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無書可讀,無處可讀。我是多麼盼望能夠有一張哪怕是極其簡陋的書桌啊!除了寫過幾篇短文外,一個夏天,一事無成。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自己常常說,浪費時間,等於自殺。然而,我處在那種環境下,又有什麼辦法呢?我真成了“坐宮”中的楊四郎。
我於1946年深秋從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島,再轉火車,到了一別11年的故都北京。從山海關到北京的鐵路由美軍武裝守護,尚能通車。到車站去迎接我們的有陰法魯教授等老朋友。汽車經過長安街,於時黃昏已過,路燈慘黃,落葉滿地,一片淒涼。我想到了唐詩“落葉滿長安”,這裡的“長安”,指的是“長安城”,今天的西安。我的“長安”是北京東西長安街。遊子歸來,古城依舊,而歲月流逝,青春難再。心中思緒萬端,悲喜交集。一轉瞬間,卻又感到仿佛自己昨天才離開這裡。嘆人生之無常,嗟命運之渺茫。過去11年的海外經歷,在腦海中層層湧現。我們終於到了北大的紅樓。我暫時被安排在這裡住下。
按北大當時的規定,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不管拿到什麼學位,最高只能定為副教授。清華大學沒有副教授這個職稱,與之相當的是專任講師。至少要等上幾年,看你的教書成績和學術水平,如夠格,即升為正教授。我能進入北大,已感莫大光榮,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麼非分之想!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晉謁湯用彤先生。湯先生是佛學大師。他的那一部巨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集義理、詞章、考據於一體,蜚聲宇內,至今仍是此道楷模,無能望其項背者。他的大名我仰之久矣。在我的想像中,他應該是一位面容清癯、身軀瘦長的老者;然而實際上卻恰恰相反。他身著灰布長衫,圓口布鞋,面目祥和,嚴而不威,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暗想在他領導下工作是一種幸福。過了至多一個星期,他告訴我,學校決定任我為正教授,兼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的系主任。這實在是大大地出我意料。要說不高興,那是過分矯情;要說自己感到真正夠格,那也很難說。我感愧有加,覺得對我是一種鼓勵。不管怎樣,副教授時期之短,總可以算是一個記錄吧。
思想鬥爭
我在這裡講的“思想鬥爭”,不是後來我們所理解的那一套廢話,而是有關我的學術研究的。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學領域內,我的興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別是在“混合梵文”上。上述我的博士論文以及我在哥廷根寫的幾篇論文可以為證。然而做這樣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的專著和雜誌。哥廷根大學圖書館和梵文研究所圖書室是具備這個條件的。在哥廷根10年,我寫論文用了上千種專著和雜誌,只有一次哥廷根缺書而不得不向普魯士國家圖書館去借,可見其收藏之富。反觀我國,雖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談到印度學的書刊,則幾乎是一片沙漠。這個問題,我在離開歐洲時已經想到了。我的所謂“思想鬥爭”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而開始萌動的。
我雖少無大志,但一旦由於天賜良機而決心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就像是過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義無反顧。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寫詩,寫小說,只要有靈感就行,我是需要資料的,而在當時來說,只有歐洲有。而我現在又必須回國,顧彼失此,顧此失彼,“我之進退,實為狼狽”。正像哈姆萊特一樣,擺在我眼前的是:走呢,還是不走?thatisaquestion。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之餘,想到祖國在災難中,在空前的災難中,我又是親老、家貧、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個毫無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如果回去,則我的學術前途將付諸東流。最後我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先接受由g.haloun先生介紹的英國劍橋大學的聘約,等到回國後把家庭問題處理妥善了以後,再返回歐洲,從事我的學術研究。這實在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想出來的一個辦法。
