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關於語言,我認為這是創作小說的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得心應手了,你才能順利完成任務。語言的修練也不是一日之功,通過語言能看出作家的追求、性格和功力。我對語言的追求就是平實、準確,努力豐富,儘可能地把你的感情傳達出來。

  栗:20世紀以來,各種文學思潮不斷出現,這對作家的創作發生了較大的影響,比如現代時期中的新感覺派、80年代的先鋒派等等,在這種大的氛圍下,您為什麼對傳統現實主義一直情有獨鍾?

  石:這和一個作家的成長經歷有關,更重要的是童年經歷。什麼樣的土地適合種什麼樣的種子,什麼樣的種子開什麼花、結什麼果,這都是命中注定,無法改變的。如果想改變,那就是嫁接出來的果實,也可能梨不像梨,蘋果不像蘋果,我們只能叫它“蘋果梨”。一個作家的生活背景,包括他從小長大受到的教育,喜歡的書目及他周圍的人,對作家的成長經歷來說都至關重要。另外不可忽視的就是民族的大文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有許多作家都努力嘗試過各種流派的文學創作,我欣賞這些作家的勇氣。但實踐證明,結出來的果實都有些水土不服。一個民族的文學不能脫離民族文化,否則就是一條死路。文學要進步,人類要發展,相互交融、滲透是正常的,但決不是徹底地斷裂。這種交融和滲透應該是了無痕跡。

  不要為文學擔心

  栗:有人說當今時代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的確,相對於過去,現代社會讀小說文本的人越來越少了,電影、電視、網際網路對於傳統的小說創作產生了較大的衝擊,您認為作家們該如何面對日益豐富的文學傳播手段?另外,在當今風起雲湧的大眾文化背景下,戲說文學、白領文學、快餐文學等文學樣式充斥了我們的文化市場,軍旅文學怎樣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整個文學的前景如何?

  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全民瘋讀文學作品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如果沒有十年“文革”的壓抑也不會出現七八十年代那種盛況。隨著科技的發展,消遣渠道越來越多,閱讀方式也不僅僅是紙媒體一家獨攬了。文學的讀者因此分流,這種現象很正常。上個世紀文學熱不是正常的事,反而現在人們對待文學的態度才趨於正常。我認為這對文學是件好事而不是壞事,讓讀者和作者都少些浮躁,多些理智和心平氣和,往往會催生出真正的文學作品。文學改變不了什麼,但文學會給那些熱愛生活、對未來有幻想的人提供一種或多種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對待生活的態度。最早的文學模式就是神話,現在演變為文學,她會教會我們認知生活的方式。任何一門科學,都需要幻想或設想,文學恰恰具備了這種功能。於是,文學就有了她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存的土壤。不要為文學擔心,過去存在的現在依然有,未來還會有。隨著人們對世界認知程度的加深,文學也在發生著變化。

  栗:當前軍旅文學創作似乎存在一種邊緣化的趨勢,原汁原味的軍旅文學少了,這表現在:許多軍旅作家都把自己的部分精力投入到地方題材的創作;許多軍旅文學作品看似是軍旅題材的,但其中主要內容卻基本和軍旅無關,軍旅文學的內涵在逐步解構。從您的創作來看,您似乎也有這種趨勢,您是怎麼看待這種現象的?或者,您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軍旅文學應該具有哪些必須的特質?

  答:我承認有這種趨勢,但我認為也屬於正常的一種同化或解構。原因就是和平時期的軍隊的特性已被社會同化。君不見,在我們軍隊工作的機關人員,不論職務高低,每天8小時上班,上班時間才著軍裝,下班後穿便服,生活區和其它社區沒什麼區別。這就是和平時期的軍人生活。就是基層部隊也只是正常的執勤,沒有劍拔弩張的戰爭態勢,不可能要求軍人去重複“狼來了”的故事。軍人則只有在戰爭中才顯示出他職業的不同,也只有戰爭才能令軍人變得卓爾不群;而和平時期的軍人只是一種職業罷了。風險程度遠遠小於公安幹警或武裝警察。不僅外軍,我軍也在強調職業軍人這一屬性。軍人只有在戰鬥中才能體會出他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和平時期它就是和平的象徵。

  軍旅文學的核心是英雄主義

  栗:您認為軍旅文學的內核是什麼?軍旅文學應該體現或者能夠體現哪些審美特徵?您認為當今軍旅文學創作有哪些需要克服的弱點?

  石:軍旅文學的核心是英雄主義。只有“英雄”才是符合軍旅文學的惟一審美標準。軍旅文學這種提法沒有科學性,我以為科學的提法應該稱之為戰爭文學,只有戰爭才生產英雄,讓人們為之感動、振奮或涕淚泗流。這是我們頂禮膜拜、為之顫抖的英雄。這樣的英雄形象是任何一個民族都為之自豪的。

  軍旅文學(姑且這般稱之)的弱點很多,不僅軍旅文學,我想當今文學創作都有的共同問題就是:作品的格調,對待生活的態度等問題。描寫雞零狗碎的作品太多,那種陽剛正氣的作品太少。這是一個作家的世界觀的問題。心裡沒有陽光,人格委瑣的作家又怎麼能寫出陽剛的文學呢。軍旅文學更需要這種陽剛。當然這種陽剛不是概念式的,而應是從我們作家的血肉中噴涌而出的藝術形象。

  栗:請您結合自己的軍旅文學觀念,談談對英雄文化和英雄主義的理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