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國家的軟實力,體現在一個又一個細節上,有價值的輸出、理性的情懷,也有制度的人性化,民眾的素養。也許中國的GDP二十年內能夠成為世界第一,但要做到這些細節,起碼還得五十年。
君子和而不同
最近一百年,請問中國在人類的價值觀方面貢獻了什麼?只貢獻了半個“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什麼是半個?因為是跟印度等國一起發明的。而且它不是針對全世界,主要針對第三世界國家。此外,中國對整個人類的進步,尤其在政治框架和制度設計方面,沒有太多貢獻,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這幾年,中國開始提出“和諧世界”這個概念,大家有時候不去關心這些,覺得不過是一個口號。其實沒那麼簡單,這是中國開始嘗試為人類的發展尋找模式。這個概念應的是中國一句老話“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交,和睦相處,但各自保留不同之處,千萬別成小人之交,因為“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都相同,但骨子裡鉤心斗角,不和睦。“君子之交”從根兒上說有戲,但實現起來需要過程。
第一,你自己是不是這樣做的?你能不能讓別人相信你會這樣做?這就扯到另一個話題,弱國怎麼震懾強國?首先你有致人於死地的武器,其次你說你敢用,再次別人真的相信你敢用。這就是毛澤東時代別人不敢小看你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價值觀輸出方面你仍然可以套用這個邏輯。你有沒有一個靠譜的理念?有沒有努力推廣並自我踐行?別人願不願意接受?三個答案都是肯定的,才能在文化上碰撞出結果。
第二,文化傳播要走民間通道,採取國家和政治之外的模式。如果你有機會代表中國走出去,政治在骨子裡,不要顯化在生活中,讓人家不知道拿你當朋友還是當間諜。
一旦走出去,要講究“民間外交”,但別真像外交官一樣義正詞嚴,一二三四陳述方針政策。您更多還得用人文的方式去跟世界交流。要相信共同的情懷、非政治化的解讀、超越國籍的同理心,反而會得到潤物細無聲的結果。
中國的“哆啦A夢”呢?
“形象”二字,已經成為中國很重要的目標。目前我們需要兩張面孔,一張是實力派,一張是親和派。
實力派要排第一,沒錢誰跟你玩?你以為人家喜歡中國,喜歡中國人民,其實人家喜歡的是中國人民幣。反過來,當中國人民幣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時候,中國人民和中國也會招人喜歡。擁有足夠的政治影響力,別人就願意跟你相處。擁有足夠的外交影響力,就可以擁有話語權。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親和的面孔。中國有自己的夢想,不會永遠韜光養晦,不會永遠把腦袋埋在沙子裡。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頭東方睡獅,醒了以後了不得。現在咱們真的醒了,少不了讓人畏懼。
然後中國總跟別人解釋,我絕不威脅你,不欺負你。但是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會發現你的解釋其實缺少說服力。一個天天說自己不吃人的獅子,誰信哪?你用什麼方法證明能吃人的獅子的確不吃人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展現出另外一張面孔,可親可敬可愛,我們現在非常欠缺。
國外有個調查,讓我們很尷尬。你知道全世界的國家形象中,誰排第一嗎?日本或加拿大。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遊客雖然在很多國家都不受待見,好歹沒排倒數第一。我們常常排在中間部分,比美國好一些。
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打造一張親和的面孔就是艱巨而漫長的任務,在座的每一位,都肩負著這樣的職責。有些事不妨向日本學學。
曾有一個相當於日本外交部副部長的人跟我聊天,說想選“哆啦A夢”作為日本的“國民大使”,為什麼?世界各國的人可能語言不通,但一個印在T恤上的“哆啦A夢”就是共同的語言。
這話讓我聽了真是羨慕嫉妒恨啊。可是再恨日本人,你會恨“哆啦A夢”嗎?中國也能有這樣的“親善大使”嗎?
當然,孔子學院可以是這樣的親善大使,輸出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人家講我們的儒釋道。這又觸及到一個核心問題:作為傳播者,你傳播的東西你自己相信嗎?
我們對傳統文化禮儀的尊重和理解,已經遠遠不如幾十年前。所以于丹、易中天、百家講壇才會盛行一時。千百年來傳承的東西,現在聽著卻挺新鮮,更何況還有那麼多人沒聽過呢。
有一天我和倪萍一起坐飛機,她給我講她姥姥的故事,講著講著就掉眼淚。老太太大字不識,門口來了要飯的,她一邊布施一邊還得說上一句,孩子吃不了這些,幸虧您來了,要不浪費了。路過的人渴得不行,討口水喝,她把人家迎進門,燒上一鍋熱水,又說不差這點兒工夫,再加把米,就變成了一碗粥。這種尊重和善良,不就是文化嗎?
