就有這個故事。請參閱陳寅恪先生的《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
這遠遠不能滿足我那種閒不住的心情。當時的東方語言文學系,教員不過5人,學生人數更少。如果召開全系大會的話,在我那只有十幾平方米的系主任辦公室里就綽綽有餘。我開了一班梵文,學生只有3人。其餘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個學生也沒有。我“政務”清閒,天天同一位系秘書在辦公室里對面枯坐,既感到極不舒服,又感到百無聊賴。當時文學院中任何形式的會都沒有,學校也差不多,有一個教授會,不過給大家提供見面閒聊的機會,一點作用也不起的。
湯用彤先生正開一門新課《魏晉玄學》。我對湯先生的道德文章極為仰慕。他的著作雖已讀過,但是,我在清華從未聽過他的課,極以為憾。何況魏晉玄學的研究,先生也是海內第一人。課堂就在三樓上,我當然不會放過。於是徵求了湯先生的同意,我每堂必到。上課並沒有講義,他用口講,我用筆記,而且儘量記得詳細完整。他講了一年,我一堂課也沒有缺過。湯先生與胡適之先生不同,不是口若懸河的人。但是他講得細密、周到,絲絲入扣,時有精闢的見解,如石破天驚,令人豁然開朗。我的筆記至今還保存著,只是“只在此室中,書深不知處”了。此外,我因為感到自己中國音韻學的知識欠缺,周祖謨先生適開此課,課堂也在三樓上,我也得到了周先生的同意去旁聽。周先生比我年輕幾歲,當時可能還不是正教授。別人覺得奇怪,我則處之泰然。一個系主任教授隨班聽課,北大恐尚未有過,但是,這有什麼關係呢?能者為師。在學問上論資排輩,為我所不取。
然而我心中最大的疙瘩還沒有解開:舊業搞不成了,我何去何從?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圖書室閱書時,因為覺得有興趣,曾隨手從《大藏經》中,從那一大套筆記叢刊中,抄錄了一些有關中印關係史和德國人稱之為“比較文學史”(vergleichendeliteraturgeschichte)的資料。當時我還並沒有想畢生從事中印關係史和比較文學史的研究工作,雖然在下意識中覺得這件工作也是十分有意義的,非常值得去做的。回國以後,儘管中國圖書館中關於印度和比較文學史的書籍極為匱乏,但是中國典籍則浩瀚無量。倘若研究中印文化關係史和比較文學史,至少中國這一邊的資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這個課題至少還同印度沾邊,不致十年負笈,前功盡棄。我反覆思考,掂斤播兩,覺得這真是一個極為靈妙的主意。雖然我心中始終沒有忘記印度古代語言的研究,但目前也只能順應時勢,有多大碗吃多少飯了。
我終於找到了出路。
對於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出路只能至少是主要表現在論文上。我檢查了一下從1946年到1949年所寫的文章,我必須根據論文實際寫作的情況,來探尋我那出路的軌跡……
出路的軌跡
對於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來說,出路只能至少是主要表現在論文上。我檢查了一下從1946年到1949年所寫的文章,我必須根據論文實際寫作的情況,來探尋我那出路的軌跡。有一點我必須首先在這裡說明白。我現在寫的是“學術自述”,而不是別的。什麼叫“學術”?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只能根據我自己的理解來決定去取。凡是文學創作,比如寫點散文什麼的,都不包括在內。連寫一些雜文一類的東西,也不包括在內。
就根據這個標準,我把這四年的回憶依照時間順序寫在下面。
1946年
這一年一大半是在旅途中度過,一直到年末,才算是得到了安定。但是,在車船倥傯中,竟然寫了一些文章,殊出我意料。但是,按照我在上面給“學術”下的定義,真正夠格的只有兩篇。
1.《一個故事的演變》
這個故事流傳的時間極長,地域極廣。小學教科書裡面部用它來作教材。後來我在《梅詩話》里又讀到了引用東坡詩注的一段話,講的也是這個故事。《詩話》引劉後村的詩:“辛苦謀身無瓮算,殷勤娛耳有瓶聲。”“瓮算”指的就是這個故事。江盈的《雪濤小說》中也有這個故事,內容大同而小異。印度《嘉言集》和《五卷書》中也找到了同樣的故事,內容請參閱我的原作,這裡不贅述。我只想指出一點,中國的那兩部書就是我在哥廷根讀到的。當時萬沒有想到,後來竟派上了用場。
2.《梵文〈五卷書〉——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這一篇文章是根據德國“比較文學史”的創立者th.benfey的關於《五卷書》的一篇長文介紹的。嚴格說起來,它不能算是一篇學術論文。但是,後來興起的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我認為,創始人不是別人,而正是benfey。所以我把它列在這裡。
1947年
這一年文章的數量不算少,符合學術條件的有以下幾篇。
1.《一個流傳歐亞的笑話》
這也屬於比較文學史的範圍。比較文學史與民間文學有密切的聯繫,二者簡直可以成為一體。《五卷書》裡面的故事,我認為,基本上都屬於民間文學。普通老百姓創造故事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
這個笑話是我在德國聽到的。內容極簡單:一個白人與一個黑人同住旅舍中的一間屋內。夜裡,黑人把白人的臉用墨塗黑,偷了他的東西,溜之大吉。白人醒來,看到自己的東西都已不見,照了照鏡子,驚詫地說道:“原來黑人在這裡,可我到哪裡去了呢?”在哥廷根漢學研究所翻閱雜書時,讀到《續說郛》中收的劉元卿的《應諧錄》,發現裡面有幾乎完全相同的笑話,只不過把黑人換成和尚而已。
2.《木師與畫師的故事》
這同樣屬於比較文學史的範圍,是中印兩國的民間故事流傳的一個例證。
3.《從比較文學的觀點上看寓言和童話》
這仍然屬於比較文學史的範圍。我徑直稱之為“比較文學”,由此可見我當時對“比較文學史”和“比較文學”的看法。
在這篇文章里,我介紹了幾個跨越國界、流傳時間又極長的故事。第一個就是著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它堂而皇之地見諸中國的正史《三國志·魏志》中,它的真實性由此得到了加強。實則同樣內容只換了人名的故事,卻見於漢譯《大藏經》中。我介紹的第二個故事是狼與鶴的故事。這個故事見於古希臘的《伊索寓言》中。印度也有,見於巴利文《本生經》及其他不少的佛典中。關於稱象的故事,日本也有,有名的“一休傳說”中就有這個故事。請參閱陳寅恪先生的《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