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時候,功德天與黑暗天就會告訴那家的主人:“我們是同胞姐妹,向來是形影不離的,如果要趕走妹妹,姐姐也不能單獨留下來;如果要留下功德天,就必須讓黑暗天也進門做客。”

  愚蠢的主人就會把姐妹都留下來,他們為了享受功德,寧可承受黑暗。有智慧的主人則會把兩姐妹都送走,寧可過恬淡的生活。

  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象徵意味的寓言,它啟示我們,有智慧的人“無求”,他知道人生的憂歡都只是客人而已,並非生命的本體,唯有不執著於功德的人,才不會有黑暗的侵擾——也唯有不追求歡樂的人,才不會落入憂苦的泥沼。

  憂歡時常連手,這是生活里最無可奈何的景況,期許自己不被感覺所侵蝕的人,只有從超越感官的性靈入手。

  有一次,我到一間寺廟去遊玩,看到廟前樹上掛著的木板寫著:

  心安茅屋穩,

  性定菜根香;

  世事靜方見,

  人情淡始長。

  安、定、靜、淡應該是對治感官波動、悲喜衝擊的好方法,可是在現實里並不容易做到。不過,對一個追求智慧的人,他必須知道,幸福的感受與人的心情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有時候,那些看似平淡的事物反而能有深刻悠長的力量,這是為什麼在真實相愛的情侶之間,一朵五塊錢玫瑰花的價值,不比一粒五克拉的鑽石遜色。

  有一首流行甚廣的民謠“茶山情歌”里有這樣幾句:

  茶也青喲,

  水也清喲,

  清水燒茶,

  獻給心上的人,

  情人上山你停一停,

  喝口清茶,

  表表我的心!

  我每次聽到這首歌,就深受感動,這原是採茶少女所唱的情歌,用青茶與清水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真是平常又非凡的表白。一個人的情感若能青翠如寒山霧氣中的茶,清澈若山谷溪澗的水,確實是值得珍惜,可以像珍寶一樣拿出來奉獻的。

  一杯清茶也可以如是纏綿,使人對情愛有更清淨的嚮往,在愛恨熾烈的現代人看來,真是不可思議。然而,我們若要了解真愛,並進入人生更深刻的本質,就非使心情如茶般青翠、水樣清明不可,可嘆的是,現代人喝慣了濃烈的憂歡之酒,愈來愈少人懂得茶青水清的滋味了。

  明朝時代,有一首山歌,和茶山情歌可以前後輝映:

  不寫情詞不寫詩,

  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顛倒看,

  橫也絲來豎也絲,

  這般心事有誰知?

  一條白色的手帕,就能夠如此絲縷牽纏,這種超乎言語的情意,現在也很少人知了。

  情愛,算是人間最濃烈的感覺了,若能存心如清茶、如素帕,那麼不論得失,情意也不至於完全失去,自然也不會反目成仇,轉愛成恨了。只是即使淡如清茶還是有憂歡的波瀾,不能有清淨的究竟,歷史上的禪師以觀心、治心、直心的方法來超越,使人能高高地站在憂歡之上,我們來看兩個公案,可以讓我們從清茶素帕再進一步,走入“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的世界。

  有一位名叫玄機的尼師去參訪雪峰禪師,禪師問說:“什麼處來?”

  曰:“大日山來。”

  師曰:“日出也未?”

  曰:“若出,則熔卻雪峰。”

  師曰:“汝名什麼?”

  曰:“玄機。”

  師曰:“日織多少?”

  曰:“寸絲不掛。”

  雪峰聽了默然不語,玄機十分得意禮拜而退,才走了三步,雪峰禪師說:“你的袈裟角拖到地上了!”玄機回頭看自己的袈裟,雪峰說:“好一個寸絲不掛!”

  這是多麼機鋒敏捷的談話,玄機尼師的寸絲不掛立即被雪峰禪師勘破。這個公案使我們知道從“清茶素帕”到“寸絲不掛”之間是多麼遙遠的路途。

  另一個公案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去參惟寬禪師。

  白居易:“何以修心?”

  惟寬:“心本無損傷,云何要理?無論垢與淨,切勿起念。”

  白居易:“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

  惟寬:“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

  惟寬禪師的說法,使我們知道,縱是淨的念頭也像眼睛裡的金屑,並不值得追求。那麼,若能垢淨不染,則歡樂自然也不可求了。

  禪師不著於生命,乃至不著一切意念的垢淨,並不表示清淨的人必須逃避濁世人生。在西廂記里有兩句話:“你也掉下半天風韻,我也飄去萬種思量。”是說如果你不是那樣美麗,我也不會如此思念你了。金聖歎看到這兩句話就批道:“昔時有人嗜蟹,有人勸他不可多食,他就發誓說:‘希望來生我見不著蟹,也免得我吃蟹。’”這真是妙批,是希望從逃避外緣來免得愛恨的苦惱,但禪師不是這樣的,他是從內心來根除染著,外緣上反而能不避,甚至可以無畏地承當了。也就是在繁花似錦之中,能向萬里無寸草處行去!

  宗寶禪師說得非常清楚透徹:“聖人所以同者心也,凡人所以異者情也。此心彌滿清淨,中不容他,遍界遍空,如十日並照。覿面堂堂,如臨寶鏡,眉目分明。雖則分明,而欲求其體質,了不可得。雖不可得,而大用現前,折、旋、俯、仰,見、聞、覺、知,一一天真,無暫時休廢。直下證入,名為得道。得時不是聖,未得時不是凡。只凡人當面錯過,內見有心,外見有境,晝夜紛紜,隨情造業,詰本穹源,實無根蒂。若是達心高士,一把金剛王寶劍,逢著便與截斷,卻不是遏捺念慮,屏除聲色。一切時中,凡一切事,都不妨他,只是事來時不惑,事去時不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