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承擔,就像青花菜昂然美麗地站在土地上。
承擔,是坦然面對風雨,自在地盛放。
承擔,是即使明日要凋謝,今天還能飽孕陽光,微笑地展顏。
作為花,就要努力開放,作為人,就要走向清淨之路,這是承擔。
那中部大平原的一畝青花菜的黃花,既有自由,又有承擔,它站在那裡默默地生長著,但它雷聲一樣地展示自己的自由,使我想起《金剛經》的一句: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柔軟心
1 我多麼希望,我寫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著柔軟心的香味;我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如蓮花的花瓣,溫柔而伸展。
因為我深信,一個作家在寫字時,他畫下的每一道線都有他人格的介入。
2 日本曹洞宗的開宗祖師道元禪師,傳說他航海到中國來求禪,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只得到一顆柔軟心。
這是令人動容的故事,許多人認為道元禪師到中國求柔軟心,並把柔軟心帶回日本。其實不然,柔軟心是道元禪師本具的,甚至是人人本具的,只是,道元若不經過萬里波濤,不到中國求禪,他本具的柔軟心就得不到開發。
柔軟心不從外得,但有時由外在得到啟發。
3 學禪的人若無柔軟心,禪就只是一種哲學,與存在主義無異。
柔軟心並不是和稀泥一樣的泥巴,柔軟心是有著包容的見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
柔軟心是蓮花,因慈悲為水,智慧做泥而開放。
4 有人問我:“為什麼草木無心,也能自然地生長、開花、結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麼無憂地過日子?”
我反問道:“你非草木,怎麼知道草木是無心的呢?你說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裡呢?假若草木真是無心,人如果達到無心的境界,當然可以無憂地過日子。”
“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間多了一顆心,剛強難化的心與柔軟溫和的心並無別異。
具有柔軟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將心比心,也能與草木至誠地相見。
5 追鹿的獵師是看不見山的,捕魚的漁夫是看不見海的。
眼中只有鹿和魚的人,不能見到真實的山水,有如眼中只有名利權位的人,永遠見不到自我真實的性靈。
要見山,柔軟心要偉岸如山;要看海,柔軟心要廣大若海。
因為柔軟,所以能夠包容一切、含攝一切。
6 人在遇到人生的大疑、大亂、大苦、大難時,若未被擊倒,自然會在其中超越而得到“定”,因定而得清明,由清明而能柔軟。
在柔軟中,人可以和諧、單純,進而達致意識的統一。
野狐禪、口頭禪,最缺乏的就是柔軟心,有柔軟心的禪者不會起差別,不會貶抑淨土,或密宗,或一切宗派,乃至一切眾生。
7 有慾念,就有火氣;有火氣,就有煩惱。
柔軟心使慾念的火氣溫和,甚至消散,當慾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從煩惱到菩提的開關,就是柔軟心。
8 佛陀教我們度化眾生,並沒有教我們苛求眾生。我們要度化眾生應在心中對眾生沒有一絲絲苛求,只有隨順。眾生若可以被苛求,就不會淪為眾生了。
隨順,就是處在充滿仇恨的人當中,也不懷絲毫恨意。
隨順,就是隨著充滿黑暗的世界轉動,自己還是一盞燈。
隨順,就是看任何一個眾生受苦,就有如自己受苦一般。
隨順,是柔軟心的實踐,也是柔軟心點燃的香。
憂歡派對
有兩位武士在樹林裡相遇了,他們同時看見樹上的一面盾牌。
“呀!一面銀盾!”一位武士叫起來。
“胡說!那是一面金盾!”另一位武士說。
“明明是一面銀制的盾,你怎麼硬說是金盾呢?”
“那是金盾是明顯不過的,為什麼你強詞奪理說是銀盾?”
兩位武士爭吵起來,始而怒目相向,繼而拔劍相鬥,最後兩人都受了致命的重傷,當他們向前倒下的一剎那,才看清樹上的盾牌,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銀的。
我很喜歡這則寓言,因為它有極豐富的象徵,它告訴我們,一件事物總可以兩面來看,如果只看一面往往看不見真實的面貌,因此,自我觀點的爭執是毫無意義的。進一步地說,這世界本來就有相對的兩面,歡樂有多少,憂患就有多少;恨有多切,愛就有那麼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所以我們要找到身心的平衡點,就要先認識這是個相對的世界。
人的一生,說穿了,就是相對世界追逐與改變的歷程,我們通常會在主客、人我、是非、知見、言語、動靜中浮沉而不自知,凡是合乎自己所設定的標準時,就會感到歡愉幸福,不合乎我們的標準時,就會感到憂惱悲苦,這個世界之所以擾攘不安,就是由於人人的標準都不同。而人之沉於憂歡的漩渦,則是因為我們過度地依賴感覺,感覺乃是變換不定的,隨外在轉換的東西,使人都像走馬燈一樣,不停變換悲喜。
把人生的歷程拉長來看,憂歡是生命中一體的兩面,它們即使不同時現起,也總是相伴而行。
佛經里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兩個仙女,一位人見人愛,美麗無比,名字叫作“功德天”,另一位人見人惡,醜陋至極,名字叫“黑暗天”。當功德天去敲別人的門時,總是受到熱烈招待,希望她能永遠在家裡做客,可是往往只住很短暫的時間,醜陋的黑暗天就接著來敲門,主人當然拒絕她走進家門一步。
承擔,是坦然面對風雨,自在地盛放。
承擔,是即使明日要凋謝,今天還能飽孕陽光,微笑地展顏。
作為花,就要努力開放,作為人,就要走向清淨之路,這是承擔。
那中部大平原的一畝青花菜的黃花,既有自由,又有承擔,它站在那裡默默地生長著,但它雷聲一樣地展示自己的自由,使我想起《金剛經》的一句: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柔軟心
1 我多麼希望,我寫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著柔軟心的香味;我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如蓮花的花瓣,溫柔而伸展。
因為我深信,一個作家在寫字時,他畫下的每一道線都有他人格的介入。
2 日本曹洞宗的開宗祖師道元禪師,傳說他航海到中國來求禪,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只得到一顆柔軟心。
這是令人動容的故事,許多人認為道元禪師到中國求柔軟心,並把柔軟心帶回日本。其實不然,柔軟心是道元禪師本具的,甚至是人人本具的,只是,道元若不經過萬里波濤,不到中國求禪,他本具的柔軟心就得不到開發。
柔軟心不從外得,但有時由外在得到啟發。
3 學禪的人若無柔軟心,禪就只是一種哲學,與存在主義無異。
柔軟心並不是和稀泥一樣的泥巴,柔軟心是有著包容的見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
柔軟心是蓮花,因慈悲為水,智慧做泥而開放。
4 有人問我:“為什麼草木無心,也能自然地生長、開花、結果,有心的人反而不能那麼無憂地過日子?”
