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菩薩有無量的智慧,但不以為自己的智慧夠宏偉。

  菩薩有無限的柔軟,但不以為自己的溫柔夠細膩。

  菩薩是人間英雄,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但菩薩之所以為菩薩,是在他的無求、無私、無怨、無悔、無住、無著。

  英雄的成功,是時代與環境改革的標幟,是在無數凡夫的枯骨上站立的。

  菩薩的成功,是使凡夫都成為菩薩,使最苦難之地,猶有最高潔的心靈,使最煩惱濁惡之地,也變成最清淨殊勝的國土。

  英雄,是歷史的旗幟。

  菩薩,是永恆的詩歌。

  英雄,是濃雲中的閃電人,是危崖間的走索者。

  菩薩,是溫暖柔和的日月,是架在危崖間讓人走過的橋樑。

  英雄的歌謠總是寫在書冊,以美人的幽魂鑲邊,用醇酒的醺陶作注。

  菩薩的詩章則是流在空中,用智慧的馨香做油,以慈悲的清淨為火。

  不斷地燃燒,卻不留形骸,成為永恆藍天的一部分。

  風從哪裡來? 在《景德傳燈錄》里記載,六祖慧能在南方避難很多年後,有一天來到南海法性寺,晚上就在走廊上打地鋪。突然吹來陣陣夜風,把寺廟裡的剎幡吹得喇喇作響,有兩名和尚看見了就爭論起來。

  一個說是“風動”,另一個說是“幡動”,爭了半天沒有結果,六祖看他們爭得滿頭大汗,就說道:

  “風幡非動,動自心耳!”

  寺里的方丈印宗法師聽見了,大吃一驚,請他到方丈室,問取風幡之意,知道慧能是非常人。一問之下,才知道六祖在眼前,立即執弟子之禮,請受禪要,六祖的禪風就從這時起大為興盛。

  “風幡非動,動自心耳!”也有許多經書寫成“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譯成白話則是:“動的不是風,也不是幡,而是我們的心啊!”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因為對眼睛而言,看到旗子動是一種“真的現象”,而使旗子動的因是風,風卻是不可見的,風如果不動,旗子也不會動,旗子如果不動,眼睛不會隨之而動,而驅使眼睛去看的根源則是在心呀!

  如此追究起來,動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它隨著因緣變滅,緣起時動了,緣滅時就靜了,並沒有一個實體。所以並不是說風不動或幡不動,而是在風與幡飛揚的時候,唯有不動的心可以檢驗它,如果心隨著動起來,就會隨風、隨幡而散亂了。

  為什麼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因為風是非常柔軟的,幡也是非常柔軟的,但是有一個東西比這兩者更柔軟,就是自己的心。心如果柔軟,就可以簡單地檢視風的動或幡的動,心如果剛強不清明,看到風動就是風在動,看到幡動就是旗子在動,就不能保有覺性了。

  在佛經里,經常用到“風”的意象,例如佛經里說到,宇宙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各具有堅、濕、暖、動之相,凡是有動相,都是風。人身也是由地、水、火、風所合成,人的出入息和身體的轉動都叫作風。

  這種意象最有名的就是“八風”,八風又叫“八法”“八世風”:

  一、利:利乃利益,凡有益於我,皆稱為利。

  二、衰:衰即衰滅,凡有減損於我,皆稱為衰。

  三、毀:毀即毀謗,因惡其人,構合異語,而訕謗之。

  四、譽:譽即讚譽,因喜其人,以善言讚譽。

  五、稱:稱即稱道,因推重其人,在眾中稱道其善。

  六、譏:譏即譏誹,因惡其人,本無其事,妄為實有,對眾明說。

  七、苦:苦即逼迫的意思,是說遇到惡緣惡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樂:樂即歡悅的意思,是說遇到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

  這八種法因為能牽動我們的愛憎、“煽動”人心,所以叫作八風。一般凡夫不能免於被八風吹動,甚至傾倒,唯有安住正法,不為八風所惑亂的人,才可以做到“八風吹不動”。

  我們的身心只是一面幡旗,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加身的時候,我們就隨之飄動了,並且只要有風,我們的飄動就永遠無止期。

  那麼,風從哪裡來?

  風是從無始劫以前的生死吹來的,叫作“業風”。

  《大乘義章》里說:“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以風譬喻業力,且說眾生因善惡業力漂流在生死的大海中,就像風吹枯葉或船舶一樣。

  當業風吹的時候,我們不能阻止風,只有從心來止息,使心不動,那麼,“於苦不傾動,於樂不染著”,不管吹來的是什麼風,也都不要緊了。

  宇宙的風是永遠不會停息的,它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吹來,吹向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此刻我被吹著了,讓我坦然地迎向風,用一種無為的姿勢。這使我想到日本密教祖師空海大師的兩句動人的話:

  不要制止風,願將此身化為風;

  不要制止雨,願將此身化為雨。

  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時空寄情 拜《梁皇室懺》時,在每一段禮佛之後,都會禮拜兩位菩薩,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另一位是“無邊身菩薩”。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