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同時,看一片花瓣的飄落,可以讓我們更深地感知無常,正如賈寶玉在山坡上聽見黛玉的葬花詩“不覺慟倒山坡上,懷裡兜的落花撒了一地”。那是他想到黛玉的花容月貌終有無可尋覓之時,又推想到寶釵、香菱、襲人亦會有無可尋覓之時,當這些人都無可尋覓,自己又安在呢?自身既不知何在何往,將來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

  看看這種無常感,怎麼能不慟倒在山坡上?我覺得,整部《紅樓夢》就在表達“人生如夢”四字,這是一種無可如何的無常,只是借黛玉葬花來說,使我們看到了無常的焦點。《紅樓夢》還有一支曲子,我非常喜歡,說的正是無常:

  “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自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從落花而知大地有情,這是體會;從葬花而知無常苦空,這是覺悟;從覺悟中知道萬法了不可得,應該善自珍攝,不要空來人間一回,這就是最初步的菩提了。讀《紅樓夢》不也能使我們理解到青原惟信禪師說的“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後親見親知,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得個休歇處,依舊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過程嗎?

  相傳從前有一位老僧,經卷案頭擺了一部《紅樓夢》,一位居士去拜見他,感到十分驚異問他:“和尚也喜歡這個?”

  老僧從容地說:“老僧憑此入道。”

  這雖是傳說,但也不無道理,能悟道的,黃花翠竹、吃飯睡覺、瓦罐瓶杓都會悟道了,何況是《紅樓夢》!

  雖然《紅樓夢》和“悟道”沒有必然關係,但只要時時保有菩提之心,保有反觀的覺性,就能看出在言情之外言志的那一部分,也可以看到隱在小兒女情意背後那廣大的空間。

  知悉了大地有情、覺悟了無常苦空、體會了山水的真實、保有了清明的菩提,我們如何繼續前行呢?正是“一朝春盡紅顏老”的那個“一朝”,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的“一朝”,是知道“放棄今日就沒有來日,不惜今生就沒有來生”!是“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是“當下即是”!是“人圓即佛成”!

  那麼就在每一個“一朝”中保有菩提,心田常開智慧之花,否則,像竹子一樣要等到臨終才知道盛放,就來不及了。

  不是茶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是日本無人不曉的歷史人物,他的家教非常成功,千利休家族傳了十七代,代代都有茶道名師。

  千利休家族後來成為日本茶道的象徵,留下來的故事不計其數,其中有三個故事我特別喜歡。

  千利休到晚年時,已經是公認的偉大茶師,當時掌握大權的將軍秀吉特地來向他求教飲茶的藝術,沒想到他竟說飲茶沒有特別神秘之處,他說:“把炭放進爐子裡,等水開到適當程度,加上茶葉使其產生適當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長情形,把花插在瓶子裡。在夏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涼爽,在冬天的時候使人想到溫暖,沒有別的秘密。”

  發問者聽了這種解釋,便帶著厭煩的神情說,這些他早已知道了。千利休厲聲地回答說:“好!如果有人早已知道這種情形,我很願意做他的弟子。”

  千利休後來留下一首有名的詩,來說明他的茶道精神:

  先把水燒開,

  再加進茶葉,

  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

  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除此以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多麼動人,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簡單的動作、一種單純的生活,雖然茶可以有許多知識學問,在喝的動作上,它卻還原到非常單純有力的風格,超越了知識與學問。也就是說,喝茶的藝術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每個人的個性與喜好,用自己“適當的方式”,才是茶的本質。如果茶是一成不變,也就沒有“道”可言了。

  另一個動人的故事是關於千利休教導他的兒子。日本人很愛乾淨,日本茶道更有著絕對一塵不染的傳統,如何打掃茶室因而成為茶道藝術極重要的傳承。

  傳說當千利休的兒子正在灑掃庭園小徑時,千利休坐在一旁看著。當兒子覺得工作已經做完的時候,他說:“還不夠清潔。”兒子便出去再做一遍,做完的時候,千利休又說:“還不夠清潔。”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做了許多次。

  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對他說:“父親,現在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石階已經洗了三次,石燈籠和樹上也灑過水了,苔蘚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層新的青綠,我沒有在地上留下一根樹枝和一片葉子。”

  “傻瓜,那不是清掃庭園應該用的方法。”千利休對兒子說,然後站起來走入園子裡,用手搖動一棵樹,園子裡霎時間落下許多金黃色和深紅色的樹葉,這些秋錦的斷片,使園子顯得更乾淨寧謐,並且充滿了美與自然,有著生命的力量。

  千利休搖動的樹枝,是在啟示人文與自然和諧乃是環境的最高境界,在這裡也說明了一位偉大的茶師是如何從茶之外的自然得到啟發。如果用禪意來說,悟道者與一般人的不同也就在此,過的是一樣的生活,對環境的觀照已經完全不一樣,他能隨時取得與環境的和諧,不論是秋錦的園地或瓦礫堆中都能創造泰然自若的境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