一回到祖國,特別是在1947年暑假乘飛機返回已經離開12年的濟南以後,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實情況,比我想像的還要嚴重得多,我立即忍痛決定,不再返回歐洲。我不是一個失掉天良的人,我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必須承擔起來。我寫信給haloun教授,告訴了他我的決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有關歐洲的“思想鬥爭”,就這樣結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鬥爭”又隨之而起。我既然下定決心,終生從事研究工作,我的處境已如京劇戲言中所說的:“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馬”。研究必有對象,可是我最心愛的對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經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即了。新的對象在哪裡呢?我的興趣一向駁雜,對好多學問,我都有興趣。這更增加了選擇的困難。只因有了困難,才產生了“思想鬥爭”。這個掂一掂,那個稱一稱,久久不能決定。我必須考慮兩個條件:一個是不能離開印度,一個是國內現成的資料充足。離開了印度,則我十年所學都成了無用之物。資料不夠充足,研究仍會遇到困難。我的考慮或者我的“思想鬥爭”,都必須圍繞著這兩個條件轉。當時我初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對時間的珍惜遠遠比不上現在。“鬥爭”沒有結果,就暫時先放一放吧。
終於找到了出路
當時北大文學院和法學院的辦公室都在沙灘紅樓後面的北樓。校長辦公室則在孑民紀念堂前的東廂房內,西廂房是秘書長辦公室。所謂“秘書長”,主要任務同今天的總務長差不多,處理全校的一切行政事務。秘書長以外,還有一位教務長,主管全校的教學工作。沒有什麼副校長。全校有6個學院:文、理、法、農、工、醫。這樣龐大的機構,管理人員並不多,不像現在大學範圍內有些嘴損的人所說的:校長一走廊,處長一講堂,科長一操場。我無意宣揚舊時代有多少優點,但是,上面這個事實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北大圖書館就在北樓前面,專門給了我一間研究室。我能夠從書庫中把我所用的書的一部分提出來,放在我的研究室中。我了解到,這都是出於文學院院長湯錫予先生和圖書館館長毛子水先生的厚愛。現在我在日本和韓國還能見到這情況,中國的大學,至少是在北大,則是不見了。這樣做,對一個教授的研究工作,有極大的方便。湯先生還特別指派了一個研究生馬理女士做我的助手,幫我整理書籍。馬理是已故北大國文系主任馬裕藻教授的女兒,赫赫有名的馬珏的妹妹。
北大圖書館藏書甲大學的天下。但是有關我那專門研究範圍的書,卻如鳳毛麟角。全國第一大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比較起來,稍有優越之處;但是,除了並不完整的巴利文藏經和寥寥幾本梵文書外,其他重要的梵文典籍一概不見。燕京大學圖書館是注意收藏東方典籍的。可是這情況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才知道的,新中國成立前,我毫無所知。即使燕大收藏印度古代典籍稍多,但是同歐洲和日本的圖書館比較起來,真如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語。
我於1946年深秋從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島,再轉火車,到了一別11年的故都北京。從山海關到北京的鐵路由美軍武裝守護,尚能通車。到車站去迎接我們的有陰法魯教授等老朋友。汽車經過長安街,於時黃昏已過,路燈慘黃,落葉滿地,一片淒涼。我想到了唐詩“落葉滿長安”,這裡的“長安”,指的是“長安城”,今天的西安。我的“長安”是北京東西長安街。遊子歸來,古城依舊,而歲月流逝,青春難再。心中思緒萬端,悲喜交集。一轉瞬間,卻又感到仿佛自己昨天才離開這裡。嘆人生之無常,嗟命運之渺茫。過去11年的海外經歷,在腦海中層層湧現。我們終於到了北大的紅樓。我暫時被安排在這裡住下。
按北大當時的規定,國外歸來的留學生,不管拿到什麼學位,最高只能定為副教授。清華大學沒有副教授這個職稱,與之相當的是專任講師。至少要等上幾年,看你的教書成績和學術水平,如夠格,即升為正教授。我能進入北大,已感莫大光榮,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麼非分之想!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晉謁湯用彤先生。湯先生是佛學大師。他的那一部巨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集義理、詞章、考據於一體,蜚聲宇內,至今仍是此道楷模,無能望其項背者。他的大名我仰之久矣。在我的想像中,他應該是一位面容清癯、身軀瘦長的老者;然而實際上卻恰恰相反。他身著灰布長衫,圓口布鞋,面目祥和,嚴而不威,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暗想在他領導下工作是一種幸福。過了至多一個星期,他告訴我,學校決定任我為正教授,兼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的系主任。這實在是大大地出我意料。要說不高興,那是過分矯情;要說自己感到真正夠格,那也很難說。我感愧有加,覺得對我是一種鼓勵。不管怎樣,副教授時期之短,總可以算是一個記錄吧。
