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因此,哪怕我們失去家園或遠離故土,依然會在藝術家的作品裡知道,這就是中國。
2013年“韓美林日”藝術論壇暨《解放日報》第62屆文化講壇
文章一開始講的故事,事後與在現場的馮驥才先生核實,基本屬實。“賊沒文化,損失巨大”,這句話是我編的,但該是大馮的心聲不假。
其實,類似這樣的故事哪用虛構,現實中的例子大把大把。把有歷史的房子拆了,蓋成金碧輝煌的樣子,一副土豪氣象。這樣的事兒哪個城市沒有?
當然,不只這個時代,我們自己也好不到哪兒去。現在的收藏大家馬未都當初與我們一樣,也是個碼字的媒體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帶上當時最流行的電鍍摺疊椅子,在北京西四等地信託商店或家具門市外面,等那些拿紅木或更珍貴老家具來的主兒。上前商量著用電鍍椅子換老家具,十有八九樂呵呵地同意。轉眼二三十年過去,電鍍椅子都鏽了扔了,而換來的老家具則進了馬未都自己建好的博物館,展覽著,拿啥都不換。
因為我們這樣的人太多,馬未都該成為一個大收藏家。不用說謝了。
再不好好重視文化,我們將來拿什麼回憶,拿什麼找到家?
在這個沒有故鄉也少了故居的時代里,如果再沒了記憶,未來還有什麼意義?也許將來都會像二十多年前,北島流浪時所說:“我對著鏡子說中文。”隔了一會兒,北島又說:“祖國是一種鄉音。”
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
日本曾把“哆啦A夢”選作“國民大使”,中國也有這樣的大使嗎?
恰恰是最樸實的農村老太太,言談舉止中還保留著老祖宗的DNA。
平視
2009年3、4月份,我去拍《岩松看美國》,和十幾年前去美國相比,明顯感受到一些內心的變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國人員要嚴格管理,還有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國家會發一筆置裝費,讓你置辦一身還不錯的行頭,給咱們社會主義中國爭面子。於是,無論你去好萊塢還是迪斯尼,只要看見十幾個人全穿著統一的西裝,基本上就是中國人。
那筆置裝費也體現了咱們跟世界之間的關係。從心態上說,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對“外國”都懷有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有好奇,有仰視,有自卑。我第一次去美國也是,滿大街的車都不認識,看哪兒都新鮮。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2009年春天這一次去美國,剛下飛機,從機場出來,我說先別去賓館,去華爾街看一下。結果到了華爾街,就看到美國的兩個廢墟。一個是看得見的,“9·11”雙子大廈的廢墟,就在華爾街前面幾百米,不知什麼原因,重建工程也處於停工狀態,讓人觸目驚心。當你一轉身走進華爾街,又有另一個肉眼看不到的廢墟—金融危機。當時華爾街也在維修,路面上堆著各種建材,它的確是需要維修的,從有形到無形。
眼前這一切,突然就會使你的心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短短十幾年過去,中國人已經不用再仰視美國了。
所以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平視美國”。不僅僅對美國要平視,面對整個世界都要平視。
平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不仰視,如今做到不難。第二層是不俯視,沒必要因為中國GDP增長就沾沾自喜。我常說,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優點,哪怕只有一個,您都先虛心地把它學來再說—這個也不容易。
日本是個憂患型國家,只要受到一點威脅就全民反思、全民警醒。中國卻是樂天派民族,日子剛好點兒就開始鶯歌燕舞,歡呼雀躍。有時候還會慈悲心泛濫,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中國人看美國,恨不得幫點兒是點兒:哎喲,看他們可憐的……再加上G2概念滿天飛,咱們更找不著北了,真覺得中國和美國應該聯手營救全世界。但這是真的嗎?
