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月光童子的水觀修行甚深微妙,我們是很難體會的,不過,從凡人的角度來看,這故事給我們帶來一些清新的啟示,如同我們走到林下水邊,面對著澄潭清水或湛藍汪洋,大部分人都可以自然得到安靜的心境,並且感覺到身心得到清洗。反之,如果我們走到污濁的水溝邊,或看到垃圾在河中奔竄,必然也使我們覺得身心受到污染,這不僅是感受問題,而是我們身心中有水性,與外界水性的感應道交。
此外,我們也應該知道,自己和外界的關係十分密切,一個人如果有身體,即使他是修行很高的人,也容易受到隔空飛來瓦片的傷害,因為自己雖能心無片瓦,這世界還是到處都飛動著瓦礫,當被瓦礫擊中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開門把它取出。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由於無知拋擲給別人的瓦片,或者只是毫無目的的遊戲,都會造成別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傷害。而這世界的水性一氣流通,別人所受的傷害,正是我們自己的傷害呀!
法性像清水一樣,其實不難領會,在佛經里有許多開示,我們抄錄幾段來看:“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顧望。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忠心經》)“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圓覺經》)“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法華經》)
說得最簡明的,是《無量義經》說法品中的一段:“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知道菩提心水,就了解使自己的心清明是多麼重要,對那些流過的草木就不要再顧惜了!對那些埋伏在我們心中的瓦礫就趕快取出吧!對那些被塵勞所封凍的身心趕快清洗吧!
佛陀在《百喻經》中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渡海時掉了一個銀器,他就在海水做記號,希望以後去取,經過兩個月,他到了別國,看到一條大河,水的性質與海水無異,他就跑到河水去找他從前所畫的記號,看到的人就問他原因,他說:“我兩個月前在海上丟掉銀器,曾畫水做記,本來所畫的水和這裡的水無異,所以來這裡找。”大家就笑他:“水雖不別,但你是在那裡丟的,在這裡怎麼找得到呢?”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留在我們記憶中的艱辛苦厄,我們燭火被吹滅的冷寂,我們蘆葦被壓傷的慘痛,我們舟船迷失時的恐慌,我們情愛與熱誠被踐踏、被蹂躪、被背離、被折斷的椎心刺骨,不都是落在海中的銀器嗎?現在我們到另外的國度,有另外的水,又何必讓水上的記號來折磨我們!在清淨心水裡,瓦礫與銀器也是一樣的東西呀!
一片茶葉
抓一把茶葉丟在壺裡,從壺口流出了金黃色的液體,喝茶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剛剛那一把茶葉中的每一片所釋放出來的。我們喝茶的人,從來不會去分辨每一片茶葉,因此常常忘記一壺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葉所組成。
在一壺茶里,每一片茶葉都不重要,因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壺茶。但是,每一片茶葉也都非常重要,因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葉的生命本質。
布施不是如此嗎?
布施,猶如加一片茶葉到一大壺茶里,少了我的這一片,看似不影響茶的味道;其實不然,丟進我的這一片,整壺茶都有了我的芳香。雖然我能施的很小,也會充滿每一滴水。
布施,我們應以茶葉為師,最上好的茶葉,五六斤茶菁才能製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壺裡才能還原、才能溫潤、才有作為茶葉的生命意義;我們也是一樣,要經過許多歲月的涮洗才鍛鍊我們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獻時,我們才有了人的溫潤,有了生命的意義。
一片茶葉丟到壺裡就被遺忘了,喝的人在歡喜一壺茶時並不會讚嘆單獨的一片茶葉。一片茶葉是不求世間名譽的,這就是以清淨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報,只是盡心盡意貢獻自己的芳香。
一壺好茶,是每一片茶葉共同創造的淨土。
正如《維摩經》說:“布施,是菩薩淨土。”
欲行布施,先學習在社會這壺茶里,做一片茶葉!
說珍惜世界,先珍惜每一片茶葉吧!
這樣想時,喝茶的時候就特別能品味其中的清香。
楊枝
朋友送我一幅齊白石畫的楊柳觀音,體態厚實,面容溫柔,看起來真像媽媽一樣。
這幅觀音,左手抱著淨瓶,右手拿著楊枝,淨瓶渾圓優美,楊枝逸筆草草,是幾筆亂墨畫成。枝條是以枯墨一筆而成,顯得十分剛強堅硬,柳葉則是濃墨,異常之飄逸而溫柔。
那齊白石筆下的楊柳觀音與一般所見不同,尤其是那一枝楊枝,竟是柔中帶剛,涵含著無限悲憫。
靜夜裡仰望那幅觀音,看她手中的楊枝,我想:我們也應該像觀音手中的楊枝一樣,求佛道應該像枝條那樣剛強堅固;對待眾生則應該像柳葉,充滿了溫柔。
此外,我們也應該知道,自己和外界的關係十分密切,一個人如果有身體,即使他是修行很高的人,也容易受到隔空飛來瓦片的傷害,因為自己雖能心無片瓦,這世界還是到處都飛動著瓦礫,當被瓦礫擊中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開門把它取出。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由於無知拋擲給別人的瓦片,或者只是毫無目的的遊戲,都會造成別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傷害。而這世界的水性一氣流通,別人所受的傷害,正是我們自己的傷害呀!