思想鬥爭
我在這裡講的“思想鬥爭”,不是後來我們所理解的那一套廢話,而是有關我的學術研究的。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學領域內,我的興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別是在“混合梵文”上。上述我的博士論文以及我在哥廷根寫的幾篇論文可以為證。然而做這樣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的專著和雜誌。哥廷根大學圖書館和梵文研究所圖書室是具備這個條件的。在哥廷根10年,我寫論文用了上千種專著和雜誌,只有一次哥廷根缺書而不得不向普魯士國家圖書館去借,可見其收藏之富。反觀我國,雖然典籍之富甲天下,然而,談到印度學的書刊,則幾乎是一片沙漠。這個問題,我在離開歐洲時已經想到了。我的所謂“思想鬥爭”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而開始萌動的。
我雖少無大志,但一旦由於天賜良機而決心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就像是過河卒子,只能勇往向前,義無反顧。可是我要搞的工作,不是寫詩,寫小說,只要有靈感就行,我是需要資料的,而在當時來說,只有歐洲有。而我現在又必須回國,顧彼失此,顧此失彼,“我之進退,實為狼狽”。正像哈姆萊特一樣,擺在我眼前的是:走呢,還是不走?thatisaquestion。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之餘,想到祖國在災難中,在空前的災難中,我又是親老、家貧、子幼。如果不回去,我就是一個毫無良心的、失掉了人性的人。如果回去,則我的學術前途將付諸東流。最後我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先接受由g.haloun先生介紹的英國劍橋大學的聘約,等到回國後把家庭問題處理妥善了以後,再返回歐洲,從事我的學術研究。這實在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想出來的一個辦法。
一回到祖國,特別是在1947年暑假乘飛機返回已經離開12年的濟南以後,看到了家庭中的真實情況,比我想像的還要嚴重得多,我立即忍痛決定,不再返回歐洲。我不是一個失掉天良的人,我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必須承擔起來。我寫信給haloun教授,告訴了他我的決定,他回信表示理解和惋惜。有關歐洲的“思想鬥爭”,就這樣結束了。
然而新的“思想鬥爭”又隨之而起。我既然下定決心,終生從事研究工作,我的處境已如京劇戲言中所說的:“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馬”。研究必有對象,可是我最心愛的對象印度古代混合梵文已經渺如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即了。新的對象在哪裡呢?我的興趣一向駁雜,對好多學問,我都有興趣。這更增加了選擇的困難。只因有了困難,才產生了“思想鬥爭”。這個掂一掂,那個稱一稱,久久不能決定。我必須考慮兩個條件:一個是不能離開印度,一個是國內現成的資料充足。離開了印度,則我十年所學都成了無用之物。資料不夠充足,研究仍會遇到困難。我的考慮或者我的“思想鬥爭”,都必須圍繞著這兩個條件轉。當時我初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對時間的珍惜遠遠比不上現在。“鬥爭”沒有結果,就暫時先放一放吧。
終於找到了出路
當時北大文學院和法學院的辦公室都在沙灘紅樓後面的北樓。校長辦公室則在孑民紀念堂前的東廂房內,西廂房是秘書長辦公室。所謂“秘書長”,主要任務同今天的總務長差不多,處理全校的一切行政事務。秘書長以外,還有一位教務長,主管全校的教學工作。沒有什麼副校長。全校有6個學院:文、理、法、農、工、醫。這樣龐大的機構,管理人員並不多,不像現在大學範圍內有些嘴損的人所說的:校長一走廊,處長一講堂,科長一操場。我無意宣揚舊時代有多少優點,但是,上面這個事實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北大圖書館就在北樓前面,專門給了我一間研究室。我能夠從書庫中把我所用的書的一部分提出來,放在我的研究室中。我了解到,這都是出於文學院院長湯錫予先生和圖書館館長毛子水先生的厚愛。現在我在日本和韓國還能見到這情況,中國的大學,至少是在北大,則是不見了。這樣做,對一個教授的研究工作,有極大的方便。湯先生還特別指派了一個研究生馬理女士做我的助手,幫我整理書籍。馬理是已故北大國文系主任馬裕藻教授的女兒,赫赫有名的馬珏的妹妹。
北大圖書館藏書甲大學的天下。但是有關我那專門研究範圍的書,卻如鳳毛麟角。全國第一大圖書館北京圖書館,比較起來,稍有優越之處;但是,除了並不完整的巴利文藏經和寥寥幾本梵文書外,其他重要的梵文典籍一概不見。燕京大學圖書館是注意收藏東方典籍的。可是這情況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才知道的,新中國成立前,我毫無所知。即使燕大收藏印度古代典籍稍多,但是同歐洲和日本的圖書館比較起來,真如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可能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