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滿懷不平的圓悟到了金山,染上傷寒大病,把生平所學的東西全拿出來抵抗病痛,沒有一樣有用的,因此在病榻上感慨地發誓:“我的病如果稍微好了,一定立刻回到五祖門下!”這時的圓悟才算真實地知道為什麼真覺禪師把膿血說成是法乳了。

  圓悟後來在五祖座下,有一次聽到一位居士來向師父問道,五祖對他說:“唐人有兩句小艷詩與道相近: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居士有悟,五祖便說:“這裡面還要仔細參。”

  圓悟後來問師父說:“那居士就這樣悟了嗎?”

  五祖說:“他只是認得聲而已!”

  圓悟說:“既然說只要檀郎認得聲,他已經認得聲了,為什麼還不是呢?”

  五祖大聲地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去!”

  圓悟心中有所省悟,突然走出,看見一隻雞飛上欄杆,鼓翅而鳴,他自問道:“這豈不是聲嗎?”

  於是大悟,寫了一首偈:

  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特別是真覺對圓悟說自己的膿血就是曹溪的法乳,還有後來“見雞飛上欄杆,鼓翅而鳴”的悟道。那是告訴我們,真實的智慧是來自平常的生活,是心海的一種體現,如果能聽聞到心海的消息,一切都是道,番薯糕,或者炸香蕉,在童年窮困的生活與五星級大飯店的檯面上,都是值得深思的。

  圓悟曾說過一段話,我每次讀了,都感到自己是多麼的莊嚴而雄渾,他說:

  山頭鼓浪,井底揚塵;

  眼聽似震雷霆,耳觀如張錦繡。

  三百六十骨節,一一現無邊妙身;

  八萬四千毛端,頭頭彰寶王剎海。

  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爾如然;

  苟能千眼頓開,直是十方坐斷。

  心海遼闊廣大,來自心海的消息是沒有五官,甚至是無形無相的,用眼睛來聽,以耳朵觀照,在每一個骨節、每一個毛孔中都有莊嚴的寶殿呀!

  夜裡,我把紫紅色的紅薯煮來吃,紅薯煮熟的質感很像湯圓,又軟又Q,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在曬著穀子的庭院吃紅薯湯,突然看見一隻雞飛上欄杆,鼓翅而鳴。

  呀!這世界猶如少女呼叫情郎的聲音那樣溫柔甜蜜,來自心海的消息看這現成的一切,無不顯得那樣的珍貴、純淨,而莊嚴!

  時間道場

  一分鐘很短,但是,一分鐘比五十九秒還長,比一秒鐘更長得多,所以,要珍惜每一分鐘。

  佛經最短的時間是一剎那,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一念里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因此連剎那也是無限。

  佛經里最長的時間叫“阿僧祇”,是不可計算、無量數的意思,據稱一阿僧祇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年,可是又說:“一念滿無量阿僧祇劫”,因此長短並沒有分別。

  一彈指,也是佛經的用語,一彈指有六十五剎那,有的經說一彈指有九百六十生死,有的經說一彈指之間心念轉動九百六十次。還有說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又有說,四百念為一彈指,一萬二千彈指是一晝夜。並不是佛經不統一,而是時間乃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

  有的人一分鐘當千百世用,有的人千百世輪迴生死業海茫茫,不及別人的一彈指頃。

  一寸時光,就是一寸命光,每一眨眼,命光就流逝了。因此,注意當下,就是珍惜永恆的生命。

  在思想與思想之間,時間一定留有空隙,只要進入那空間,有覺察的力,時間就等於智慧。

  不要期待永恆的理想,若能安住在此刻的時間上,此刻就是淨土,就是永恆的理想。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其實,一就展現了萬法,就像一秒鐘不能從一萬年抽出,一萬年則是由一秒鐘組成。

  年齡不能作為智慧的依據,因為每個人都是宇宙的老人。上帝未生之前,我就存在了,這是宇宙的真實。

  有理想、有壯懷的人不因時間消逝而頹唐,而是到死的瞬間還保持向前的心。

  我喜歡兩副對聯:

  世事如棋局,不著者便是高手:

  一身似瓦瓮,打破了才見真空。

  兩個空拳握古今,握住也須放手;

  一枝金笏擔朝政,擔起也要歇肩。

  ——真是道盡了人與時間賽跑的關係,人不能與時間賽跑,但人可以包容時間、善待時間。

  極大之處,有極小存在;極近之處,有極遠存在;極惡之處,一定也有佛存在。

  時間是空,但它創造了無限的有;時間是不可捉的,卻製造許多可捉之物;時間的空與不空是同一質、同一味。

  “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時間從未變過,因為鐘錶、日夜都不是時間;但時間也從未住留,因為整個宇宙都是時間的痕跡,時間的道場,在為我們說緣起的法、生滅的法。

  小米

  豐收的歌 有一次在山地部落聽原住民唱“小米豐收歌”,感動得要落淚。

  其實我完全聽不懂歌詞,只聽到對天地那至誠的祈禱、感恩、歡愉與歌頌,循環往復,一遍又一遍。

  夜裡,我獨坐在村落邊,俯視那壯大沉默的山林,仰望著小米一樣的星星,回味剛剛喝的小米酒的滋味,和小米麻糬的鮮美,感覺到心裡仿佛有一粒小米,飽孕成熟了。這時,我的淚緩緩地落了下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