脫敏
面對世界先學會平視,平視之後才有平和。
平和體現在哪兒呢?也分幾個層面,先是脫敏。“脫敏”這個詞用於政治領域,可能是我發明的,最早寫在《南方周末》上。
舉一個例子,當我九十年代第一次出國,腦海中會有很多糾結:方便麵帶還是不帶?榨菜帶還是不帶?萬一外國人擠對中國,該怎麼說?第一次去台灣就更麻煩,涉及很多敏感的政治問題,一路都在琢磨:遇到國民黨黨員怎麼辦?那時候哪能想到國民黨一轉眼變成共產黨最鐵的哥們兒了,“青天白日”還等同於青面獠牙呢。更沒敢想遇見民進黨黨員怎麼辦。
結果卻很戲劇,離開台灣前一天,圍在一桌吃飯的人,各黨派都聚齊了: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民進黨……其中國民黨黨員就是鄧麗君的哥哥。最後,所有的黨都站在我黨這一邊,跟民進黨那哥們兒幹起來了。我說幹起來可不是打架啊,而是喝酒。後果當然很慘烈。
經歷了這樣一個“脫敏”的過程,你就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比想像中容易得多。當你能夠將心比心去考慮他人的情感和感受,膚色、民族、黨派上的差異都沒那麼可怕。
從人性角度說,人與人80%都是彼此相通的,所以我們都會被柴可夫斯基、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樂吸引,都會為麥可·傑克遜的離世感到悲傷。剩下20%的不同,可能是意識形態、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在交往中也都能找到解決的途徑。
鏡子
除了“平視”和“脫敏”,第三個關鍵詞是“鏡子”。看日本,看美國,看香港,看台灣,歸根結底是為了看自己。
在日本、美國和歐洲,你會看到人們的眼神越來越單純,商店關門越來越早,高樓大廈越來越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嚴重空氣污染經過治理,藍天白雲正在回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正在重蹈他們當年的覆轍,空氣被污染,水被污染,眼睛和心靈被污染。他們的簡單,無論人際交往還是生活方式,會讓複雜慣了的我們感到無所適從。
這是一個必然的經歷。從世界這面鏡子裡,能看到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軟實力
近三十年來,中國在文化輸出方面是嚴重逆差,進口太多,出口太少。這就說到了最關鍵的關鍵詞:大國。
什麼叫大國?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中,不能僅僅依靠硬實力,硬實力有時候還會產生反作用力。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里,中國GDP排名靠前的事實不會改變,從硬體角度來說我們足以自豪。那麼豪華的飯店,那麼寬的馬路,那麼多一模一樣的機場,走遍世界也幾乎找不到。
但是從軟體的角度呢?
在東京最繁華的地段,紅燈一亮沒人橫穿馬路,綠燈一亮快速通過,想見到排隊加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在德國開車是不限速的,時速超過200公里也OK,但我幾乎沒見過有人不打轉向燈突然別車、輔路進主路不減速的。
美國的校車擁有機動車中最好的質量,最高的安全標準,是每個學生都能享受的福利,由政府出資運營了將近一百年。
2013年“韓美林日”藝術論壇暨《解放日報》第62屆文化講壇
文章一開始講的故事,事後與在現場的馮驥才先生核實,基本屬實。“賊沒文化,損失巨大”,這句話是我編的,但該是大馮的心聲不假。
其實,類似這樣的故事哪用虛構,現實中的例子大把大把。把有歷史的房子拆了,蓋成金碧輝煌的樣子,一副土豪氣象。這樣的事兒哪個城市沒有?
當然,不只這個時代,我們自己也好不到哪兒去。現在的收藏大家馬未都當初與我們一樣,也是個碼字的媒體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帶上當時最流行的電鍍摺疊椅子,在北京西四等地信託商店或家具門市外面,等那些拿紅木或更珍貴老家具來的主兒。上前商量著用電鍍椅子換老家具,十有八九樂呵呵地同意。轉眼二三十年過去,電鍍椅子都鏽了扔了,而換來的老家具則進了馬未都自己建好的博物館,展覽著,拿啥都不換。
因為我們這樣的人太多,馬未都該成為一個大收藏家。不用說謝了。
再不好好重視文化,我們將來拿什麼回憶,拿什麼找到家?
在這個沒有故鄉也少了故居的時代里,如果再沒了記憶,未來還有什麼意義?也許將來都會像二十多年前,北島流浪時所說:“我對著鏡子說中文。”隔了一會兒,北島又說:“祖國是一種鄉音。”
打造一副讓世界喜歡的面孔
日本曾把“哆啦A夢”選作“國民大使”,中國也有這樣的大使嗎?
