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佛陀的入山與出山,應該不只是表面的雪山,也代表了心靈的雪山,一個人要走出心靈的雪山,必須先深入雪山,沒有入就不可能出,此是釋迦出山的示意。

  關於出山與入山,永嘉玄覺禪師曾有一段精闢的話,他說:

  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

  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

  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

  是以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

  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永嘉的這段話,看起來是在強調見道比見山重要,那是由於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識道,住山無益,而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識道,人間也有寂滅之境。他說的“見道忘山”並沒有貶抑山的意思,只是在釐清修行的心比修行的處所重要得多。

  永嘉玄覺也是從山裡出來的,他早年住在龍興寺,看到寺旁有一座山岩,就在岩下自己蓋了一間禪庵,在其中艱苦修行,《高僧傳》說他“絲不以衣,耕不以食”,獨居研習,最後自證自得,才出山到曹溪找六祖慧能印可。他留下了一首《證道歌》,傳頌千古,不僅是很好的修行指導,也是極感人的文學作品。

  對於出山與入山,他還說:“智圓則喧寂同觀,悲大則怨親普救……若知物我冥一,彼此無非道場……若能慕寂於喧,市廛無非宴坐,征違納順,怨債由來善友矣!”

  對智慧圓滿的人來說,喧鬧的城市與寂靜的山一樣,對悲心廣大的人而言,怨敵和親友都應該普遍救度。所以,要“物我冥一”,要“慕寂於喧”,到那時候,出山與入山就沒有差別了。

  我時常想,居住在城市修行的人不應該忘記釋迦的入山,而在深山中修行的人則不應忘記釋迦為什麼出山。前者是般若的得證,後者是菩提的洋溢,都是一樣重要的。

  佛陀的入山與出山,都有著深切的教化與寓意!

  數字菩提一箭過西天 奔馬的速度很快,可是快不過時間。

  飛燕的速度更快了,也一樣快不過時間。

  剎那剎那的念頭更快更急,還是不如時間。

  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快過時間,所以春天來臨的時候,猶如奔馬腳踩飛燕,是擋也擋不住的。

  但人在開悟時的感覺,或可與時光比擬,禪里說“一箭過西天”,是指心性遙遠、崇高而絕蹤跡的境界,超越了語言、心得、時空,無任何跡象可循。

  二大莊嚴 當我們看見一朵花開啟,那是莊嚴。

  當我們看到一枝草挺立,那也是莊嚴。

  智慧從黑暗中開悟,猶如晨曦中的花開。

  定力在波動中不失,仿佛風雨中不倒的青草。

  有動人之美的是智慧,這是“第一義莊嚴”。

  不隨惡境波折的是福德,這是“形相莊嚴”。

  《大般涅槃經》說:“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

  菩薩之莊嚴,那是由於世界未來如是莊嚴。

  三清淨 釋迦牟尼佛指著大地,大地全部變成紫金色,他對弟子們說:“心淨,則國土淨。”

  ——我的世界本來就這樣清淨,只是你們看不見罷了!

  “清淨”有心、身、相三種,對於這世界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慳貪心、邪見心,是“心清淨”。

  心清淨了,能常得化生,不再輪迴,叫“身清淨”。

  身心清淨了,走到哪裡,哪裡就成為清淨的世界,這是“相”清淨。

  看曦光中的樹枝,翠綠如斯,感到就與自心的清淨無異。

  四不思議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常發現,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是太有限了,就是一朵黃花從田野中開放,它所依憑的力量,人也不能完全了解。

  所以,佛說,世上有四件事是人不可思議的,眾生的生死不可思議,世界的生成及始終不可思議,龍的意念不可思議,佛的清淨境界不可思議。

  既然一切都不可思議,讓我們路過田園時仔細地欣賞一朵花吧!讓我們在靜寂的夜裡不要思議,回觀自己的心吧!

  五色五智 從前在印度,僧團不得以青、黃、赤、白、黑五色製成法衣,認為這五種顏色是華美之色,是莊嚴極樂淨土的顏色。

  五色是法界體性、大圓鏡、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等五種智慧的象徵。也是信、進、念、定、慧五種力量的代表。

  到了中國,又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結合,與地、水、火、風、空五大相通,成為宇宙的根本元素。

  每一種顏色都是偉大的,因此樹上一粒鮮紅的李子中,也有大化的奧秘。

  六窗一猿 釋迦牟尼佛拿起桌上的一條寶花巾,打六個結,對弟子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同一本性,因妄相而有六種不同。

  這就好像一個房子裡有一隻猿猴,從六個不同的窗子看進去,仿佛是六隻猿猴,其實只有一隻。

  很多人在某一個特別的時空都會看到那隻猴子,但是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跳窗進去,抓住那猴子。

  抓住猴子再從窗子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

  七情六慾 凡人說的七情六慾,是從佛經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