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千利休的孫子宗旦,宗旦不僅繼承了父祖的茶藝,對禪也極有見地。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彌送給宗旦一枝寺院中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一向就是極易掉落的花,小沙彌雖然非常小心地捧著,花瓣還是一路掉下來,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著。
到宗旦家的時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彌向宗旦告罪,認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點也沒有怨怪之意,並且微笑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從席上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的名貴的國城寺花筒拿下來,放在桌上,將落了花的椿樹枝插於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後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對小沙彌獻上一盅清茶,謝謝他遠道贈花之誼,兩人喝了茶後,小沙彌才回去向師父復命。
宗旦是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花開花謝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作“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
從花開到花落,可以說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見那清寂與空靜之美,並對一切的流動現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寬容的敬意,他把空變成一種高層次的美,使“色即是空”變成“空即是色”。
對於看清因緣的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不是那麼難以領會了。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之必然凋落,但他們都珍惜整個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惜緣”,惜緣所惜的並不是對結局的期待,而是對過程的寶愛呀!
在日本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學禪者,他們都嚮往沉靜、清淨、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現代,大家都公認不學禪的人是沒有資格當茶師的。
不著於水
近一兩年,花市里普遍地都可以買到蓮花了,有的花店,用幾個大瓮裝蓮花,擺成一列放在架上,每一個瓮裝一種顏色,金黃、清紫、湛藍、純白、粉紅的蓮花,五色明媚,使人走過時仿佛置身蓮花池畔。
把心放平靜了,把呼吸調細緻一些,就會有蓮花的香氣從眾花之中穿越出來,不愧是王者之香,即使是最濃烈的野薑花之香氣,也絲毫不能掩蓋那清冽的、悠遠的、不染一絲塵土的清淨之香。
花香里以蓮香最為第一,雖然我也喜歡別的花香,但如果仔細品過蓮花的香氣就會知道,唯有蓮花的香氣可以與我們的心靈等高,或者說,唯有蓮花才能使我們從塵世的夢中之夢,聞到一些超塵的聲息,甚而悟到身外之身。
當學生的時候,我就常常為了看蓮花,不惜翻山越嶺。最近的蓮花是長在南海學園裡,坐在歷史博物館小販賣部的角落,叫一杯質量不是很好的清茶,就可以從俯視的角度看植物園的千花齊放,在風華中翻轉。那時感覺到連質量粗劣的清茶也好起來了,手中不管握的是什麼書,總也有了書香。
有時會想,一杯茶、一卷書,還少了一爐香,如果有最好的水沉香,則人間可以無憾。有一次午後,突然悟到,如果能真正地進入蓮花,則心中自有水沉香,還需要什麼香呢?
這是遠觀,還不能真知道蓮花之香。
去年春天,我到南仁山去,借住南仁湖畔的養牛人家,牛戶在竹林里種了一片蓮花,有粉紅與純白兩種。清晨時分,我借了竹筏撐到竹林外系住,穿林過水走到湖岸,坐在湖邊看蓮花在晨光中開起,然後蓮香自花苞中散出來,由於竹林的圍繞,香氣盤桓,久久都不逸去。
那是杳無人跡的地方,空氣清甜、和氣沉靜、湖山明澈,有絲絲蓮花的香味突然飄蕩起來,可想而知是多麼動人!我在草坡上坐了一個上午,感覺到連自己的呼吸都有蓮花的香味,驚奇地想:是不是人也可以坐成一株蓮花呢?
怪不得在佛教里,把蓮花當成是第一供養,是領養佛菩薩最尊貴的花;又把人見到自性譬喻成從污泥中開出不染的蓮花;甚至用來比喻妙法正法,最偉大的一乘教化經典,名字就叫《妙法蓮華經》……這些,在南仁湖的清晨,都使我切身地體會到了。如果不是蓮花這樣華果具多、華寶具足、華開蓮現、華落蓮成,一般俗花如何能比喻妙法呢?
佛經里說,蓮花有四德:香、淨、柔、可愛。其香深奧悠遠、其淨出泥不染是我們都知道的,但蓮花從花梗、花葉、花瓣都是非常柔軟,不小心珍惜,很容易斷裂受損,這不也像我們的心一樣,如果不細心護惜,一個人的心是很容易受傷的!但易於受傷的心,總比剛強不能調伏的心要好些。
至於可愛,我們有時會覺得蘭花俗艷不堪、姜花野性難馴、玫瑰夢幻不實、百合過於吵鬧,蓮花卻沒有可挑剔的地方,一株蓮花和一群蓮花一樣,都有寧靜、清雅、尊貴、和諧的品質。這世上香花不美、美花不香頗令人感到遺憾,唯有蓮花香美具足,它的香令人清明,它的美使人謙卑。
這樣尊貴的花,培植不易,以前的價錢非常昂貴,現在喜歡的人多,蓮花也普及起來,一株蓮花才十五元台幣,如果與花店相熟,有時十元就能買到了。十元買到菩薩與自性最尊貴的供養,真是價廉物美,有時想想,人的佛性也是如此,因為普遍、人人都有,就忘失了它的尊貴。
有一天,宗旦的好友京都千本安居院正安寺的和尚,叫寺中的小沙彌送給宗旦一枝寺院中盛開的椿樹花。
椿樹花一向就是極易掉落的花,小沙彌雖然非常小心地捧著,花瓣還是一路掉下來,他只好把落了的花瓣拾起,和花枝一起捧著。
到宗旦家的時候,花已全部落光,只剩一枝空枝,小沙彌向宗旦告罪,認為都是自己粗心大意才使花落下了。
宗旦一點也沒有怨怪之意,並且微笑地請小沙彌到招待貴客的“今日庵”茶席上喝茶。宗旦從席上把祖父千利休傳下來的名貴的國城寺花筒拿下來,放在桌上,將落了花的椿樹枝插於筒中,把落下的花散放在花筒下,然後他向空花及空枝敬茶,再對小沙彌獻上一盅清茶,謝謝他遠道贈花之誼,兩人喝了茶後,小沙彌才回去向師父復命。
宗旦是表達了一個多麼清朗的境界!花開花謝是隨季節變動的自然,是一切的“因”;小和尚持花步行而散落,這叫作“緣”;無花的椿枝及落了的花,一無價值,這就是“空”。
從花開到花落,可以說是“色即是空”,但因宗旦能看見那清寂與空靜之美,並對一切的流動現象,以及一切的人抱持寬容的敬意,他把空變成一種高層次的美,使“色即是空”變成“空即是色”。
對於看清因緣的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就不是那麼難以領會了。
老和尚、小沙彌、宗旦都知道椿樹花之必然凋落,但他們都珍惜整個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惜緣”,惜緣所惜的並不是對結局的期待,而是對過程的寶愛呀!
