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佛經里常以蓮花喻人,若我們以細行觀蓮花,一朵蓮花的香不是花瓣香,或花蕊香,或花莖香,或花根香,而是整株花都香,如果蓮花上有一部分是臭穢的,就不能開出清淨香潔的蓮花了。此所以有人把戒德稱為“戒香”,只有一個人在小節小行上守清規,才能使人放出人格的馨香,注意規範的本身就是一種香潔的行為。
會看花的人,就會看雲、看月、看星辰,並且在人世中的一切看到智慧。
“會看”就要先有細緻的心,細緻的心從細行開始,細行猶如划起一枝火柴,細緻的心猶如被點燃的火炬,火炬不管走進多麼黑暗的地方,非但不和黑暗同其黑暗,反而能照破黑暗,帶來光明!火炬不但為自己獨自照亮,也可以分燃給別人,讓別人也有火炬,也照亮黑暗。
此所以蓮花能出污泥而不染。
此所以仁者能處濁世而不著。
細行能成萬法,所以不能小看看花,不能明知而走錯一步,萬一走錯了要趕緊懺悔回頭,就像花謝還會再開!就像把壞的枝芽剪去,是為了開最美的花。
那麼,讓我們走進花園,學看花吧!
牡丹也者
溫莎公爵夫人過世的那一天,正巧是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展出牡丹的第一天。
真是令人感嘆的巧合,溫莎公爵夫人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主角,而牡丹恰是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動人的花。一百盆“花中之後”在春天的艷陽中開放,而一朵偉大的“愛情之花”卻在和煦的微風中凋謝了。
我們趕著到外雙溪去看牡丹,在人潮中的牡丹顯得是多麼脆弱呀!因為人群中蒸騰的濁氣竟使它們提前凋謝了,保護牡丹的冰塊被放置在花盆四周,平衡了人群的熱氣。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衝到牡丹面前,許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終於看到了一直嚮往著的牡丹花!接下來則未免怏怏:牡丹花也像是芙蓉花、大理菊一樣,不過如此,真是一見不如百聞呀!在回程的路上,不免興起一些感慨,我們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像,有時候禁不起真實的面對,這種面對碎裂了我們的美好與想像。
我不是這一次才見到牡丹的,記得兩年前在日本旅行,朋友約我到東京郊外看牡丹花展,那一夜差一點令我在勞頓的旅次中也為之失眠,心裡一直夢想著從唐朝以來一再點燃詩人藝術家美感經驗的帝王之花的姿容。自然,我對牡丹不是那麼陌生的,我曾在無數的扇面、冊頁、巨作中見過畫家最細膩翔實的描繪,也在無數的詩歌里看到那紅艷凝香的側影,可是如今要去看活生生地開放著的牡丹花,心潮也不免為之蕩漾。
在日本看到牡丹的那一刻,可以說是失望的,那種失望並不是因為牡丹不美,牡丹還是不愧為帝王之花、花中之後的稱號,有非常之美,但是距離我們心靈所期待的美麗還是不及的。而且,牡丹一直是中國人富貴與吉祥的象徵,富貴與吉祥雖好,多少卻帶著俗氣。
看完牡丹,我在日本花園的寧靜池畔坐下,陷進了沉思:是我出了問題?還是牡丹出了問題?為什麼人人說美的牡丹,在我的眼中也不過是普通的花呢?
牡丹還是牡丹,唐朝在長安是如此,現代在東京也仍然如此,問題是出在我自己身上,因為歷史上我所喜愛的詩人、畫家,透過他們的筆才使我在印象里為牡丹鑄造了一幅過度美麗的圖像,也因為我生長在台灣,無緣見識牡丹,把自己的鄉愁也加倍地放在牡丹艷紅的花瓣上。
假如牡丹從來沒有經過歌頌,我會怎樣看牡丹呢?
假如我家的院子裡,也種了幾株牡丹呢?
我想,牡丹也將如我所種的菊花、玫瑰、水仙一樣,只是美麗,還可以欣賞的一種花吧!
我懷著落寞的心情離開了日本的花園,在參天的松樹林間感覺到一種看花從未有過的寂寞。
唯一使我深受震動的,是在花園的說明書里,我看到那最美的幾種牡丹是中國的品種,是在唐宋以後陸續傳種到日本的。在春天的時候,日本到處都開著中國牡丹,反倒是居住在中國南方的漢人有一些終生未能與牡丹謀上一面。
花園邊零售的攤位上,有販賣牡丹種子的小販,種子以小袋包裝,我的日本朋友一直鼓舞我買一些種子回台灣播種,我挑了幾品中國的種子回來,卻沒有一粒種子在我的花盆中生芽。
這一次在故宮至善園看牡丹花展,識得牡丹的朋友卻告訴我說:“這些牡丹是日本種,從日本引進種植成功的。”
“日本種不就是中國種嗎?”我問。
“最原始的品種當然還是中國種,可是日本人非常重視牡丹,他們改良了品種,增加了花色,中國種比較起來就有一些遜色了。”
這倒真是始料未及的事,日本人以中國的品種為好,我們倒以日本的品種為好了。那些無知的牡丹,幾乎不知道自己是哪裡的品種,只要控制了氣溫與環境,它就欣悅地開放。對於中國的牡丹,這一段奇異的路真是不可知的旅程呀!
