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學看花
現代通家南懷瑾居士,有一次談到他少年時代,一心想學劍的故事。
他聽說杭州西湖城隍山有一個道人是劍仙,就千里迢迢跑去求道學劍,經過很多次拜訪,才見到那位仙風道骨的老人。老人先是不承認有道,更不承認是劍仙,後來禁不起懇求,才對南先生說:“欲要學劍,先回家去練手腕劈刺一百天,練好後再在一間黑屋中,點一支香,用手執劍以腕力將香劈開成兩片,香頭不熄,然後再……”
老人說了許多學劍的方法,南先生聽了嚇一跳,心想劈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學會劍,更別說當劍仙了,只好向老人表示放棄不學。這時,老人反過來問他:“會不會看花?”
“當然會看。”南先生答曰,心想,這不是多此一問嗎?
“不然,”老人說,“普通人看花,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泄到花上去了,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覷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了。”
南先生從此悟到,一個人看花正如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不只是看花,乃至看樹、看草、看虛無的天空,甚至看一堆牛糞,不都是藉以接到天地間的光能,看花的會不會,關鍵不在看什麼,而在於怎麼看。
所以,南先生常對跟他學道的人說:先學看花吧!
南先生所說的“學看花”和禪宗行者所說的“瓦礫堆里有無上法”意思是很相近的,也很像學佛的人所說的“細行”,就是生活中細小的行止,如果在細行上有所悟,就能成其大;如果一個人細行完全,則動行舉止都能處在定境。因此,細行對學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民初禪宗高僧來果禪師就說:“我人由一念不覺,才有無明,無明只行細行,未入名色。今既複本細行,是知心源不遠……他人參禪難進步,細行人初參即進步。”
我們常說修習菩薩道,要注意“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指對生活的一切小事都不可空忽,應該知道一切的語默動靜都有深切的意義。
顧全細行,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到忉利天宮,帝釋(即俗稱玉皇大帝)設宴供養,佛陀即把帝釋也化成佛的形相,佛陀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迦葉、須菩提等人隨後到了忉利天宮,看到兩個佛陀坐在裡面,不知道哪一位才是佛陀,難以向前問禮,目犍連尊者心驚毛豎,趕緊飛身到梵天上,也分不清哪一個是佛,又遠飛九百九十恆河沙佛土之外,還是分不清(因為佛法身大於帝釋,理論上應該從遠處即可分清)。
目犍連尊者急忙又飛身回來,找舍利弗商量要怎麼辦?舍利弗說:“諸羅漢請看座上哪個有細行?眼睛不亂翻,即是世尊。”
佛陀的弟子這時才從細行分出真假佛陀,齊向佛前問禮,佛陀對他們說:“神通不如智慧,目犍連粗心,不如舍利弗細行。”(按,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舍利弗則是智慧第一。)佛陀的意思是智慧是從細行中生出,只有細行的人才能觀到最細微深刻的事物。
細行,包括行、住、坐、臥、言語、行事、威儀等等一切生活的細微末節,來果禪師就說一個人能細行,到最微細處,能聽到螞蟻喊救命而前去救護,他曾說到自己的經驗:“餘一日睡廣單(即通鋪),聞聲哭喊,下單尋覓,見無腳虱子,在地亂碰亂滾。”心如果能細緻到這步田地,還有什麼不能辦呢?
民初律宗高僧弘一大師,是南山律宗的傳人,持戒最為精嚴,平時走路都怕踩到蟲蟻,因此常目視地上而行。弘一大師的事跡大家在《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傳》中都很熟悉,但有一件事是大家比較不知道的:
弘一大師晚年受至友夏丏尊先生之託,為開明書局書寫字典的銅模字體,已經寫了一千多字,後來不得不停止,停止的原因,弘一大師在寫給夏丏尊的信中曾詳細述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他寫道:“去年應允此事之時,未經詳細考慮,今既書寫之時,乃知其中有種種之字,為出家人書寫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殘酷兇惡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屍部中更有極穢之字。余殊不願執筆書寫。”最後,弘一大師無可奈何地寫道:“余素重然諾,絕不願食言,今此事實有不得已之種種苦衷,務乞仁者向開明主人之前代為求其寬恕諒解,至為感禱。”
我讀《弘一大師書簡》到這一段時,曾合書三嘆,這是極精微的細行,光是書寫穢陋的字就覺得污染了自己的身心,我近年來也頗有這樣的體會,對我們靠文字吃飯的人,讀到弘一大師的這段話,能不慚愧懺悔嗎?
當然,我們凡夫要做到高僧一樣的細行,非常困難,不過從世俗的觀點看來,要使自己的人格身心健全,細行仍然是必要的,怎麼樣學細行呢?
先學看花!再學看牛糞!
