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生活?品質?
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質量,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質量,而窮人就沒有生活質量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質量,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質量,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質量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質量,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質量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質量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質量乃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質量,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質量。因為,生活質量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這才是生活質量。
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質量。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質量。
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質量的饅頭,是生活質量。
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質量。
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會有生活質量了。因此,我們對生活質量最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裡,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質量,逐漸失去了生活質量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對生活質量的判斷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築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質量,這是為什麼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
有錢人從頭到腳,從房子到汽車,從音響到電視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羨之餘,心生卑屈,以為那是生活質量,於是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去追求“生活質量”,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見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勞力士,開進口車,全身都是名牌嗎?
真正的生活質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質量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質量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素質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感覺到花是非常奇怪的,因為在家院的庭前種了桂花、玉蘭和夜來香,到了晚上,香氣隨風四散,流動在家屋四周,可是這些香花都是白色的。反而那些極美麗的花卉,像蘭花、玫瑰之屬,就沒有什麼香味了。
長大以後,才更發現這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凡香氣極盛的花,桂花、玉蘭花、夜來香、含笑花、水姜花、月桃花、百合花、梔子花、七里香,都是白色,即使有顏色也是非常素淡,而且它們開放的時候常是成群結隊的,熱鬧紛繁。那些顏色艷麗的花,則都是孤芳自賞,每一枝只開出一朵,也吝惜著香氣一般,很少有香味的。
“香花無色,色花不香”這真是一個驚人的發現;“素樸的花喜歡成群結隊,美艷的花喜愛幽然獨處”也是驚人的發現。依照植物學家的說法,白花為了吸引蜂蝶傳播花粉,因此放散濃厚的芳香;美麗的花則不必如此,只要以它的顏色就能招蜂引蝶了。
我們不管植物學家的說法,就單以“香花無色,色花不香”就可以給我們許多聯想,並帶來人生的啟示。
在人生里,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非凡的素質,有的香盛,有的色濃,很少很少能兼具美麗而芳香的,因此我們不必欣羨別人某些天生的素質,而要發現自我獨特的風格。當然,我們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這缺憾的哲學其實簡單:連最名貴的蘭花,恐怕都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淚哩!這是對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對自己缺憾還能自在的方法。
面對外在世界的時候,我們不要被艷麗的顏色所迷惑,而要進入事物的實相,有許多東西表面是非常平凡的,它的顏色也素樸,但只要我們讓心平靜下來,就能品察出它內部最幽深的芳香。
當然,艷麗之美有時也值得讚嘆,只是它適於遠觀,不適於沉潛。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少能欣賞素樸的事物,卻喜歡耀目的風華;但到了中年則愈來愈喜歡那些真實平凡的素質。例如選用一張桌子,青年多會注意到它的顏色與造型之美,中年人就比較注意它是紫檀木或烏心石的材質,至於外形與色彩就在其次了。
我時常有一種新的感懷,就是和一個人面對面說了許多話,仿佛一句話也沒說;可是和另一個人面對面坐著,什麼話也沒說,就仿佛說了很多。人到了某一個年紀、某一個階段,就能穿破語言、表情、動作,直接以心來相印了,也就是用素樸面對著素樸。
古印度人說,人應該把中年以後的歲月全部用來自覺和思索,以便找尋自我最深處的芳香。我們可能做不到那樣,不過,假如一個人到了中年,還不能從心靈自然地散出芬芳,那就像白色的玉蘭或含笑,竟然沒有任何香氣,一樣的可悲了。
這兩樣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如果說有錢能滿足許多的物質條件就叫生活質量,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質量,而窮人就沒有生活質量呢?
如果說受教育就會有生活質量,是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生活質量,沒受教育的人就沒有生活質量呢?