這是最樸實的農村老太太,言談舉止中還保留著老祖宗的DNA。我當時鼓勵倪萍,一定把老人家的故事寫下來,因為太稀有了。
在城市裡,大學裡,有學歷沒文化的人還少嗎?如果你的行為非儒,非佛,非道,卻以為穿上長袍就能代表孔子,在課堂上大講特講,真能影響別人嗎?
打造一張可親可信的面孔,任重而道遠。
“世界普遍的價值觀”
中國跟世界的磨合,有很多層面。除了政治層面、外交層面,還有傳媒層面。在傳媒層面上,一定要以透明、開放、民主的姿態去跟世界交流。去年的拉薩“3·14事件”,和今年的烏魯木齊“7·5事件”,我們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前者基本上屏蔽,產生的效果是負面的;後者迅速向全世界公開,接受各國記者採訪,得到的反饋是積極的。
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和外交部門,在這件事情上對我們予以指責。這跟西藏的狀況完全不同。當你敢於把事實展現給全世界,反而堵住了他們的嘴。
包括很多字眼,你也不要擔心,可以大膽面向世界去談人權,談民主,談自由。我在很多場合說過,黨的十七大報告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民生,一個是民主,而且談得非常直率和尖銳,上來就說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領導人在去年高調談論老百姓要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如果媒體做不到開放透明,政府做不到信息公開,老百姓怎麼有知情權?如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沒有中國民主進程拉開大幕,老百姓上哪兒去表達和參與?最後,老百姓的監督權用來監督誰?自己監督自己啊?那是另一個國家,你知道的。在中國,指的是監督政府和監督法律的運行。
所以,如果你仔細研究過總書記和總理的講話,就能夠意識到一種變革,沒什麼可擔心的,去國外照談不誤。
去年,總書記跟日本簽署了第四份政治文件,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表述:“中國與日本將針對世界普遍的價值觀進行定期磋商。”什麼叫世界普遍的價值觀?人權、民主、自由,不外乎如此。
君子和而不同
最近一百年,請問中國在人類的價值觀方面貢獻了什麼?只貢獻了半個“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什麼是半個?因為是跟印度等國一起發明的。而且它不是針對全世界,主要針對第三世界國家。此外,中國對整個人類的進步,尤其在政治框架和制度設計方面,沒有太多貢獻,很殘酷,但這是事實。
這幾年,中國開始提出“和諧世界”這個概念,大家有時候不去關心這些,覺得不過是一個口號。其實沒那麼簡單,這是中國開始嘗試為人類的發展尋找模式。這個概念應的是中國一句老話“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交,和睦相處,但各自保留不同之處,千萬別成小人之交,因為“小人同而不和”,表面上都相同,但骨子裡鉤心斗角,不和睦。“君子之交”從根兒上說有戲,但實現起來需要過程。
第一,你自己是不是這樣做的?你能不能讓別人相信你會這樣做?這就扯到另一個話題,弱國怎麼震懾強國?首先你有致人於死地的武器,其次你說你敢用,再次別人真的相信你敢用。這就是毛澤東時代別人不敢小看你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價值觀輸出方面你仍然可以套用這個邏輯。你有沒有一個靠譜的理念?有沒有努力推廣並自我踐行?別人願不願意接受?三個答案都是肯定的,才能在文化上碰撞出結果。
第二,文化傳播要走民間通道,採取國家和政治之外的模式。如果你有機會代表中國走出去,政治在骨子裡,不要顯化在生活中,讓人家不知道拿你當朋友還是當間諜。
一旦走出去,要講究“民間外交”,但別真像外交官一樣義正詞嚴,一二三四陳述方針政策。您更多還得用人文的方式去跟世界交流。要相信共同的情懷、非政治化的解讀、超越國籍的同理心,反而會得到潤物細無聲的結果。
中國的“哆啦A夢”呢?