我反問道:“你非草木,怎麼知道草木是無心的呢?你說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裡呢?假若草木真是無心,人如果達到無心的境界,當然可以無憂地過日子。”
“凡夫”的“凡”字就是中間多了一顆心,剛強難化的心與柔軟溫和的心並無別異。
具有柔軟心的人,即使面對的是草木,也能將心比心,也能與草木至誠地相見。
5 追鹿的獵師是看不見山的,捕魚的漁夫是看不見海的。
眼中只有鹿和魚的人,不能見到真實的山水,有如眼中只有名利權位的人,永遠見不到自我真實的性靈。
要見山,柔軟心要偉岸如山;要看海,柔軟心要廣大若海。
因為柔軟,所以能夠包容一切、含攝一切。
6 人在遇到人生的大疑、大亂、大苦、大難時,若未被擊倒,自然會在其中超越而得到“定”,因定而得清明,由清明而能柔軟。
在柔軟中,人可以和諧、單純,進而達致意識的統一。
野狐禪、口頭禪,最缺乏的就是柔軟心,有柔軟心的禪者不會起差別,不會貶抑淨土,或密宗,或一切宗派,乃至一切眾生。
7 有慾念,就有火氣;有火氣,就有煩惱。
柔軟心使慾念的火氣溫和,甚至消散,當慾念之火消散了,就是菩提。
從煩惱到菩提的開關,就是柔軟心。
8 佛陀教我們度化眾生,並沒有教我們苛求眾生。我們要度化眾生應在心中對眾生沒有一絲絲苛求,只有隨順。眾生若可以被苛求,就不會淪為眾生了。
隨順,就是處在充滿仇恨的人當中,也不懷絲毫恨意。
隨順,就是隨著充滿黑暗的世界轉動,自己還是一盞燈。
隨順,就是看任何一個眾生受苦,就有如自己受苦一般。
隨順,是柔軟心的實踐,也是柔軟心點燃的香。
憂歡派對
有兩位武士在樹林裡相遇了,他們同時看見樹上的一面盾牌。
“呀!一面銀盾!”一位武士叫起來。
“胡說!那是一面金盾!”另一位武士說。
“明明是一面銀制的盾,你怎麼硬說是金盾呢?”
“那是金盾是明顯不過的,為什麼你強詞奪理說是銀盾?”
兩位武士爭吵起來,始而怒目相向,繼而拔劍相鬥,最後兩人都受了致命的重傷,當他們向前倒下的一剎那,才看清樹上的盾牌,一面是金的,一面是銀的。
我很喜歡這則寓言,因為它有極豐富的象徵,它告訴我們,一件事物總可以兩面來看,如果只看一面往往看不見真實的面貌,因此,自我觀點的爭執是毫無意義的。進一步地說,這世界本來就有相對的兩面,歡樂有多少,憂患就有多少;恨有多切,愛就有那麼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所以我們要找到身心的平衡點,就要先認識這是個相對的世界。
人的一生,說穿了,就是相對世界追逐與改變的歷程,我們通常會在主客、人我、是非、知見、言語、動靜中浮沉而不自知,凡是合乎自己所設定的標準時,就會感到歡愉幸福,不合乎我們的標準時,就會感到憂惱悲苦,這個世界之所以擾攘不安,就是由於人人的標準都不同。而人之沉於憂歡的漩渦,則是因為我們過度地依賴感覺,感覺乃是變換不定的,隨外在轉換的東西,使人都像走馬燈一樣,不停變換悲喜。
把人生的歷程拉長來看,憂歡是生命中一體的兩面,它們即使不同時現起,也總是相伴而行。
佛經里就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兩個仙女,一位人見人愛,美麗無比,名字叫作“功德天”,另一位人見人惡,醜陋至極,名字叫“黑暗天”。當功德天去敲別人的門時,總是受到熱烈招待,希望她能永遠在家裡做客,可是往往只住很短暫的時間,醜陋的黑暗天就接著來敲門,主人當然拒絕她走進家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