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觀世音菩薩是大家熟知的,無邊身菩薩卻不是這麼有名,據說他是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淨土的人,隨行的二十五位菩薩之一。
我第一次誦到“無邊身菩薩”的名字,心頭震了一下,就好像第一次聽到“無盡意菩薩”“虛空藏菩薩”“無量慧菩薩”等菩薩的名字一樣,有著景仰而且浪漫的聯想。
沒有邊際、不可斗量,這是佛教對時空的看法,它並沒有一個斷滅的相,所以,從很遠很遠以前而來的輪迴叫作“無始劫”,而能使我們頓然從無始劫得到解脫的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壽佛”,至於那不可知的未來,則是說“盡未來際,無有窮盡”。人能投生到淨土,是投生到“無量光明”里去,反過來,如果墮落到最悲苦的地方則叫作“無間地獄”。
佛教的時空觀點是非常廣大的,相對起來,人的身命就十分渺小,在輪迴生死大海中浮沉的我們有如一粒浮漚,抬眼看到宇宙的無限廣大,我們則有如一絲微塵。
法界是如此廣大無邊,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里說:
諸佛體用無差別,如千燈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無有邊,應物現形如水月。
無邊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動等虛空;
如來清淨妙法身,自然具足恆沙德。
那是在說明成正覺的佛陀,智慧是以無邊的法界為內容,有著無邊無量的智慧。也是說明了佛的佛智、佛德、佛法廣大無際,在《華嚴經》里說:
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
無取無起永寂滅,為一切歸故出世。
諸佛法王出世間,能立無上正教法,
如來境界無邊際。
佛的智慧、慈悲、願力是無限量的,遍滿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法界。可是菩薩就不同了,他不能像如來那樣廣大,於是面對時空之無邊,有時會益見自己的渺小、無能,與無奈。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則是眾生、有情之意。因此,菩薩是“大覺有情”,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行各種波羅蜜行。
在法界裡,菩薩的範圍是有限的,以輪迴說,菩薩的身命是有限的,可是,菩薩用慈悲、智慧、願力、實踐來使自己通向無盡的世界,像無邊身、無盡意、虛空藏、無量慧等菩薩都是這樣的吧!寓無盡於有限之中,有限則成為無盡,於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時空雖是無邊的,但菩薩是“在無限的時空中寄情的人”,他的情由緣而起、因願而生;他的情以智慧為勝,以陀羅尼為總持,故能投身於塵世而不染於世塵;他的情以大悲心與大慈心為本質,他愛念一切眾生,隨其所求而饒益,拯救拔濟,使眾生離開苦難。
在大時空中,菩薩留下一絲有情,希望有緣無緣的眾生都能牽住這條能斷而不願斷的金絲走向菩提之路。
在那如明鏡照像、如大河長流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情感里,菩薩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塵世的污濁中,菩薩的大有情是一道淨光。
在日下的江河裡,菩薩的大有情是中流砥柱。
在舉世爭逐墮落的世界,菩薩的大有情是超越與拯救之力。
讓我們也寄無盡之意、無邊之身、無量之慧於有限的時空之中吧!
這樣想著,我念“南無無邊身菩薩”的名字時,心中開朗而廣大,覺得如來的足跡並不是那麼渺不可得,而菩薩的慈悲也如在目前了。
出山與入山 有一次在板橋一個雕刻佛像的師傅家裡,看見一尊取名為“釋迦出山”的雕像,使我深深地被震動。
這尊釋迦牟尼佛的雕像,據雕刻師表示,是來自於南傳佛教的泰國。佛陀由於長期在山中修道,使他骨瘦如柴,皮緊緊地包覆著骨頭,而胸前的肋骨一根一根在胸前浮現,下巴尖瘦,長鬍子微撫前胸。最驚人的是,佛陀全身的血管因為消瘦的關係,呈不規則地包裹著身軀——那已經是人的消瘦極限了吧!