法性像清水一樣,其實不難領會,在佛經里有許多開示,我們抄錄幾段來看:“天下人心,如流水中有草木,各自流行,不相顧望。前者亦不顧後,後者亦不顧前,草木流行,各自如故。人心亦如是,一念來,一念去,亦如草木前後不相顧望。”(《忠心經》)“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圓覺經》)“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法華經》)
說得最簡明的,是《無量義經》說法品中的一段:“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知道菩提心水,就了解使自己的心清明是多麼重要,對那些流過的草木就不要再顧惜了!對那些埋伏在我們心中的瓦礫就趕快取出吧!對那些被塵勞所封凍的身心趕快清洗吧!
佛陀在《百喻經》中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渡海時掉了一個銀器,他就在海水做記號,希望以後去取,經過兩個月,他到了別國,看到一條大河,水的性質與海水無異,他就跑到河水去找他從前所畫的記號,看到的人就問他原因,他說:“我兩個月前在海上丟掉銀器,曾畫水做記,本來所畫的水和這裡的水無異,所以來這裡找。”大家就笑他:“水雖不別,但你是在那裡丟的,在這裡怎麼找得到呢?”
人生不也是如此嗎?留在我們記憶中的艱辛苦厄,我們燭火被吹滅的冷寂,我們蘆葦被壓傷的慘痛,我們舟船迷失時的恐慌,我們情愛與熱誠被踐踏、被蹂躪、被背離、被折斷的椎心刺骨,不都是落在海中的銀器嗎?現在我們到另外的國度,有另外的水,又何必讓水上的記號來折磨我們!在清淨心水裡,瓦礫與銀器也是一樣的東西呀!
一片茶葉
抓一把茶葉丟在壺裡,從壺口流出了金黃色的液體,喝茶的時候我突然想到: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剛剛那一把茶葉中的每一片所釋放出來的。我們喝茶的人,從來不會去分辨每一片茶葉,因此常常忘記一壺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葉所組成。
在一壺茶里,每一片茶葉都不重要,因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壺茶。但是,每一片茶葉也都非常重要,因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葉的生命本質。
布施不是如此嗎?
布施,猶如加一片茶葉到一大壺茶里,少了我的這一片,看似不影響茶的味道;其實不然,丟進我的這一片,整壺茶都有了我的芳香。雖然我能施的很小,也會充滿每一滴水。
布施,我們應以茶葉為師,最上好的茶葉,五六斤茶菁才能製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壺裡才能還原、才能溫潤、才有作為茶葉的生命意義;我們也是一樣,要經過許多歲月的涮洗才鍛鍊我們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獻時,我們才有了人的溫潤,有了生命的意義。
一片茶葉丟到壺裡就被遺忘了,喝的人在歡喜一壺茶時並不會讚嘆單獨的一片茶葉。一片茶葉是不求世間名譽的,這就是以清淨心布施,不求功德、不求福報,只是盡心盡意貢獻自己的芳香。
一壺好茶,是每一片茶葉共同創造的淨土。
正如《維摩經》說:“布施,是菩薩淨土。”
欲行布施,先學習在社會這壺茶里,做一片茶葉!
說珍惜世界,先珍惜每一片茶葉吧!
這樣想時,喝茶的時候就特別能品味其中的清香。
楊枝
朋友送我一幅齊白石畫的楊柳觀音,體態厚實,面容溫柔,看起來真像媽媽一樣。
這幅觀音,左手抱著淨瓶,右手拿著楊枝,淨瓶渾圓優美,楊枝逸筆草草,是幾筆亂墨畫成。枝條是以枯墨一筆而成,顯得十分剛強堅硬,柳葉則是濃墨,異常之飄逸而溫柔。
那齊白石筆下的楊柳觀音與一般所見不同,尤其是那一枝楊枝,竟是柔中帶剛,涵含著無限悲憫。
靜夜裡仰望那幅觀音,看她手中的楊枝,我想:我們也應該像觀音手中的楊枝一樣,求佛道應該像枝條那樣剛強堅固;對待眾生則應該像柳葉,充滿了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