學看花固然是不因花香花美而貪著,學看牛糞則也不因糞臭糞惡而被轉動,這樣細行才守得住。正是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的:“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現代通家南懷瑾居士,有一次談到他少年時代,一心想學劍的故事。
他聽說杭州西湖城隍山有一個道人是劍仙,就千里迢迢跑去求道學劍,經過很多次拜訪,才見到那位仙風道骨的老人。老人先是不承認有道,更不承認是劍仙,後來禁不起懇求,才對南先生說:“欲要學劍,先回家去練手腕劈刺一百天,練好後再在一間黑屋中,點一支香,用手執劍以腕力將香劈開成兩片,香頭不熄,然後再……”
老人說了許多學劍的方法,南先生聽了嚇一跳,心想劈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學會劍,更別說當劍仙了,只好向老人表示放棄不學。這時,老人反過來問他:“會不會看花?”
“當然會看。”南先生答曰,心想,這不是多此一問嗎?
“不然,”老人說,“普通人看花,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泄到花上去了,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覷著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了。”
南先生從此悟到,一個人看花正如莊子所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不只是看花,乃至看樹、看草、看虛無的天空,甚至看一堆牛糞,不都是藉以接到天地間的光能,看花的會不會,關鍵不在看什麼,而在於怎麼看。
所以,南先生常對跟他學道的人說:先學看花吧!
南先生所說的“學看花”和禪宗行者所說的“瓦礫堆里有無上法”意思是很相近的,也很像學佛的人所說的“細行”,就是生活中細小的行止,如果在細行上有所悟,就能成其大;如果一個人細行完全,則動行舉止都能處在定境。因此,細行對學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民初禪宗高僧來果禪師就說:“我人由一念不覺,才有無明,無明只行細行,未入名色。今既複本細行,是知心源不遠……他人參禪難進步,細行人初參即進步。”
我們常說修習菩薩道,要注意“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指對生活的一切小事都不可空忽,應該知道一切的語默動靜都有深切的意義。
顧全細行,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天到忉利天宮,帝釋(即俗稱玉皇大帝)設宴供養,佛陀即把帝釋也化成佛的形相,佛陀的弟子目犍連、舍利弗、迦葉、須菩提等人隨後到了忉利天宮,看到兩個佛陀坐在裡面,不知道哪一位才是佛陀,難以向前問禮,目犍連尊者心驚毛豎,趕緊飛身到梵天上,也分不清哪一個是佛,又遠飛九百九十恆河沙佛土之外,還是分不清(因為佛法身大於帝釋,理論上應該從遠處即可分清)。
目犍連尊者急忙又飛身回來,找舍利弗商量要怎麼辦?舍利弗說:“諸羅漢請看座上哪個有細行?眼睛不亂翻,即是世尊。”
佛陀的弟子這時才從細行分出真假佛陀,齊向佛前問禮,佛陀對他們說:“神通不如智慧,目犍連粗心,不如舍利弗細行。”(按,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舍利弗則是智慧第一。)佛陀的意思是智慧是從細行中生出,只有細行的人才能觀到最細微深刻的事物。
細行,包括行、住、坐、臥、言語、行事、威儀等等一切生活的細微末節,來果禪師就說一個人能細行,到最微細處,能聽到螞蟻喊救命而前去救護,他曾說到自己的經驗:“餘一日睡廣單(即通鋪),聞聲哭喊,下單尋覓,見無腳虱子,在地亂碰亂滾。”心如果能細緻到這步田地,還有什麼不能辦呢?
民初律宗高僧弘一大師,是南山律宗的傳人,持戒最為精嚴,平時走路都怕踩到蟲蟻,因此常目視地上而行。弘一大師的事跡大家在《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傳》中都很熟悉,但有一件事是大家比較不知道的:
弘一大師晚年受至友夏丏尊先生之託,為開明書局書寫字典的銅模字體,已經寫了一千多字,後來不得不停止,停止的原因,弘一大師在寫給夏丏尊的信中曾詳細述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他寫道:“去年應允此事之時,未經詳細考慮,今既書寫之時,乃知其中有種種之字,為出家人書寫甚不合宜者。如刀部中殘酷兇惡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屍部中更有極穢之字。余殊不願執筆書寫。”最後,弘一大師無可奈何地寫道:“余素重然諾,絕不願食言,今此事實有不得已之種種苦衷,務乞仁者向開明主人之前代為求其寬恕諒解,至為感禱。”
我讀《弘一大師書簡》到這一段時,曾合書三嘆,這是極精微的細行,光是書寫穢陋的字就覺得污染了自己的身心,我近年來也頗有這樣的體會,對我們靠文字吃飯的人,讀到弘一大師的這段話,能不慚愧懺悔嗎?
當然,我們凡夫要做到高僧一樣的細行,非常困難,不過從世俗的觀點看來,要使自己的人格身心健全,細行仍然是必要的,怎麼樣學細行呢?
先學看花!再學看牛糞!
學看花固然是不因花香花美而貪著,學看牛糞則也不因糞臭糞惡而被轉動,這樣細行才守得住。正是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的:“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