另外,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佛陀的眼神清澈而遼遠,他的嘴角掛一抹平和的微笑,他跏趺坐著的雙腿穩若磐石。有一股堅毅強大的精神力自那瘦得不能再瘦的身軀散發出來。
那雕刻師告訴我,他把這尊佛像放在工作室有很深的用意,他說:“我現在雕的佛像都是萬德莊嚴、法相圓滿,有時候會忘記佛陀曾經那樣艱苦卓絕地修行。無知的人看到一般佛像的相貌,說不定會以為長得好一點、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就像佛陀了,每次看到這尊‘釋迦出山圖’,在下刀的時候,我就不會忽略佛陀曾經以這樣的面目出山!我覺得只要多看這尊佛像一眼,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佛像。”
聽到雕刻師的說法使我生起無限的敬佩,想到台灣早期的雕刻大師黃土水也雕過一尊“釋迦出山”,雖然瘦弱,卻仙風道骨,氣血溫潤,我想那是世尊已經走到人間來了。
“釋迦出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特別是對現代的修行者,我們時常犯的毛病是把悟道看得太容易,如果悟道是如此易得,釋迦就不必示現六年的苦行;另外一個毛病是過於入世,而忘失了精進的道心,如果生活的作務可以取代行持,世尊也就不必示現入山了。
我第一次誦到“無邊身菩薩”的名字,心頭震了一下,就好像第一次聽到“無盡意菩薩”“虛空藏菩薩”“無量慧菩薩”等菩薩的名字一樣,有著景仰而且浪漫的聯想。
沒有邊際、不可斗量,這是佛教對時空的看法,它並沒有一個斷滅的相,所以,從很遠很遠以前而來的輪迴叫作“無始劫”,而能使我們頓然從無始劫得到解脫的阿彌陀佛,叫作“無量壽佛”,至於那不可知的未來,則是說“盡未來際,無有窮盡”。人能投生到淨土,是投生到“無量光明”里去,反過來,如果墮落到最悲苦的地方則叫作“無間地獄”。
佛教的時空觀點是非常廣大的,相對起來,人的身命就十分渺小,在輪迴生死大海中浮沉的我們有如一粒浮漚,抬眼看到宇宙的無限廣大,我們則有如一絲微塵。
法界是如此廣大無邊,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里說:
諸佛體用無差別,如千燈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無有邊,應物現形如水月。
無邊法界常寂然,如如不動等虛空;
如來清淨妙法身,自然具足恆沙德。
那是在說明成正覺的佛陀,智慧是以無邊的法界為內容,有著無邊無量的智慧。也是說明了佛的佛智、佛德、佛法廣大無際,在《華嚴經》里說:
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
無取無起永寂滅,為一切歸故出世。
諸佛法王出世間,能立無上正教法,
如來境界無邊際。
佛的智慧、慈悲、願力是無限量的,遍滿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法界。可是菩薩就不同了,他不能像如來那樣廣大,於是面對時空之無邊,有時會益見自己的渺小、無能,與無奈。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則是眾生、有情之意。因此,菩薩是“大覺有情”,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行各種波羅蜜行。
在法界裡,菩薩的範圍是有限的,以輪迴說,菩薩的身命是有限的,可是,菩薩用慈悲、智慧、願力、實踐來使自己通向無盡的世界,像無邊身、無盡意、虛空藏、無量慧等菩薩都是這樣的吧!寓無盡於有限之中,有限則成為無盡,於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時空雖是無邊的,但菩薩是“在無限的時空中寄情的人”,他的情由緣而起、因願而生;他的情以智慧為勝,以陀羅尼為總持,故能投身於塵世而不染於世塵;他的情以大悲心與大慈心為本質,他愛念一切眾生,隨其所求而饒益,拯救拔濟,使眾生離開苦難。
在大時空中,菩薩留下一絲有情,希望有緣無緣的眾生都能牽住這條能斷而不願斷的金絲走向菩提之路。
在那如明鏡照像、如大河長流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情感里,菩薩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在塵世的污濁中,菩薩的大有情是一道淨光。
在日下的江河裡,菩薩的大有情是中流砥柱。
在舉世爭逐墮落的世界,菩薩的大有情是超越與拯救之力。
讓我們也寄無盡之意、無邊之身、無量之慧於有限的時空之中吧!
這樣想著,我念“南無無邊身菩薩”的名字時,心中開朗而廣大,覺得如來的足跡並不是那麼渺不可得,而菩薩的慈悲也如在目前了。
出山與入山 有一次在板橋一個雕刻佛像的師傅家裡,看見一尊取名為“釋迦出山”的雕像,使我深深地被震動。
這尊釋迦牟尼佛的雕像,據雕刻師表示,是來自於南傳佛教的泰國。佛陀由於長期在山中修道,使他骨瘦如柴,皮緊緊地包覆著骨頭,而胸前的肋骨一根一根在胸前浮現,下巴尖瘦,長鬍子微撫前胸。最驚人的是,佛陀全身的血管因為消瘦的關係,呈不規則地包裹著身軀——那已經是人的消瘦極限了吧!
另外,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佛陀的眼神清澈而遼遠,他的嘴角掛一抹平和的微笑,他跏趺坐著的雙腿穩若磐石。有一股堅毅強大的精神力自那瘦得不能再瘦的身軀散發出來。
那雕刻師告訴我,他把這尊佛像放在工作室有很深的用意,他說:“我現在雕的佛像都是萬德莊嚴、法相圓滿,有時候會忘記佛陀曾經那樣艱苦卓絕地修行。無知的人看到一般佛像的相貌,說不定會以為長得好一點、吃得好一點、穿得好一點就像佛陀了,每次看到這尊‘釋迦出山圖’,在下刀的時候,我就不會忽略佛陀曾經以這樣的面目出山!我覺得只要多看這尊佛像一眼,我就可以做出更好的佛像。”
聽到雕刻師的說法使我生起無限的敬佩,想到台灣早期的雕刻大師黃土水也雕過一尊“釋迦出山”,雖然瘦弱,卻仙風道骨,氣血溫潤,我想那是世尊已經走到人間來了。
“釋迦出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特別是對現代的修行者,我們時常犯的毛病是把悟道看得太容易,如果悟道是如此易得,釋迦就不必示現六年的苦行;另外一個毛病是過於入世,而忘失了精進的道心,如果生活的作務可以取代行持,世尊也就不必示現入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