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努力地思索從前芒花在農村的作用,只想到三個,一是編掃把,我們從前時常在秋末到山上割芒花回家,將芒花的種子和花搖落,綑紮起來做掃把;二是農家的草房,以芒草蓋頂,可以冬暖夏涼;三是在春夏未開花時,芒草較嫩,可作為牛羊的食料。

  但這也是不得已的好處,因為如果有竹掃把,就不用芒花,因為芒花易斷落;如果有稻草蓋屋頂,就不用芒草,因為芒草太疏鬆,又不堅韌;如果有更好的草,就不以芒草餵牛羊,因為芒草邊有刺毛,會傷舌頭。

  在實用上是如此,至於美呢?從前很少人覺得美,早期的台灣繪畫或攝影,很少以芒花入圖像,是近幾年,才有藝術家用芒花做素材。

  從美的角度來看,單獨或兩三株芒花是沒有什麼美感的,但是如果一大片的芒花就不同了,那種感覺就像海浪一樣,每當風來,一波一波地往前推進,使我們的心情為之蕩漾,真是美極了。因此,芒花的美,美在廣大、美在開闊、美在流動,也美在自由。

  或者我們可以如是說:凡廣大的、凡開闊的、凡流動的、凡自由的,即使是平凡粗賤的事物,也都會展現非凡的美。

  例如天空,美在廣大;平原,美在開闊;河川,美在流動;風雲,美在自由。

  我幼年曾有一次這樣的經驗,那時應該是秋天吧!我沿著六龜的荖濃溪往上游步行,走呀走的,突然走到山腰的一片平坦的坡地,我坐在坡地上休息,抬頭看到藍天藍得近乎純淨透明,河水在腳邊奔流,風雲在秋風中奔馳變化,而我,整個被開滿的芒花包圍了,感覺到整個山、整個天空、整個世界都在芒花的搖動中,隨著律動。

  當時的我,仿佛是醉了一樣,第一次,感受到芒花是那樣的美,從此,我看芒花就有了不同的心情。長大以後看芒花,總不自禁地想起樂府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是的,芒花之於大地,猶如白髮之於盛年,它展現的雖然是大塊之美,其中隱隱地帶著悲情,特別是在夕陽時艷紅的襯托,芒花有著金黃的光華。其實芒花的開謝是非常短暫的,它像一陣風來,吹白山頭,隨即隱沒於無聲的冬季。

  生命對於華年,是一種無常的展露,芒花處山林之間,則是一則無常的演出。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們曾與某人站立於芒花遍野的山嶺,有過某種指天的誓言,往往在下山的時候,一陣風來,芒花就與誓言同時凋落。某些生命的誓言或許不是消失,只是隨風四散,不能捕捉,難以回到那最初的起點。

  我們這漂泊無止的生命呀!竟如同馳車轉動在兩岸的芒草之中,美是美的,卻有著秋天的氣息。

  在欣賞芒花的那一刻,感覺到應該更加珍惜人生的每一刻,應該更體驗那些看似微賤的瑣事,因為“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每一寸時光都有開謝,只要珍惜,縱使在芒花盛開的季節,也能見出美來。

  從陽明山下來已是黃昏了,我對朋友說:“我們停下來,看看晚霞之下的芒花吧!”

  那時,小時候,在荖濃溪的感覺又橫越時空回到眼前,小時候看芒花的那個我,我還記得正是自己無誤,可是除了感受極真,竟無法確定是自己。歲月如流,流過我、流過芒花,流過那些曾留下,以及不可確知的感覺。

  “今年,有空還要來看芒花。”我說。

  如果你說,在台灣秋天可以送什麼禮物,我想,有空和朋友去看芒花吧!“嶺上多芒花,不只自愉悅,也堪持贈君”。

  某年某月某一天,一起看過芒花的人,你還安在嗎?有空去看芒花吧!那些堅強的誓言,正還魂似的,飄落在整個山坡。

  叢林的迷思

  一枝草,

  一點露,

  一個人,

  一片天。

  我很喜歡佛教里把“道場”稱為“叢林”,聽說這叢林的稱呼是來自《大智度論》,意思是和合的僧眾居住在一起,好像樹木聚集的叢林,那樣天然、無為,其中自有規矩法度,草木不會胡亂生長。

  唐宋時代,叢林極一時之盛,有的多達數千人聚集,各司其職,在空閒的時候則自在林邊澤下,思維、參究、悟道,百丈禪師為了管理叢林,創製了《百丈叢林清規》,這可以說中國在管理學上的巨著,可惜後來失傳了,只留下法度,而佚失了著作。

  《百丈叢林清規》最主要的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說生活在叢林的人不可不參與作務,每個人都要有奉獻的義務,才有資格吃飯。

  百丈懷海禪師不只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實踐者。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是說他到了九十歲,弟子看到師父年老,不忍心讓他再到田裡工作,又不敢去勸師父,只好把他的鋤頭藏起來,找不到鋤頭的百丈雖然不下田,但是也不吃飯,他絕食三日,弟子勸請他吃飯,他說:“我不是規定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嗎?”弟子只好再把鋤頭還給他,傳說百丈活到九十六歲,工作到臨終前的最後一天。

  百丈禪師為什麼規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不規定“一日不坐,一日不食”或“一日不思,一日不食”呢?除了是要讓人人奉獻心力之外,是在表達唯有在實踐中所得到的體驗,才是真實的體驗;真正的智者不是從空想來的。那在叢林中參天的巨樹,哪一棵不是歷經風雨而長成的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