“形象”二字,已經成為中國很重要的目標。目前我們需要兩張面孔,一張是實力派,一張是親和派。
實力派要排第一,沒錢誰跟你玩?你以為人家喜歡中國,喜歡中國人民,其實人家喜歡的是中國人民幣。反過來,當中國人民幣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時候,中國人民和中國也會招人喜歡。擁有足夠的政治影響力,別人就願意跟你相處。擁有足夠的外交影響力,就可以擁有話語權。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又需要親和的面孔。中國有自己的夢想,不會永遠韜光養晦,不會永遠把腦袋埋在沙子裡。拿破崙說,中國是一頭東方睡獅,醒了以後了不得。現在咱們真的醒了,少不了讓人畏懼。
然後中國總跟別人解釋,我絕不威脅你,不欺負你。但是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會發現你的解釋其實缺少說服力。一個天天說自己不吃人的獅子,誰信哪?你用什麼方法證明能吃人的獅子的確不吃人呢?
這個時候,就需要展現出另外一張面孔,可親可敬可愛,我們現在非常欠缺。
國外有個調查,讓我們很尷尬。你知道全世界的國家形象中,誰排第一嗎?日本或加拿大。值得慶幸的是,中國遊客雖然在很多國家都不受待見,好歹沒排倒數第一。我們常常排在中間部分,比美國好一些。
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打造一張親和的面孔就是艱巨而漫長的任務,在座的每一位,都肩負著這樣的職責。有些事不妨向日本學學。
曾有一個相當於日本外交部副部長的人跟我聊天,說想選“哆啦A夢”作為日本的“國民大使”,為什麼?世界各國的人可能語言不通,但一個印在T恤上的“哆啦A夢”就是共同的語言。
這話讓我聽了真是羨慕嫉妒恨啊。可是再恨日本人,你會恨“哆啦A夢”嗎?中國也能有這樣的“親善大使”嗎?
當然,孔子學院可以是這樣的親善大使,輸出一些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人家講我們的儒釋道。這又觸及到一個核心問題:作為傳播者,你傳播的東西你自己相信嗎?
我們對傳統文化禮儀的尊重和理解,已經遠遠不如幾十年前。所以于丹、易中天、百家講壇才會盛行一時。千百年來傳承的東西,現在聽著卻挺新鮮,更何況還有那麼多人沒聽過呢。
有一天我和倪萍一起坐飛機,她給我講她姥姥的故事,講著講著就掉眼淚。老太太大字不識,門口來了要飯的,她一邊布施一邊還得說上一句,孩子吃不了這些,幸虧您來了,要不浪費了。路過的人渴得不行,討口水喝,她把人家迎進門,燒上一鍋熱水,又說不差這點兒工夫,再加把米,就變成了一碗粥。這種尊重和善良,不就是文化嗎?
這是最樸實的農村老太太,言談舉止中還保留著老祖宗的DNA。我當時鼓勵倪萍,一定把老人家的故事寫下來,因為太稀有了。
在城市裡,大學裡,有學歷沒文化的人還少嗎?如果你的行為非儒,非佛,非道,卻以為穿上長袍就能代表孔子,在課堂上大講特講,真能影響別人嗎?
打造一張可親可信的面孔,任重而道遠。
“世界普遍的價值觀”
中國跟世界的磨合,有很多層面。除了政治層面、外交層面,還有傳媒層面。在傳媒層面上,一定要以透明、開放、民主的姿態去跟世界交流。去年的拉薩“3·14事件”,和今年的烏魯木齊“7·5事件”,我們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前者基本上屏蔽,產生的效果是負面的;後者迅速向全世界公開,接受各國記者採訪,得到的反饋是積極的。
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和外交部門,在這件事情上對我們予以指責。這跟西藏的狀況完全不同。當你敢於把事實展現給全世界,反而堵住了他們的嘴。
包括很多字眼,你也不要擔心,可以大膽面向世界去談人權,談民主,談自由。我在很多場合說過,黨的十七大報告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民生,一個是民主,而且談得非常直率和尖銳,上來就說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領導人在去年高調談論老百姓要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如果媒體做不到開放透明,政府做不到信息公開,老百姓怎麼有知情權?如果沒有政治體制改革,沒有中國民主進程拉開大幕,老百姓上哪兒去表達和參與?最後,老百姓的監督權用來監督誰?自己監督自己啊?那是另一個國家,你知道的。在中國,指的是監督政府和監督法律的運行。
所以,如果你仔細研究過總書記和總理的講話,就能夠意識到一種變革,沒什麼可擔心的,去國外照談不誤。
去年,總書記跟日本簽署了第四份政治文件,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這樣的表述:“中國與日本將針對世界普遍的價值觀進行定期磋商。”什麼叫世界普遍的價值觀?人權、民主、自由,不外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