日本看牡丹,台北看牡丹,有一種心情是相同的,即是牡丹雖好,有種種不同的高貴的名字,也只是一種花而已。要說花,我們自己親手所種植,長在普通花泥花盆裡的花,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雖無掀天身價,到底是我們自己的花。
會看花的人,就會看雲、看月、看星辰,並且在人世中的一切看到智慧。
“會看”就要先有細緻的心,細緻的心從細行開始,細行猶如划起一枝火柴,細緻的心猶如被點燃的火炬,火炬不管走進多麼黑暗的地方,非但不和黑暗同其黑暗,反而能照破黑暗,帶來光明!火炬不但為自己獨自照亮,也可以分燃給別人,讓別人也有火炬,也照亮黑暗。
此所以蓮花能出污泥而不染。
此所以仁者能處濁世而不著。
細行能成萬法,所以不能小看看花,不能明知而走錯一步,萬一走錯了要趕緊懺悔回頭,就像花謝還會再開!就像把壞的枝芽剪去,是為了開最美的花。
那麼,讓我們走進花園,學看花吧!
牡丹也者
溫莎公爵夫人過世的那一天,正巧是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展出牡丹的第一天。
真是令人感嘆的巧合,溫莎公爵夫人是本世紀最動人的愛情故事的主角,而牡丹恰是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最動人的花。一百盆“花中之後”在春天的艷陽中開放,而一朵偉大的“愛情之花”卻在和煦的微風中凋謝了。
我們趕著到外雙溪去看牡丹,在人潮中的牡丹顯得是多麼脆弱呀!因為人群中蒸騰的濁氣竟使它們提前凋謝了,保護牡丹的冰塊被放置在花盆四周,平衡了人群的熱氣。
好不容易撥開人群,衝到牡丹面前,許多人都會發出一聲嘆息:終於看到了一直嚮往著的牡丹花!接下來則未免怏怏:牡丹花也像是芙蓉花、大理菊一樣,不過如此,真是一見不如百聞呀!在回程的路上,不免興起一些感慨,我們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像,有時候禁不起真實的面對,這種面對碎裂了我們的美好與想像。
我不是這一次才見到牡丹的,記得兩年前在日本旅行,朋友約我到東京郊外看牡丹花展,那一夜差一點令我在勞頓的旅次中也為之失眠,心裡一直夢想著從唐朝以來一再點燃詩人藝術家美感經驗的帝王之花的姿容。自然,我對牡丹不是那麼陌生的,我曾在無數的扇面、冊頁、巨作中見過畫家最細膩翔實的描繪,也在無數的詩歌里看到那紅艷凝香的側影,可是如今要去看活生生地開放著的牡丹花,心潮也不免為之蕩漾。
在日本看到牡丹的那一刻,可以說是失望的,那種失望並不是因為牡丹不美,牡丹還是不愧為帝王之花、花中之後的稱號,有非常之美,但是距離我們心靈所期待的美麗還是不及的。而且,牡丹一直是中國人富貴與吉祥的象徵,富貴與吉祥雖好,多少卻帶著俗氣。
看完牡丹,我在日本花園的寧靜池畔坐下,陷進了沉思:是我出了問題?還是牡丹出了問題?為什麼人人說美的牡丹,在我的眼中也不過是普通的花呢?
牡丹還是牡丹,唐朝在長安是如此,現代在東京也仍然如此,問題是出在我自己身上,因為歷史上我所喜愛的詩人、畫家,透過他們的筆才使我在印象里為牡丹鑄造了一幅過度美麗的圖像,也因為我生長在台灣,無緣見識牡丹,把自己的鄉愁也加倍地放在牡丹艷紅的花瓣上。
假如牡丹從來沒有經過歌頌,我會怎樣看牡丹呢?
假如我家的院子裡,也種了幾株牡丹呢?
我想,牡丹也將如我所種的菊花、玫瑰、水仙一樣,只是美麗,還可以欣賞的一種花吧!
我懷著落寞的心情離開了日本的花園,在參天的松樹林間感覺到一種看花從未有過的寂寞。
唯一使我深受震動的,是在花園的說明書里,我看到那最美的幾種牡丹是中國的品種,是在唐宋以後陸續傳種到日本的。在春天的時候,日本到處都開著中國牡丹,反倒是居住在中國南方的漢人有一些終生未能與牡丹謀上一面。
花園邊零售的攤位上,有販賣牡丹種子的小販,種子以小袋包裝,我的日本朋友一直鼓舞我買一些種子回台灣播種,我挑了幾品中國的種子回來,卻沒有一粒種子在我的花盆中生芽。
這一次在故宮至善園看牡丹花展,識得牡丹的朋友卻告訴我說:“這些牡丹是日本種,從日本引進種植成功的。”
“日本種不就是中國種嗎?”我問。
“最原始的品種當然還是中國種,可是日本人非常重視牡丹,他們改良了品種,增加了花色,中國種比較起來就有一些遜色了。”
這倒真是始料未及的事,日本人以中國的品種為好,我們倒以日本的品種為好了。那些無知的牡丹,幾乎不知道自己是哪裡的品種,只要控制了氣溫與環境,它就欣悅地開放。對於中國的牡丹,這一段奇異的路真是不可知的旅程呀!
日本看牡丹,台北看牡丹,有一種心情是相同的,即是牡丹雖好,有種種不同的高貴的名字,也只是一種花而已。要說花,我們自己親手所種植,長在普通花泥花盆裡的花,才是最值得珍惜的,雖無掀天身價,到底是我們自己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