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什麼是圓滿之境呢?試以佛的雙足“智慧”與“慈悲”來說。
佛典里給佛智慧的定義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如果把它放到最低標準,我們可以說圓滿的智慧具有這樣四種特質:一是善於觀察世間的實相;二是能平等對待眾生,因了知眾生佛性平等之故;三是有生命的活力,所到之處,一切自然成就;四是有無比廣大的風格,如大圓鏡反映了世界的實相。
也可以說,假如有一個人想走向圓滿,他要在智慧上有細膩的觀察、平等親切的對待、活潑有力的生命、廣大無私的態度。我們試著在黑夜中檢視自己生命的風格,便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走向圓成智慧之路。
慈悲的圓滿境界則有兩項標杆,一是無緣大慈,二是同體大悲。前者是對那些無緣的人也有給予快樂之心,是由於雖然無緣,也要廣結善緣;後者是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獨存於世界,而是與世界同一趨向、同一境性,因此對整個世界的痛苦都有拯救拔除的心。
慈悲的檢視也和智慧一樣,要回來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與眾生感同身受,是不是與世界同悲共苦?切望能共同走向無憂惱之境,如果於一個眾生起一念非親友的念頭,那就可以證明慈悲不夠圓滿了。
因緣的究竟是渺不可知的,圓滿的結局也杳不可知,但人不能因此而失去因緣成就、圓滿實現的心愿。
一個人有堅強廣大的心愿,則因緣雖遙,如風箏系線在手,知其始終;一個人有通向究竟的心愿,則圓滿雖遠,如地圖在手,知其路徑,汽車又已加滿了油,一時或不能至,終有抵達的一天。
但放風箏、開汽車的樂趣,只有自心知,如果有人來問我關於圓滿的事,我會效法古代禪師說:“喝茶時喝茶,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說什麼勞什子的圓滿?”
這就像一條毛蟲一樣,生在野草之中,既不管春花之美,也不管蝴蝶飛過,只是簡簡單單地吃草,一天吃一點草,一天吃一點露水;上午受一些風吹,下午給一些雨打;有時候有閃電,有時候有彩虹;或者給鳥啄了,或者餵了螳螂;生命只是如是如是前行,不必說給別人聽。只有在心裡最幽微的地方,時時點著一盞燈,燈上寫兩行字:
今日踽踽獨行,
他日化蝶飛去。
走向生命的大美
清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曾經說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須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說有感性的胸懷,見到西風裡凋零的碧樹心有所感,在內心裡有理想的抱負與未來的追尋,雖有孤獨與蒼茫之感,但有遠見,對生命有遼闊的視野。
這三句的原作者是宋朝的晏殊,出自他的《蝶戀花》,原詞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說不只要有追尋理想的熱情與勇氣,還要有堅持、有執著,去實踐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變瘦了、衣帶變寬了,也能百折不悔。
這兩句的原詩出自宋朝詩人柳永的《鳳棲梧》,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是經過非常長久的努力追尋,飽受人生的滄桑,到後來猛然回首,那要追尋的卻在自己走過的道路上,燈火闌珊的地方。
這三句典出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前讀《人間詞話》到人生的三種境界時,雖有感觸,但不深刻,到最近幾年,這三重境界之說時常在心中浮現,格外感受到王國維對生命的智見,他論的雖然是詩詞、是事功、是人格,講的實際上是人從凡夫之見超越的歷程,到最後那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簡直是開悟的心境了,使我想起一首禪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遇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也不禁想到菩薩在人間留下一絲有情那樣的心境。
一個人要“眾里尋他千百度”,必然要經驗人生的許多歷程,而要“驀然回首”則需要一種明覺,至於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不是別人,而是一個原點,是那個“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自我呀!
