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我們在人生里,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感覺到自己的成長(其實是一種老去),會發現每一個階段都擁有了不同的朋友,友誼雖不至於散失,聚散卻隨因緣流轉,常常轉到我們一回首感到驚心的地步。比較可悲的是,那些特別相知的朋友往往遠在天際,泛泛之交卻在眼前,因此,生活里經常令我們陷入一種人生寂寥的境地。"會者必離","當門相送",真能令人感受到朋友的可貴,朋友不在身邊的時候,感覺到能相與共話的,只有手裡的松子,或者只有林中正在落下的松子!
在金門散步的秋夜,我還想到《菜根譚》里的幾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朋友的相聚,情侶的和合,有時心境正是台此,好像風吹過了竹林,互相有了聲音的震顫,又仿佛雁子飛過靜止的潭面,互相有了影子的照映,但是當風吹過,雁子飛離,聲音與影子並不會留下來。可惜我們做不到那麼清明一如君子,可以"事來恧主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卻留下了滿懷的惆悵、思念,與惘然。
平凡人總有平凡人的悲哀,這種悲哀乃是寸縷纏綿,在撕裂的地方、分離的處所,留下了絲絲的穗子。不過,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歡喜,這種能感受到風的聲音與雁的影子,在吹過之後,還能記住一些椎心的懷念與無聲的誓言。悲哀如橄欖,甘甜後總有澀味;歡喜則如梅子,酸甜里總有回味。
那遠去的記憶是自己,現在面對的還是自己,將來不得不生活的也是自己,為什麼在自己里還有另一個自己呢?站在時空之流的我,是白馬還是蘆花?是銀碗或者是雪呢?
我感覺懷抱著懷念生活的人,有時候像白馬走入了蘆花的林子,是白茫茫的一片;有時候又像銀碗裡盛著新落的雪片,里外都晶瑩剔透。
在想起往事的時候,我常慚愧於做不到佛家的境界,能對境而心不起,我時常有的是對於逝去的時空有一些殘存的愛與留戀,那種心情是很難言說的,就好像我會珍惜不小心碰破口的茶杯,或者留下那些筆尖磨平的鋼筆;明知道茶杯與鋼筆都已經不能用了,也無法追回它們如新的樣子。但因為這隻茶杯曾在無數的冬夜裡帶來了清香和溫暖,而那支鋼筆則陪伴我度過許多思想的險峰,記錄了許多過往的歷史,我不捨得丟棄它們。
人也是一樣的,對那些曾經有恩於我的人,那些曾經愛過我的朋友,或者那些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會面啟發過我的人,甚至那些曾踐踏我的情感,背棄我的友誼的人,我都有一種不忘的本能。有時不免會痛苦地想,把這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吧!讓我每天都有全新的自己!可是又覺得人生的一切如果都被我們忘卻,包括一切的憂歡,那麼生活里還有什麼情趣呢?
我就不斷地在這種自省之中,超越出來,又淪陷進雲,好像在野地無人的草原放著風箏,風箏以竹骨隔成兩半,一半寫著生命的喜樂,一半寫著生活的憂惱,手裡拉市面上絲線,飛高則一起飛高,飄落就同時飄落,拉著線的手時松時緊,雖然漸去漸遠,牽掛還是在手裡。
但,在深處里的疼痛,還不是那些生命中一站一站的歡喜或悲愁,而是感覺在舉世滔滔中,真正懂得情感,知道無私付出的人,是愈來愈少見了。我走在竹林里聽見颯颯的風聲,心裡卻浮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的句子正是這樣的心情。
韋應物寄給朋友的這首詩,我感受最深的是"懷君"與"幽人"兩詞,懷君不只是思念,而有一種置之懷袖的情致,是溫暖、明朗、平靜的,當我們想起一位朋友,能感到有如懷袖般貼心,這才是"懷君"!而幽人呢?是清雅、溫和、細膩的人,這樣的朋友一生里遇不到幾個,所以特別能令人在秋夜裡動容。
朋友的情義是難以表明的,它在某些質地上比男女的愛情還要細緻,若說愛情是彩陶,朋友則是白瓷,在黑暗中,白瓷能現出它那晶明的顏色,而在有光的時候,白瓷則有玉的溫潤,還有水晶的光澤。君不見在古董市場裡,那些沒有瑕疵的白瓷,是多麼的名貴呀!
當然,朋友總有人的缺點,我的哲學是,如果要交這個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點,這樣,才不會互相折磨、相互受傷。
包容朋友就有如貝殼包容珍珠一樣,珍珠雖然寶貴而明亮,但它是有可能使貝舌受傷的,貝殼要不受傷只有兩個法子,一是把珍珠磨圓,呈現出其最溫潤光芒的一面;一面是使自己的血肉更柔軟,才能包容那懷裡外來的珍珠。前者是幫助朋友,使他成為"幽人",後者是打開心胸,使自己常能"懷君"。
我們在混亂的世界希望能活得有味,並不在於能斷除一切或善或惡的因緣,而要學習懷珠的貝殼,要有足夠廣大的胸懷來包容,還要有足夠柔軟的風格來承受!
