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所以,對一個越來越開放的國家,也要用越來越開放的方式塑造自己的形象。在座各位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希望大家都取得成功!
2009年 吉林大學孔子學院
自己的讀後感
也許會有人對這篇文章的題目不太喜歡,“憑什麼要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愛喜歡不喜歡!”
不知道是不是人群中愛抬槓的人多,常常見到有人“不高興”,“不高興”可以,可不該“沒頭腦”。反問一句也許問題就容易說得清:“難道擁有一個讓世界不喜歡的面孔,對我們自己更好嗎?”
提到德國,想到嚴謹的“德國製造”;提到法國,想到浪漫優雅;提到義大利,想到時尚、古蹟……提到中國,我們該讓世界想到什麼?
前年在政協會上,我提出一個問題:總說要打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可為什麼從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要打造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形象?是親和的?是儒雅的?是活力的?還是……如果目標不明確,工作又如何能有效呢?
中國製造的產品占領全世界,中國每年出境的遊客超過一個億,可我們並沒有因此打造出一個清晰而讓世界喜歡的中國面孔。在中國不可避免地走上大國之路的進程中,這是一個大課題。
很巧,這篇文章的內容,是2009年給孔子學院培訓班講的。為打造友善的中國面孔,這些年我們以孔子學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耕作。但近兩年,遇到相當大的障礙,顯然,我們必須思考與世界交往的方式方法。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說自話,不調整不前進。
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
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美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
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過去的二十年,中國一直在跟美國的三任總統打交道,今天到了耶魯我才知道,其實他只跟一所學校打交道。但是透過這三位總統我也明白了,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的水準也並不很平均。
接下來就進入主題,或許要起個題目的話,應該叫《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我要講五個年份,第一要講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
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亂,在法國有巨大的街頭騷亂,美國也有,然後美國的甘迺迪遇刺了……但是這一切的確都與我無關。(1968年6月5日,前總統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F·甘迺迪在洛杉磯遭槍擊身亡。由於五年前,他的哥哥也是遇刺身亡,由此拉開“甘迺迪家族魔咒”的大幕。此事在當年震驚全美國。)
那一年我們更應該記住的是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儘管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個夢想”這句話卻真正地站了起來。不僅在美國站起來,也在全世界站起來。
可惜很遺憾,當時不僅僅是我,幾乎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這個夢想,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每一個個人,很難說擁有自己的夢想。夢想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夢想,甚至是領袖的夢想。
中國與美國的距離非常遙遠,不亞於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但是我並不關心這一切,我只關心我是否可以吃飽。因為我剛出生兩個月就跟隨父母被關進了“文化大革命”特有的一種牛棚,我的爺爺為了給我送點兒牛奶,要跟看守進行非常激烈的搏鬥。
很顯然,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時候,無論對於當時的中國還是對於世界,似乎都有些問題。
第二個年份是1978年,我十歲。
我依然生活在我出生的那個只有二十萬人的小城,要知道,在中國它的確非常非常小。它離北京的距離是兩千公里,北京出的報紙,我們要三天之後才能看見。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存在“新聞”這個東西的。
那一年我的爺爺去世了,而在兩年前我的父親也去世了,所以只剩下我母親一個人要撫養我們哥兒倆。她一個月的工資不到十美元。因此即使十歲了,“夢想”對我來說,依然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彙,我從來不會去想它。
我母親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建立新的婚姻,是她一個人把我們哥兒倆撫養大。我看不到這個家庭的希望,只是感覺那時的每一個冬天都很寒冷,因為我所生活的城市離蘇聯更近。
但是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不光是中國這個國家,還有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那是一個我們在座所有人今天都該記住的年份。
1978年12月16號,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那是一個大事件。而在中美建交兩天之後,12月18號,中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今天你們知道,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
歷史,兩個偉大的國家,一個非常可憐的家庭,就如此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還是大的國家,其實當時誰都沒有把握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該講1988年了,那年我二十歲。已經從邊疆的小城市來到了北京,成為一個大學生。
雖然今天依然有很多的人在抨擊中國的高考制度,認為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是必須承認正是高考的存在,讓我們這樣一個又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然,這個時候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很遙遠的國家,它變得很具體,也不再是過去那個口號當中的“美帝國主義”,而是變成了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我已經第一次嘗試過可口可樂,而且喝完可口可樂之後,會覺得中美兩個國家真是如此接近,因為它的味道幾乎跟中國的中藥是一樣的。我也已經開始狂熱地喜歡搖滾樂,那正是麥可·傑克遜還長得比較漂亮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開始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因為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年。中國開始嘗試放開很多商品的價格。這在你們會覺得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很大的邁進,因為過去的價格都是由政府決定的。
不過,也就在那一年,因為放開了價格,引起了全國的瘋狂搶購。大家都不知道這種狀況會持續多久,於是要把一輩子的食品和用品買回家裡。這標誌著中國離市場經濟越來越近了。當然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市場經濟也會有次貸危機。
當然我知道,1988年對於耶魯大學來說也格外重要,因為耶魯的校友又一次成為美國總統。
接下來又是一個新的年份,1998年。
那年我三十歲,已經成為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新聞節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我已經成為一個一歲孩子的父親。我開始明白我所做的許多事情不僅要考慮我自己,還要考慮孩子及他們的未來。
那一年中美之間發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就是柯林頓。也許在美國你記住的是“性醜聞”,但在中國記住的,是他6月份的來訪。
他在人民大會堂和江澤民主席召開了一場開放的記者招待會,又在北京大學進行了一場開放的演講,兩場活動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
2009年 吉林大學孔子學院
自己的讀後感
也許會有人對這篇文章的題目不太喜歡,“憑什麼要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愛喜歡不喜歡!”