詩人雖然出自情感與靈感來表達自我,但其中有一種明覺,或者與禪師不同,我相信那明覺之中有如同鏡子一樣澄明的開悟的心——這種歷程,在某些作品裡是歷歷可見的。
宋朝詩人蔣捷曾有一首《虞美人》,很能看出這種提升的歷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佛典里給佛智慧的定義是“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如果把它放到最低標準,我們可以說圓滿的智慧具有這樣四種特質:一是善於觀察世間的實相;二是能平等對待眾生,因了知眾生佛性平等之故;三是有生命的活力,所到之處,一切自然成就;四是有無比廣大的風格,如大圓鏡反映了世界的實相。
也可以說,假如有一個人想走向圓滿,他要在智慧上有細膩的觀察、平等親切的對待、活潑有力的生命、廣大無私的態度。我們試著在黑夜中檢視自己生命的風格,便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走向圓成智慧之路。
慈悲的圓滿境界則有兩項標杆,一是無緣大慈,二是同體大悲。前者是對那些無緣的人也有給予快樂之心,是由於雖然無緣,也要廣結善緣;後者是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獨存於世界,而是與世界同一趨向、同一境性,因此對整個世界的痛苦都有拯救拔除的心。
慈悲的檢視也和智慧一樣,要回來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與眾生感同身受,是不是與世界同悲共苦?切望能共同走向無憂惱之境,如果於一個眾生起一念非親友的念頭,那就可以證明慈悲不夠圓滿了。
因緣的究竟是渺不可知的,圓滿的結局也杳不可知,但人不能因此而失去因緣成就、圓滿實現的心愿。
一個人有堅強廣大的心愿,則因緣雖遙,如風箏系線在手,知其始終;一個人有通向究竟的心愿,則圓滿雖遠,如地圖在手,知其路徑,汽車又已加滿了油,一時或不能至,終有抵達的一天。
但放風箏、開汽車的樂趣,只有自心知,如果有人來問我關於圓滿的事,我會效法古代禪師說:“喝茶時喝茶,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說什麼勞什子的圓滿?”
這就像一條毛蟲一樣,生在野草之中,既不管春花之美,也不管蝴蝶飛過,只是簡簡單單地吃草,一天吃一點草,一天吃一點露水;上午受一些風吹,下午給一些雨打;有時候有閃電,有時候有彩虹;或者給鳥啄了,或者餵了螳螂;生命只是如是如是前行,不必說給別人聽。只有在心裡最幽微的地方,時時點著一盞燈,燈上寫兩行字:
今日踽踽獨行,
他日化蝶飛去。
走向生命的大美
清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曾經說到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須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說有感性的胸懷,見到西風裡凋零的碧樹心有所感,在內心裡有理想的抱負與未來的追尋,雖有孤獨與蒼茫之感,但有遠見,對生命有遼闊的視野。
這三句的原作者是宋朝的晏殊,出自他的《蝶戀花》,原詞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說不只要有追尋理想的熱情與勇氣,還要有堅持、有執著,去實踐自己所信奉的真理,即使人變瘦了、衣帶變寬了,也能百折不悔。
這兩句的原詩出自宋朝詩人柳永的《鳳棲梧》,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是經過非常長久的努力追尋,飽受人生的滄桑,到後來猛然回首,那要追尋的卻在自己走過的道路上,燈火闌珊的地方。
這三句典出宋朝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前讀《人間詞話》到人生的三種境界時,雖有感觸,但不深刻,到最近幾年,這三重境界之說時常在心中浮現,格外感受到王國維對生命的智見,他論的雖然是詩詞、是事功、是人格,講的實際上是人從凡夫之見超越的歷程,到最後那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簡直是開悟的心境了,使我想起一首禪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遇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也不禁想到菩薩在人間留下一絲有情那樣的心境。
一個人要“眾里尋他千百度”,必然要經驗人生的許多歷程,而要“驀然回首”則需要一種明覺,至於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不是別人,而是一個原點,是那個“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自我呀!
詩人雖然出自情感與靈感來表達自我,但其中有一種明覺,或者與禪師不同,我相信那明覺之中有如同鏡子一樣澄明的開悟的心——這種歷程,在某些作品裡是歷歷可見的。
宋朝詩人蔣捷曾有一首《虞美人》,很能看出這種提升的歷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