但願我們的父母、夫妻、兒女、伴侶、朋友都成為我們懷中的明珠,甚至那些曾經見過一面的、偶爾擦身而過的、有緣無緣的人都成為我懷中的明珠,在白日、在黑夜都能散放互相映照的光芒。
家家有明月清風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膠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里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時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一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升起時就抬這麼重的一桶水來,好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
在金門散步的秋夜,我還想到《菜根譚》里的幾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朋友的相聚,情侶的和合,有時心境正是台此,好像風吹過了竹林,互相有了聲音的震顫,又仿佛雁子飛過靜止的潭面,互相有了影子的照映,但是當風吹過,雁子飛離,聲音與影子並不會留下來。可惜我們做不到那麼清明一如君子,可以"事來恧主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卻留下了滿懷的惆悵、思念,與惘然。
平凡人總有平凡人的悲哀,這種悲哀乃是寸縷纏綿,在撕裂的地方、分離的處所,留下了絲絲的穗子。不過,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歡喜,這種能感受到風的聲音與雁的影子,在吹過之後,還能記住一些椎心的懷念與無聲的誓言。悲哀如橄欖,甘甜後總有澀味;歡喜則如梅子,酸甜里總有回味。
那遠去的記憶是自己,現在面對的還是自己,將來不得不生活的也是自己,為什麼在自己里還有另一個自己呢?站在時空之流的我,是白馬還是蘆花?是銀碗或者是雪呢?
我感覺懷抱著懷念生活的人,有時候像白馬走入了蘆花的林子,是白茫茫的一片;有時候又像銀碗裡盛著新落的雪片,里外都晶瑩剔透。
在想起往事的時候,我常慚愧於做不到佛家的境界,能對境而心不起,我時常有的是對於逝去的時空有一些殘存的愛與留戀,那種心情是很難言說的,就好像我會珍惜不小心碰破口的茶杯,或者留下那些筆尖磨平的鋼筆;明知道茶杯與鋼筆都已經不能用了,也無法追回它們如新的樣子。但因為這隻茶杯曾在無數的冬夜裡帶來了清香和溫暖,而那支鋼筆則陪伴我度過許多思想的險峰,記錄了許多過往的歷史,我不捨得丟棄它們。
人也是一樣的,對那些曾經有恩於我的人,那些曾經愛過我的朋友,或者那些曾經在一次偶然的會面啟發過我的人,甚至那些曾踐踏我的情感,背棄我的友誼的人,我都有一種不忘的本能。有時不免會痛苦地想,把這一切都忘得一乾二淨吧!讓我每天都有全新的自己!可是又覺得人生的一切如果都被我們忘卻,包括一切的憂歡,那麼生活里還有什麼情趣呢?
我就不斷地在這種自省之中,超越出來,又淪陷進雲,好像在野地無人的草原放著風箏,風箏以竹骨隔成兩半,一半寫著生命的喜樂,一半寫著生活的憂惱,手裡拉市面上絲線,飛高則一起飛高,飄落就同時飄落,拉著線的手時松時緊,雖然漸去漸遠,牽掛還是在手裡。
但,在深處里的疼痛,還不是那些生命中一站一站的歡喜或悲愁,而是感覺在舉世滔滔中,真正懂得情感,知道無私付出的人,是愈來愈少見了。我走在竹林里聽見颯颯的風聲,心裡卻浮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的句子正是這樣的心情。
韋應物寄給朋友的這首詩,我感受最深的是"懷君"與"幽人"兩詞,懷君不只是思念,而有一種置之懷袖的情致,是溫暖、明朗、平靜的,當我們想起一位朋友,能感到有如懷袖般貼心,這才是"懷君"!而幽人呢?是清雅、溫和、細膩的人,這樣的朋友一生里遇不到幾個,所以特別能令人在秋夜裡動容。
朋友的情義是難以表明的,它在某些質地上比男女的愛情還要細緻,若說愛情是彩陶,朋友則是白瓷,在黑暗中,白瓷能現出它那晶明的顏色,而在有光的時候,白瓷則有玉的溫潤,還有水晶的光澤。君不見在古董市場裡,那些沒有瑕疵的白瓷,是多麼的名貴呀!
當然,朋友總有人的缺點,我的哲學是,如果要交這個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點,這樣,才不會互相折磨、相互受傷。
包容朋友就有如貝殼包容珍珠一樣,珍珠雖然寶貴而明亮,但它是有可能使貝舌受傷的,貝殼要不受傷只有兩個法子,一是把珍珠磨圓,呈現出其最溫潤光芒的一面;一面是使自己的血肉更柔軟,才能包容那懷裡外來的珍珠。前者是幫助朋友,使他成為"幽人",後者是打開心胸,使自己常能"懷君"。
我們在混亂的世界希望能活得有味,並不在於能斷除一切或善或惡的因緣,而要學習懷珠的貝殼,要有足夠廣大的胸懷來包容,還要有足夠柔軟的風格來承受!
但願我們的父母、夫妻、兒女、伴侶、朋友都成為我們懷中的明珠,甚至那些曾經見過一面的、偶爾擦身而過的、有緣無緣的人都成為我懷中的明珠,在白日、在黑夜都能散放互相映照的光芒。
家家有明月清風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階中途,看見一個不鏽鋼桶放在石頭上,外面用紅漆寫了兩字“奉水”,桶耳上掛了兩個塑膠茶杯,一紅一綠。在炎熱的天氣里喝了清涼的水,讓人在清涼時感覺到人的溫情,這桶水是由某一個居住在這城市裡陌生的人所提供的,他是每天清晨太陽升起時就抬這麼重的一桶水來,好細緻的用心是頗能體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