在日本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茶師都是學禪者,他們都嚮往沉靜、清淨、超越、單純、自然的格局,一直到現代,大家都公認不學禪的人是沒有資格當茶師的。
不著於水
近一兩年,花市里普遍地都可以買到蓮花了,有的花店,用幾個大瓮裝蓮花,擺成一列放在架上,每一個瓮裝一種顏色,金黃、清紫、湛藍、純白、粉紅的蓮花,五色明媚,使人走過時仿佛置身蓮花池畔。
把心放平靜了,把呼吸調細緻一些,就會有蓮花的香氣從眾花之中穿越出來,不愧是王者之香,即使是最濃烈的野薑花之香氣,也絲毫不能掩蓋那清冽的、悠遠的、不染一絲塵土的清淨之香。
花香里以蓮香最為第一,雖然我也喜歡別的花香,但如果仔細品過蓮花的香氣就會知道,唯有蓮花的香氣可以與我們的心靈等高,或者說,唯有蓮花才能使我們從塵世的夢中之夢,聞到一些超塵的聲息,甚而悟到身外之身。
當學生的時候,我就常常為了看蓮花,不惜翻山越嶺。最近的蓮花是長在南海學園裡,坐在歷史博物館小販賣部的角落,叫一杯質量不是很好的清茶,就可以從俯視的角度看植物園的千花齊放,在風華中翻轉。那時感覺到連質量粗劣的清茶也好起來了,手中不管握的是什麼書,總也有了書香。
有時會想,一杯茶、一卷書,還少了一爐香,如果有最好的水沉香,則人間可以無憾。有一次午後,突然悟到,如果能真正地進入蓮花,則心中自有水沉香,還需要什麼香呢?
這是遠觀,還不能真知道蓮花之香。
去年春天,我到南仁山去,借住南仁湖畔的養牛人家,牛戶在竹林里種了一片蓮花,有粉紅與純白兩種。清晨時分,我借了竹筏撐到竹林外系住,穿林過水走到湖岸,坐在湖邊看蓮花在晨光中開起,然後蓮香自花苞中散出來,由於竹林的圍繞,香氣盤桓,久久都不逸去。
那是杳無人跡的地方,空氣清甜、和氣沉靜、湖山明澈,有絲絲蓮花的香味突然飄蕩起來,可想而知是多麼動人!我在草坡上坐了一個上午,感覺到連自己的呼吸都有蓮花的香味,驚奇地想:是不是人也可以坐成一株蓮花呢?
怪不得在佛教里,把蓮花當成是第一供養,是領養佛菩薩最尊貴的花;又把人見到自性譬喻成從污泥中開出不染的蓮花;甚至用來比喻妙法正法,最偉大的一乘教化經典,名字就叫《妙法蓮華經》……這些,在南仁湖的清晨,都使我切身地體會到了。如果不是蓮花這樣華果具多、華寶具足、華開蓮現、華落蓮成,一般俗花如何能比喻妙法呢?
佛經里說,蓮花有四德:香、淨、柔、可愛。其香深奧悠遠、其淨出泥不染是我們都知道的,但蓮花從花梗、花葉、花瓣都是非常柔軟,不小心珍惜,很容易斷裂受損,這不也像我們的心一樣,如果不細心護惜,一個人的心是很容易受傷的!但易於受傷的心,總比剛強不能調伏的心要好些。
至於可愛,我們有時會覺得蘭花俗艷不堪、姜花野性難馴、玫瑰夢幻不實、百合過於吵鬧,蓮花卻沒有可挑剔的地方,一株蓮花和一群蓮花一樣,都有寧靜、清雅、尊貴、和諧的品質。這世上香花不美、美花不香頗令人感到遺憾,唯有蓮花香美具足,它的香令人清明,它的美使人謙卑。
這樣尊貴的花,培植不易,以前的價錢非常昂貴,現在喜歡的人多,蓮花也普及起來,一株蓮花才十五元台幣,如果與花店相熟,有時十元就能買到了。十元買到菩薩與自性最尊貴的供養,真是價廉物美,有時想想,人的佛性也是如此,因為普遍、人人都有,就忘失了它的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