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在僧廬下聽雨的白髮詩人,體會到人世悲歡離合的無情就像階前的雨一樣錯落無常,心境上是有一種悟境的,與禪心不同的是,禪心以智為燈心,詩人則以美作為點燃,這是為什麼我們讀到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要為之低徊不已了。或者讀到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要為之三嘆了。
一個好的開悟的境界,或者崇高的人格與事功,都不是無情的,它是一種經過淨化的有情的心,這種經過淨化的有情,我們可以稱之為“覺有情”,有如道綽大師說的,就像天鵝在水中悠遊,沾水而羽毛不濕。
好的文學、優美的詩歌,無不是在“有情中有覺”,創作者既提升了自我的情感經驗,也藉以轉化,溶解成人人都能提升的情感經驗,來喚醒大眾內在的感覺的呼聲。這是為什麼,歷來偉大的禪師在開悟之際都會寫下詩歌,而開悟之後,有許多禪師也往往以詩歌示教。在顯教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傳說他不識字,但讀他的作品《六祖壇經》竟有如詩偈一樣。在密宗最著名的是密勒日巴,傳說他留傳的詩歌竟有數萬首之多。
寒山、拾得不也是這樣嗎?他們是山野里的隱士,卻也忍不住把自己的心境寫在山間石壁,幸好有人抄錄才不致失傳,但是,我也不禁想到,以寒山、拾得的詩才,寫詩的那種勁道,一定有更多的詩隱於石上、壁上,與草木同朽,後人無緣得見了。
為什麼悟道者愛寫詩呢?原因何在?我想在最根本處是,禪學或佛教是一種美,在人生中提升美的體驗,使一個人智慧有美、慈悲有美、生活有美,語默動靜無一不美,那才是走向佛道之路。
失去了美,佛道對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呢?
唯有心性的絕美,才使人能洗滌貪嗔痴慢疑五毒;也唯有絕美的心,才能面對、提升、跨越人生深切的痛苦。
因此,道是美,而走向道的心情是一種詩情,詩情與道情轉折的驛站則是“覺”。
菩薩所以叫“覺有情”,是因為菩薩從來沒有失去感性的懷抱,與凡夫不同的是,他在有情中不失覺悟的心。
菩薩所以個個心性皆美,長相也無不莊嚴到達極致,則是啟示了我們,美是無比重要的,最深刻的美則是來自有情的錘鍊。
即使是佛,十方諸佛都是“相好莊嚴”,經典里說到佛之美,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說,因此,佛的相、佛的心,都是絕美。
了解到佛道的追求是生命完美的追求,我模仿王國維之說,凡是古今走向“覺有情”之道者,也必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笑聲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語出蘇東坡《蝶戀花》)
第二種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語出辛棄疾《賀新郎》)
第三種境界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語出于謙《詠石灰》)
真正覺有情的菩薩,全是多情的種子,他們在無情的業障人世之中,因煩惱生起菩提之心。然後體會到一切有情都會被無情所惱,思有以解脫,心性與眼界大開,看到世間的美與苦難是並存的,正如青山與我並無分別。最後寧可再躍入有情的洪爐,不畏任何障礙,為了留一點清白在人間。
一個人格境界的確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滾、提煉,終至永保明覺,觀照世間,那時才知道什麼叫作“驀然回首”了。
唯有清明的心,才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
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
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與絕美呀!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在僧廬下聽雨的白髮詩人,體會到人世悲歡離合的無情就像階前的雨一樣錯落無常,心境上是有一種悟境的,與禪心不同的是,禪心以智為燈心,詩人則以美作為點燃,這是為什麼我們讀到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要為之低徊不已了。或者讀到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要為之三嘆了。
一個好的開悟的境界,或者崇高的人格與事功,都不是無情的,它是一種經過淨化的有情的心,這種經過淨化的有情,我們可以稱之為“覺有情”,有如道綽大師說的,就像天鵝在水中悠遊,沾水而羽毛不濕。
好的文學、優美的詩歌,無不是在“有情中有覺”,創作者既提升了自我的情感經驗,也藉以轉化,溶解成人人都能提升的情感經驗,來喚醒大眾內在的感覺的呼聲。這是為什麼,歷來偉大的禪師在開悟之際都會寫下詩歌,而開悟之後,有許多禪師也往往以詩歌示教。在顯教最有名的是六祖慧能,傳說他不識字,但讀他的作品《六祖壇經》竟有如詩偈一樣。在密宗最著名的是密勒日巴,傳說他留傳的詩歌竟有數萬首之多。
寒山、拾得不也是這樣嗎?他們是山野里的隱士,卻也忍不住把自己的心境寫在山間石壁,幸好有人抄錄才不致失傳,但是,我也不禁想到,以寒山、拾得的詩才,寫詩的那種勁道,一定有更多的詩隱於石上、壁上,與草木同朽,後人無緣得見了。
為什麼悟道者愛寫詩呢?原因何在?我想在最根本處是,禪學或佛教是一種美,在人生中提升美的體驗,使一個人智慧有美、慈悲有美、生活有美,語默動靜無一不美,那才是走向佛道之路。
失去了美,佛道對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呢?
唯有心性的絕美,才使人能洗滌貪嗔痴慢疑五毒;也唯有絕美的心,才能面對、提升、跨越人生深切的痛苦。
因此,道是美,而走向道的心情是一種詩情,詩情與道情轉折的驛站則是“覺”。
菩薩所以叫“覺有情”,是因為菩薩從來沒有失去感性的懷抱,與凡夫不同的是,他在有情中不失覺悟的心。
菩薩所以個個心性皆美,長相也無不莊嚴到達極致,則是啟示了我們,美是無比重要的,最深刻的美則是來自有情的錘鍊。
即使是佛,十方諸佛都是“相好莊嚴”,經典里說到佛之美,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說,因此,佛的相、佛的心,都是絕美。
了解到佛道的追求是生命完美的追求,我模仿王國維之說,凡是古今走向“覺有情”之道者,也必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笑聲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語出蘇東坡《蝶戀花》)
第二種境界是“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語出辛棄疾《賀新郎》)
第三種境界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語出于謙《詠石灰》)
真正覺有情的菩薩,全是多情的種子,他們在無情的業障人世之中,因煩惱生起菩提之心。然後體會到一切有情都會被無情所惱,思有以解脫,心性與眼界大開,看到世間的美與苦難是並存的,正如青山與我並無分別。最後寧可再躍入有情的洪爐,不畏任何障礙,為了留一點清白在人間。
一個人格境界的確立正是如此,是在有情中打滾、提煉,終至永保明覺,觀照世間,那時才知道什麼叫作“驀然回首”了。
唯有清明的心,才體驗到什麼是真實的美。
唯有不斷的覺悟,才使體驗到的美更深刻、廣大、雄渾。
也唯有無上正覺的人,才能邁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與絕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