恰恰是最樸實的農村老太太,言談舉止中還保留著老祖宗的DNA。
平視
2009年3、4月份,我去拍《岩松看美國》,和十幾年前去美國相比,明顯感受到一些內心的變化。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國人員要嚴格管理,還有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國家會發一筆置裝費,讓你置辦一身還不錯的行頭,給咱們社會主義中國爭面子。於是,無論你去好萊塢還是迪斯尼,只要看見十幾個人全穿著統一的西裝,基本上就是中國人。
那筆置裝費也體現了咱們跟世界之間的關係。從心態上說,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對“外國”都懷有一種非常複雜的情緒,有好奇,有仰視,有自卑。我第一次去美國也是,滿大街的車都不認識,看哪兒都新鮮。
一轉眼十幾年過去了,2009年春天這一次去美國,剛下飛機,從機場出來,我說先別去賓館,去華爾街看一下。結果到了華爾街,就看到美國的兩個廢墟。一個是看得見的,“9·11”雙子大廈的廢墟,就在華爾街前面幾百米,不知什麼原因,重建工程也處於停工狀態,讓人觸目驚心。當你一轉身走進華爾街,又有另一個肉眼看不到的廢墟—金融危機。當時華爾街也在維修,路面上堆著各種建材,它的確是需要維修的,從有形到無形。
眼前這一切,突然就會使你的心態發生很大的變化。短短十幾年過去,中國人已經不用再仰視美國了。
所以我提出了一個概念,“平視美國”。不僅僅對美國要平視,面對整個世界都要平視。
平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不仰視,如今做到不難。第二層是不俯視,沒必要因為中國GDP增長就沾沾自喜。我常說,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優點,哪怕只有一個,您都先虛心地把它學來再說—這個也不容易。
日本是個憂患型國家,只要受到一點威脅就全民反思、全民警醒。中國卻是樂天派民族,日子剛好點兒就開始鶯歌燕舞,歡呼雀躍。有時候還會慈悲心泛濫,金融危機發生以後,中國人看美國,恨不得幫點兒是點兒:哎喲,看他們可憐的……再加上G2概念滿天飛,咱們更找不著北了,真覺得中國和美國應該聯手營救全世界。但這是真的嗎?
脫敏
面對世界先學會平視,平視之後才有平和。
平和體現在哪兒呢?也分幾個層面,先是脫敏。“脫敏”這個詞用於政治領域,可能是我發明的,最早寫在《南方周末》上。
舉一個例子,當我九十年代第一次出國,腦海中會有很多糾結:方便麵帶還是不帶?榨菜帶還是不帶?萬一外國人擠對中國,該怎麼說?第一次去台灣就更麻煩,涉及很多敏感的政治問題,一路都在琢磨:遇到國民黨黨員怎麼辦?那時候哪能想到國民黨一轉眼變成共產黨最鐵的哥們兒了,“青天白日”還等同於青面獠牙呢。更沒敢想遇見民進黨黨員怎麼辦。
結果卻很戲劇,離開台灣前一天,圍在一桌吃飯的人,各黨派都聚齊了:國民黨、親民黨、新黨、民進黨……其中國民黨黨員就是鄧麗君的哥哥。最後,所有的黨都站在我黨這一邊,跟民進黨那哥們兒幹起來了。我說幹起來可不是打架啊,而是喝酒。後果當然很慘烈。
經歷了這樣一個“脫敏”的過程,你就知道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比想像中容易得多。當你能夠將心比心去考慮他人的情感和感受,膚色、民族、黨派上的差異都沒那麼可怕。
從人性角度說,人與人80%都是彼此相通的,所以我們都會被柴可夫斯基、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樂吸引,都會為麥可·傑克遜的離世感到悲傷。剩下20%的不同,可能是意識形態、受教育程度、價值觀等,在交往中也都能找到解決的途徑。
鏡子
除了“平視”和“脫敏”,第三個關鍵詞是“鏡子”。看日本,看美國,看香港,看台灣,歸根結底是為了看自己。
在日本、美國和歐洲,你會看到人們的眼神越來越單純,商店關門越來越早,高樓大廈越來越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嚴重空氣污染經過治理,藍天白雲正在回歸。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正在重蹈他們當年的覆轍,空氣被污染,水被污染,眼睛和心靈被污染。他們的簡單,無論人際交往還是生活方式,會讓複雜慣了的我們感到無所適從。
這是一個必然的經歷。從世界這面鏡子裡,能看到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軟實力
近三十年來,中國在文化輸出方面是嚴重逆差,進口太多,出口太少。這就說到了最關鍵的關鍵詞:大國。
什麼叫大國?中國與世界的交往中,不能僅僅依靠硬實力,硬實力有時候還會產生反作用力。在很長一個歷史階段里,中國GDP排名靠前的事實不會改變,從硬體角度來說我們足以自豪。那麼豪華的飯店,那麼寬的馬路,那麼多一模一樣的機場,走遍世界也幾乎找不到。
但是從軟體的角度呢?
在東京最繁華的地段,紅燈一亮沒人橫穿馬路,綠燈一亮快速通過,想見到排隊加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在德國開車是不限速的,時速超過200公里也OK,但我幾乎沒見過有人不打轉向燈突然別車、輔路進主路不減速的。
美國的校車擁有機動車中最好的質量,最高的安全標準,是每個學生都能享受的福利,由政府出資運營了將近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