如果說都市才有生活質量,是不是鄉下人就沒有生活質量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質量呢?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見生活質量乃不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或甚至某一時代的專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質量,窮人、鄉下人、工匠、農夫都可以有生活質量。因為,生活質量是一種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尋求該條件最好的風格與方式,這才是生活質量。
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無懈可擊的地步,是生活質量。
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質量。
窮人買一個饅頭果腹,知道同樣的五塊錢在何處可以買到最好質量的饅頭,是生活質量。
家庭主婦買一塊豆腐,花最便宜的錢買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質量。
整個社會都能摒棄那不良的東西,尋求最好的可能,這個社會就會有生活質量了。因此,我們對生活質量最大的憂慮,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在一個失去求好精神的社會裡,往往使人誤以為擺闊、奢靡、浪費就是生活質量,逐漸失去了生活質量的實相。進而使人失去對生活質量的判斷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裝、皮鞋,以至名建築師蓋的房子,來肯定自我的生活質量,這是為什麼現代社會名牌泛濫的原因。
有錢人從頭到腳,從房子到汽車,從音響到電視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讓人忘記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欣羨之餘,心生卑屈,以為那是生活質量,於是想盡方法不擇手段去追求“生活質量”,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君不見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勞力士,開進口車,全身都是名牌嗎?
真正的生活質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與條件,在這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與生活。再進一步,生活質量是因長久培養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豐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覺找到生活中最好的東西;在內,則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創造愉悅多元的心靈空間。
生活質量就是如此簡單;它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而是自己人格與風格求好精神的表現。
素質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感覺到花是非常奇怪的,因為在家院的庭前種了桂花、玉蘭和夜來香,到了晚上,香氣隨風四散,流動在家屋四周,可是這些香花都是白色的。反而那些極美麗的花卉,像蘭花、玫瑰之屬,就沒有什麼香味了。
長大以後,才更發現這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凡香氣極盛的花,桂花、玉蘭花、夜來香、含笑花、水姜花、月桃花、百合花、梔子花、七里香,都是白色,即使有顏色也是非常素淡,而且它們開放的時候常是成群結隊的,熱鬧紛繁。那些顏色艷麗的花,則都是孤芳自賞,每一枝只開出一朵,也吝惜著香氣一般,很少有香味的。
“香花無色,色花不香”這真是一個驚人的發現;“素樸的花喜歡成群結隊,美艷的花喜愛幽然獨處”也是驚人的發現。依照植物學家的說法,白花為了吸引蜂蝶傳播花粉,因此放散濃厚的芳香;美麗的花則不必如此,只要以它的顏色就能招蜂引蝶了。
我們不管植物學家的說法,就單以“香花無色,色花不香”就可以給我們許多聯想,並帶來人生的啟示。
在人生里,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非凡的素質,有的香盛,有的色濃,很少很少能兼具美麗而芳香的,因此我們不必欣羨別人某些天生的素質,而要發現自我獨特的風格。當然,我們的人生多少都有缺憾,這缺憾的哲學其實簡單:連最名貴的蘭花,恐怕都為自己不能芳香而落淚哩!這是對待自己的方法,也是面對自己缺憾還能自在的方法。
面對外在世界的時候,我們不要被艷麗的顏色所迷惑,而要進入事物的實相,有許多東西表面是非常平凡的,它的顏色也素樸,但只要我們讓心平靜下來,就能品察出它內部最幽深的芳香。
當然,艷麗之美有時也值得讚嘆,只是它適於遠觀,不適於沉潛。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很少能欣賞素樸的事物,卻喜歡耀目的風華;但到了中年則愈來愈喜歡那些真實平凡的素質。例如選用一張桌子,青年多會注意到它的顏色與造型之美,中年人就比較注意它是紫檀木或烏心石的材質,至於外形與色彩就在其次了。
我時常有一種新的感懷,就是和一個人面對面說了許多話,仿佛一句話也沒說;可是和另一個人面對面坐著,什麼話也沒說,就仿佛說了很多。人到了某一個年紀、某一個階段,就能穿破語言、表情、動作,直接以心來相印了,也就是用素樸面對著素樸。
古印度人說,人應該把中年以後的歲月全部用來自覺和思索,以便找尋自我最深處的芳香。我們可能做不到那樣,不過,假如一個人到了中年,還不能從心靈自然地散出芬芳,那就像白色的玉蘭或含笑,竟然沒有任何香氣,一樣的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