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他們以大悲心為油、以大願為炷、以大智為光,要燒盡生命的黑暗,使兩千三百萬人都成為菩薩,使我們住的地方成為淨土。
慈悲真是一種最大的力呀!
我把從花蓮帶回來的水晶石也拿來供佛,覺得好像有了慈濟,花蓮的一切都可以作為天地的供養,連“花蓮”兩個字也可以供養,這兩個字正好是“妙法蓮花”的縮寫,寫的是一則千手千眼的現代傳奇,是今日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來自心海的消息
幾天前,我路過一座市場,看到一位老人蹲在街邊,他的膝前擺了六條紅薯,那紅薯鋪在麵粉袋上,由於是紫紅色的,令人感到特別的美。
老人用沙啞的聲音說:“這紅薯又叫山藥,在山頂掘的,燉排骨很補,煮湯也可清血。”
我小時候常吃紅薯,就走過去和老人聊天,原來老人住在坪林的山上,每天到山林間去掘紅薯,然後搭客運車到城市的市場叫賣。老人的紅薯一斤賣四十元,我說:“很貴呀!”
老人說:“一點也不貴,現在紅薯很少了,有時要到很深的山裡才找得到。”
我想到從前在物質匱乏的時候,我們也常到山上去掘野生的紅薯,以前在鄉下,紅薯是粗賤的食物,沒想到現在竟是城市裡的珍品了。
買了一個紅薯,足足有五斤半重,老人笑著說:“這紅薯長到這樣大要三四年時間呢!”老人哪裡知道,我買紅薯是在買一些已經失去的回憶。
提著紅薯回家的路上,看到許多人排隊在一個攤子前等候,好奇走上前去,才知道他們是排隊在買“番薯糕”。
番薯糕是把番薯煮熟了,搗爛成泥,拌一些鹽巴,捏成一團,放在鍋子上煎成兩面金黃,內部鬆軟,是我童年常吃的食物,沒想到在台北最熱鬧的市集,竟有人賣,還要排隊購買。
我童年的時候非常貧困,幾乎每天都要吃番薯,母親怕我們吃膩,把普通的番薯變來變去,有幾樣番薯食品至今仍然令我印象深刻,一個就是“番薯糕”,看母親把一塊塊熱騰騰的、金黃色的番薯糕放在陶盤上端出來,至今仍使我懷念不已。
另一種是番薯餅,母親把番薯弄成簽,裹上麵粉與雞蛋調成的泥,放在油鍋中炸,也是炸到通體金黃時撈上來。我們常在午後吃這道點心,孩子們圍著大灶等候,一撈上來,邊吃邊吹氣,還常燙了舌頭,母親總是笑罵:“夭鬼!”
還有一種是在消夜時吃的,是把番薯切成丁,煮甜湯,有時放紅豆,有時放菠蘿,有時放點龍眼乾,夏夜時,我們總在庭前曬穀場圍著聽大人說故事,每人手裡一碗番薯湯。
那樣的時代,想起來雖然心酸,卻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幸福。我父親生前談到那段時間的物質生活,常用一句話形容:“一粒田螺煮九碗公湯!”
今天隨人排隊買一塊十元的番薯糕,特別使我感念為了讓我們喜歡吃番薯,母親用了多少苦心。
賣番薯糕的人是一位年輕少婦,說她來自宜蘭鄉下,先生在台北謀生,為了貼補家用,想出來做點小生意,不知道要賣什麼,突然想起小時候常吃的番薯糕,在糕里多調了雞蛋和奶油,就在市場裡賣起來了。她每天只賣兩小時,天天供不應求。
我想,來買番薯糕的人當然有好奇的,大部分則基於懷念,吃的時候,整個童年都會從亂鬨鬨的市場,寂靜深刻地浮現出來吧!
“番薯糕”的隔壁是一位提著大水桶賣野薑花的老婦,她站的位置剛好,使野薑花的香正好與番薯糕的香交織成一張網,我則陷入那美好的網中,看到童年鄉野中野薑花那純淨的秋天!
這使我想起不久前,朋友請我到福華飯店去吃台菜,飯後叫了兩個甜點,一個是芋仔餅,一個是炸香蕉,都是我童年常吃的食物;當年吃這些東西是由於芋頭或香蕉生產過剩,根本賣不出去,母親想法子讓我們多消耗一些,免得暴殄天物。
沒想到這兩樣食物現在成為五星級大飯店裡的招牌甜點,價錢還頗不便宜,吃炸香蕉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一盤炸香蕉的價錢在鄉下可以買到半車香蕉吧!
時代真是變了,時代的改變,使我們檢證出許多事物的珍貴或卑賤、美好或醜陋,只是心的感覺而已,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面目,心如果不流轉,事物的流轉並不會使我們失去生命價值的思考;而心如果浮動,時代一變,價值觀就變了。
克勤圓悟禪師去拜見真覺禪師時,真覺禪師正在生大病,膀子上生瘡,瘡爛了,血水一直流下來,圓悟去見他,他指著膀上流下的膿血說:“此曹溪一滴法乳。”
圓悟大疑,因為在他的心中認定,得道的人應該是平安無事、歡喜自在,為什麼這個師父不但沒有平安,反而指說膿血是祖師的法乳呢?於是說:“師父,佛法是這樣的嗎?”真覺一句話也不說,圓悟只好離開。
後來,圓悟參訪了許多當代的大修行者,雖然每個師父都說他是大根利器,他自己知道並沒有開悟。最後拜在五祖法演的門下,把平生所學的都拿出來請教五祖,五祖都不給他印可,他憤憤不平,背棄了五祖。
他要走的時候,五祖對他說:“待你著一頓熱病打時,方思量我在!”
