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
在煙塵塵滾滾的塵世,人人把時間看得非常重要,因為時間就是金錢,幾乎到了沒有人願意為別人犧牲一點點時間的地步,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很難約集。但是當我在喝“奉水 的時候,想到有人在這上面花了時間與心思,犧牲自己的力氣,就覺得在忙碌轉動的世界,仍然有從容活著的人,他為自己的想法去實踐某些奉獻的真理,這就是“滔滔人世里,不受人惑的人”。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人行道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他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膠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里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成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這號子取名真好,有點像古代的廁所)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簽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連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紫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盪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不能免俗,梁啓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磋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銷磨。願替眾生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銷磨”,到最後只是“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里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
這使我想起童年住在鄉村,在人行道過的路口,或者偏僻的荒村,都時常看到一隻大茶壺,上面寫著“奉茶”,有時還特別釘一個木架子把茶壺供奉起來。我每次路過“奉茶”,不管是不是口渴,總會灌一大杯涼茶,再繼續前行,到現在我都記得喝茶的竹筒子,裡面似乎還有竹林的清香。
我稍稍懂事的時候,看到了奉茶,總會不自禁地想起鄉下土地公廟的樣子,感覺應該把放置“奉茶”者的心供奉起來,讓他瞻仰,他們就是自己土地上的土地公,對土地與人民有一種無言無私之愛,這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必使他得清涼”的胸懷。我想,有時候人活在這個人世,沒有留下任何名姓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只要對生命與土地有過真正的關懷與付出,就算盡了人的責任。
很久沒有看見“奉茶”了,因此在台北郊區看到“奉水”時竟低徊良久,到底,不管是茶是水,在鄉在城,其中都有人情的溫熱。山道邊一杯微不足道的涼水,使我在爬山的道途中有了很好的心情,並且感覺到不是那麼寂寞了。
到了山頂,沒想到平台上也有一桶完全相同的鋼桶,這時寫的不是“奉水”,而是“奉茶”,兩個塑膠杯,一黃一藍,我倒了一杯來喝,發現茶是滾熱的。於是我站在山頂俯視煙塵飛揚的大地,感覺那準備這兩桶茶水的人簡直是一位禪師了。在完全相同的桶里,一冷一熱,一茶一水,連杯子都配合得恰恰剛好,這裡面到底是隱藏著怎麼樣的一顆心呢?
我一直認為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時代里總會有一些卓然的人,就好像山林無論如何變化,在山林中總會有一些清越的鳥聲一樣。同樣的,人人都會在時間裡變化,最常見的變化是從充滿詩情畫意逍遙的心靈,變成平凡庸俗而無可奈何,從對人情時序的敏感,成為對一切事物無感。我們在股票號子裡(這號子取名真好,有點像古代的廁所)看見許多瞪著看板的眼睛,那曾經是看雲、看山、看水的眼睛;我們看簽六合彩的雙手,那曾經是寫過情書與詩歌的手;我們看為錢財煩惱奔波的那雙腳,那曾經是在海邊與原野散過步的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看起來仍然是二十年前無異,可是在本質上,有時中夜照鏡,已經完全看不出它們的連結,那理想主義的、追求完美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光彩的我,究竟何在呢?
清朝詩人張燦有一首短詩:“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很能表達一般人在時空中流轉的變化,從“書畫琴棋詩酒花”到“紫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靈必然是經過了一番極大的動盪與革命,只是凡人常不自覺自省,任庸俗轉動罷了。其實,有偉大懷抱的人物也不能免俗,梁啓超有一首“水調歌頭”,我特別喜歡,其後半闋是:“千金劍,萬言策,兩磋跎。醉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強半為銷磨。願替眾生生病,稽首禮維摩。”我自己的心境很接近梁任公的這首詞,人生的際遇不怕年華老去,怕的是少年心事的“銷磨”,到最後只是“醒後一滂沱”了。
在人生道上,大部分有為的青年,都想為社會、為世界、為人類“奉茶”,只可惜到後來大半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喝老人茶了。還有一些人,連喝老人茶自遣都沒有興致了,到中年還能有奉茶的心,是非常難得的。
有人問我,這個社會最缺的是什麼東西?
我認為最缺的是兩種,一是“從容”,一是“有情”。這兩種品質是大國民的品質,但是由於我們缺少“從容”,因此很難見到步履雍容、識見高遠的人;因為缺少“有情”,則很難看見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
社會學家把社會分為青年社會、中年社會、老年社會,青年社會有的是“熱情”,老年社會有的是“從容”。我們正好是中年社會,有的是“務實”,務實不是不好,但若沒有從容的生活態度與有情的懷抱,務實到最後正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犧牲了書畫琴棋詩酒花。一個徹底務實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個只知道名利實務的社會,則是僵化的庸俗社會。
在《大珠禪師語錄》里記載了禪師與一位講華嚴經座主的對話,可以讓我們看見有情從容的心是多麼重要。
座主問大珠慧海禪師:“禪師信無情是佛否?”
大珠回答說:“不信。若無情是佛者,活人應不如死人;死驢死狗,亦應勝於活人。經云:佛身者,即法身也,從戒定慧生,從三明六通生,從一切善法生。若說無情是佛者,大德如今便死,應作佛去。”
這說明禪的心是有情,而不是無知無感的,用到我們實際的人生也是如此,一個有情的人雖不能如無情者用那麼多的時間來經營實利(因為情感是要付出時間的),可是一個人如果隨著冷漠的環境而使自己的心也沉滯,則絕對不是人生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