不知道是不是人群中愛抬槓的人多,常常見到有人“不高興”,“不高興”可以,可不該“沒頭腦”。反問一句也許問題就容易說得清:“難道擁有一個讓世界不喜歡的面孔,對我們自己更好嗎?”
提到德國,想到嚴謹的“德國製造”;提到法國,想到浪漫優雅;提到義大利,想到時尚、古蹟……提到中國,我們該讓世界想到什麼?
前年在政協會上,我提出一個問題:總說要打造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可為什麼從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要打造一個什麼樣的中國形象?是親和的?是儒雅的?是活力的?還是……如果目標不明確,工作又如何能有效呢?
中國製造的產品占領全世界,中國每年出境的遊客超過一個億,可我們並沒有因此打造出一個清晰而讓世界喜歡的中國面孔。在中國不可避免地走上大國之路的進程中,這是一個大課題。
很巧,這篇文章的內容,是2009年給孔子學院培訓班講的。為打造友善的中國面孔,這些年我們以孔子學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耕作。但近兩年,遇到相當大的障礙,顯然,我們必須思考與世界交往的方式方法。遇到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自說自話,不調整不前進。
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
中國人似乎在用望遠鏡看美國,美國所有的美好,都被這個望遠鏡給放大了。
美國人似乎也在用望遠鏡看中國,但我猜他們拿反了……
過去的二十年,中國一直在跟美國的三任總統打交道,今天到了耶魯我才知道,其實他只跟一所學校打交道。但是透過這三位總統我也明白了,耶魯大學的畢業生的水準也並不很平均。
接下來就進入主題,或許要起個題目的話,應該叫《我的故事以及背後的中國夢》。我要講五個年份,第一要講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
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亂,在法國有巨大的街頭騷亂,美國也有,然後美國的甘迺迪遇刺了……但是這一切的確都與我無關。(1968年6月5日,前總統甘迺迪的弟弟羅伯特·F·甘迺迪在洛杉磯遭槍擊身亡。由於五年前,他的哥哥也是遇刺身亡,由此拉開“甘迺迪家族魔咒”的大幕。此事在當年震驚全美國。)
那一年我們更應該記住的是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儘管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個夢想”這句話卻真正地站了起來。不僅在美國站起來,也在全世界站起來。
可惜很遺憾,當時不僅僅是我,幾乎大多數中國人都不知道這個夢想,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每一個個人,很難說擁有自己的夢想。夢想變成了一個國家的夢想,甚至是領袖的夢想。
中國與美國的距離非常遙遠,不亞於月亮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但是我並不關心這一切,我只關心我是否可以吃飽。因為我剛出生兩個月就跟隨父母被關進了“文化大革命”特有的一種牛棚,我的爺爺為了給我送點兒牛奶,要跟看守進行非常激烈的搏鬥。
很顯然,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時候,無論對於當時的中國還是對於世界,似乎都有些問題。
第二個年份是1978年,我十歲。
我依然生活在我出生的那個只有二十萬人的小城,要知道,在中國它的確非常非常小。它離北京的距離是兩千公里,北京出的報紙,我們要三天之後才能看見。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是不存在“新聞”這個東西的。
那一年我的爺爺去世了,而在兩年前我的父親也去世了,所以只剩下我母親一個人要撫養我們哥兒倆。她一個月的工資不到十美元。因此即使十歲了,“夢想”對我來說,依然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彙,我從來不會去想它。
我母親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建立新的婚姻,是她一個人把我們哥兒倆撫養大。我看不到這個家庭的希望,只是感覺那時的每一個冬天都很寒冷,因為我所生活的城市離蘇聯更近。
但是就在我看不到希望的1978年,不光是中國這個國家,還有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那是一個我們在座所有人今天都該記住的年份。
1978年12月16號,中國與美國正式建交,那是一個大事件。而在中美建交兩天之後,12月18號,中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今天你們知道,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
歷史,兩個偉大的國家,一個非常可憐的家庭,就如此戲劇性地交織在一起。不管是小的家庭,還是大的國家,其實當時誰都沒有把握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該講1988年了,那年我二十歲。已經從邊疆的小城市來到了北京,成為一個大學生。
雖然今天依然有很多的人在抨擊中國的高考制度,認為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是必須承認正是高考的存在,讓我們這樣一個又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然,這個時候美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很遙遠的國家,它變得很具體,也不再是過去那個口號當中的“美帝國主義”,而是變成了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我已經第一次嘗試過可口可樂,而且喝完可口可樂之後,會覺得中美兩個國家真是如此接近,因為它的味道幾乎跟中國的中藥是一樣的。我也已經開始狂熱地喜歡搖滾樂,那正是麥可·傑克遜還長得比較漂亮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開始發生非常大的變化,因為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年。中國開始嘗試放開很多商品的價格。這在你們會覺得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在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很大的邁進,因為過去的價格都是由政府決定的。
不過,也就在那一年,因為放開了價格,引起了全國的瘋狂搶購。大家都不知道這種狀況會持續多久,於是要把一輩子的食品和用品買回家裡。這標誌著中國離市場經濟越來越近了。當然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市場經濟也會有次貸危機。
當然我知道,1988年對於耶魯大學來說也格外重要,因為耶魯的校友又一次成為美國總統。
接下來又是一個新的年份,1998年。
那年我三十歲,已經成為中央電視台的一個新聞節目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我已經成為一個一歲孩子的父親。我開始明白我所做的許多事情不僅要考慮我自己,還要考慮孩子及他們的未來。
那一年中美之間發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角就是柯林頓。也許在美國你記住的是“性醜聞”,但在中國記住的,是他6月份的來訪。
他在人民大會堂和江澤民主席召開了一場開放的記者招待會,又在北京大學進行了一場開放的演講,兩場活動的直播主持人都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