慈悲真是一種最大的力呀!
我把從花蓮帶回來的水晶石也拿來供佛,覺得好像有了慈濟,花蓮的一切都可以作為天地的供養,連“花蓮”兩個字也可以供養,這兩個字正好是“妙法蓮花”的縮寫,寫的是一則千手千眼的現代傳奇,是今日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來自心海的消息
幾天前,我路過一座市場,看到一位老人蹲在街邊,他的膝前擺了六條紅薯,那紅薯鋪在麵粉袋上,由於是紫紅色的,令人感到特別的美。
老人用沙啞的聲音說:“這紅薯又叫山藥,在山頂掘的,燉排骨很補,煮湯也可清血。”
我小時候常吃紅薯,就走過去和老人聊天,原來老人住在坪林的山上,每天到山林間去掘紅薯,然後搭客運車到城市的市場叫賣。老人的紅薯一斤賣四十元,我說:“很貴呀!”
老人說:“一點也不貴,現在紅薯很少了,有時要到很深的山裡才找得到。”
我想到從前在物質匱乏的時候,我們也常到山上去掘野生的紅薯,以前在鄉下,紅薯是粗賤的食物,沒想到現在竟是城市裡的珍品了。
買了一個紅薯,足足有五斤半重,老人笑著說:“這紅薯長到這樣大要三四年時間呢!”老人哪裡知道,我買紅薯是在買一些已經失去的回憶。
提著紅薯回家的路上,看到許多人排隊在一個攤子前等候,好奇走上前去,才知道他們是排隊在買“番薯糕”。
番薯糕是把番薯煮熟了,搗爛成泥,拌一些鹽巴,捏成一團,放在鍋子上煎成兩面金黃,內部鬆軟,是我童年常吃的食物,沒想到在台北最熱鬧的市集,竟有人賣,還要排隊購買。
我童年的時候非常貧困,幾乎每天都要吃番薯,母親怕我們吃膩,把普通的番薯變來變去,有幾樣番薯食品至今仍然令我印象深刻,一個就是“番薯糕”,看母親把一塊塊熱騰騰的、金黃色的番薯糕放在陶盤上端出來,至今仍使我懷念不已。
另一種是番薯餅,母親把番薯弄成簽,裹上麵粉與雞蛋調成的泥,放在油鍋中炸,也是炸到通體金黃時撈上來。我們常在午後吃這道點心,孩子們圍著大灶等候,一撈上來,邊吃邊吹氣,還常燙了舌頭,母親總是笑罵:“夭鬼!”
還有一種是在消夜時吃的,是把番薯切成丁,煮甜湯,有時放紅豆,有時放菠蘿,有時放點龍眼乾,夏夜時,我們總在庭前曬穀場圍著聽大人說故事,每人手裡一碗番薯湯。
那樣的時代,想起來雖然心酸,卻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幸福。我父親生前談到那段時間的物質生活,常用一句話形容:“一粒田螺煮九碗公湯!”
今天隨人排隊買一塊十元的番薯糕,特別使我感念為了讓我們喜歡吃番薯,母親用了多少苦心。
賣番薯糕的人是一位年輕少婦,說她來自宜蘭鄉下,先生在台北謀生,為了貼補家用,想出來做點小生意,不知道要賣什麼,突然想起小時候常吃的番薯糕,在糕里多調了雞蛋和奶油,就在市場裡賣起來了。她每天只賣兩小時,天天供不應求。
我想,來買番薯糕的人當然有好奇的,大部分則基於懷念,吃的時候,整個童年都會從亂鬨鬨的市場,寂靜深刻地浮現出來吧!
“番薯糕”的隔壁是一位提著大水桶賣野薑花的老婦,她站的位置剛好,使野薑花的香正好與番薯糕的香交織成一張網,我則陷入那美好的網中,看到童年鄉野中野薑花那純淨的秋天!
這使我想起不久前,朋友請我到福華飯店去吃台菜,飯後叫了兩個甜點,一個是芋仔餅,一個是炸香蕉,都是我童年常吃的食物;當年吃這些東西是由於芋頭或香蕉生產過剩,根本賣不出去,母親想法子讓我們多消耗一些,免得暴殄天物。
沒想到這兩樣食物現在成為五星級大飯店裡的招牌甜點,價錢還頗不便宜,吃炸香蕉的人大概不會想到,一盤炸香蕉的價錢在鄉下可以買到半車香蕉吧!
時代真是變了,時代的改變,使我們檢證出許多事物的珍貴或卑賤、美好或醜陋,只是心的感覺而已,它並沒有一個固定的面目,心如果不流轉,事物的流轉並不會使我們失去生命價值的思考;而心如果浮動,時代一變,價值觀就變了。
克勤圓悟禪師去拜見真覺禪師時,真覺禪師正在生大病,膀子上生瘡,瘡爛了,血水一直流下來,圓悟去見他,他指著膀上流下的膿血說:“此曹溪一滴法乳。”
圓悟大疑,因為在他的心中認定,得道的人應該是平安無事、歡喜自在,為什麼這個師父不但沒有平安,反而指說膿血是祖師的法乳呢?於是說:“師父,佛法是這樣的嗎?”真覺一句話也不說,圓悟只好離開。
後來,圓悟參訪了許多當代的大修行者,雖然每個師父都說他是大根利器,他自己知道並沒有開悟。最後拜在五祖法演的門下,把平生所學的都拿出來請教五祖,五祖都不給他印可,他憤憤不平,背棄了五祖。
他要走的時候,五祖對他說:“待你著一頓熱病打時,方思量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