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大院子女》目前還尚未發表,改編權已被中國話劇院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買斷,即將拍成電視連續劇。
這些情況也不排除一些效應的存在,但我想更主要的是我的作品貼近生活,有人物有故事,講述的是我們生活中的主流,有更多人的喜歡,我想也不奇怪了。
問:作為女性,我一方面感慨石光榮的英雄氣概,一方面卻又非常堅定地知道:嫁人絕對不嫁石光榮!對於琴,人們也是萬般同情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從父母的生活中得到一些,經驗也好,教訓也罷,您從您父母的生活中,特別是婚姻生活中得到了什麼?您對精神上的門當戶對看得重不重?很多人都知道您愛您的女兒,您覺得和她在一起最有意思最幸福,您又是怎樣的一個丈夫呢?您女兒和她爺爺關係如何?爺爺對她是不是比對您好?她平時有沒有表露過對爺爺的看法和評價。
答: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是有著社會意義的,家庭的影響,社會的影響,無疑對一個人的經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輩的傳統婚姻,從我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我們這一代的婚姻當然也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沒有更多的浪漫,有的只是一份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我想不論是什麼時代,婚姻僅有浪漫是靠不住的,重要的是責任和對生活本質的理解。
我自己的家庭,應該說普通又平常,首先要物質生活相對滿足,才能提到精神上的追求。對我來講,對自己孩子的希望,沒有望子成龍的奢求,只求她平安、健康、快樂。讓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儘量快樂一些,少些陰晦,有時快樂也不一定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而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不要對生活奢求過高,知足常樂,這是父輩人的生活經驗告訴我的。說起來容易,其實理解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弄懂的事。
第66章 復活英雄時代
王:您已經連續創作了多部軍旅題材的小說,是不是在追求創作上的連續性,形成一個關於軍人的系列?
石:追求連續性的想法是有的,對軍人系列倒沒有過多考慮。新作《男人的天堂》還有一個名字叫《戰旗如畫》,根據領域的不同可以有針對性地使用,小說寫的三代男人的故事,圍繞戰爭和愛情這兩個主題展開,戰爭是男人的天堂,愛情是男人的天堂,在通往兩個天堂的路上發生了很多故事。小說中我創作了爺爺、父親和兒子,首先他們都是男人,然後他們又都和戰爭聯繫在了一起。男人是野性的,男人的出生就是和血與火聯繫在一起的。在血與火的浸潤下,男人才是可愛的,同時也是有生命的,男人為了烈性而生。
王:讀您的作品,雖然很少看到硝煙瀰漫,但讀者總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一種從骨子裡冒出來的“軍事感”、“戰爭感”,有人說,您通過復活一個個打馬而過的軍人,復活了那個被血性照亮的英雄時代,喚醒了久違的悲壯情懷和遠逝的崇高渴望,而這正是這個時代最貧乏、最需要的東西。您是否把這當作是軍旅作家的最高使命?
石:一個作家,喜歡描寫什麼樣的主人公這是命里註定的,我喜歡、甚至可以說崇拜石光榮那一代人。不僅僅因為他們是軍人,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男人,只有真正的男人才能復活一個真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才是戰無不勝的,少些雞零狗碎,多些錚錚鐵骨。石光榮是我迄今為止塑造的最為滿意的男人形象。
王:您為什麼不寫和平時期的當代?是因為只有過去在戰爭年代的軍人才更能進入宏大的敘事過程里嗎?
石:反映當代軍人的小說我寫過不少,尤其是早期創作,如《舊轍》、《大風口》等一系列反映當代軍營生活題材的小說,也被圈裡人稱道,但是那些小說都局限於寫兵情,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寫著寫著就覺得自己寫不動這些題材了,走進了一條死胡同。1997年開始,就從當代軍人轉向了回憶軍人的系列創作。
王:您在創作中充滿了激情,在愛情上卻是那麼冷靜,呈現這種分裂現象,您不覺得奇怪嗎?
石:可以這麼說,我把所有的激情全都用在了創作上,一個人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的負載都是有限的。我選擇了把激情放在創作上,可以說我對寫作有一種愛情,是那種綿長的愛情,想了上篇就會有下篇,總是認為沒有寫出的永遠是最好的,所以不得已地就一直寫下去。妻子以前是做編輯的,在文學上跟我很有共同語言,她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和不理解。
王:下一步您還有什麼創作打算?我們期待著您為讀者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石:寫作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已經是他生活及使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一如既往地寫下去,才能證明生命的存在。我歷來對自己的寫作沒有精細的打算,一切都是隨著感覺走,但寫什麼、不寫什麼,我是清楚的。
第67章 答《華商晨報》記者
問:很高興能看到您的這又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告訴大家創作這部軍旅題材的小說有故事原型嗎?
答:沒有原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又無處不在,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問:這部作品的創作用了多長時間?
答:作品從構思到創作大概也就是半年之久。
問:大家都了解您本身就是成長在一個軍人家庭,那麼這部作品中的濃郁的部隊大院氣質都是和您的生活成長經歷有關,對嗎?
這些情況也不排除一些效應的存在,但我想更主要的是我的作品貼近生活,有人物有故事,講述的是我們生活中的主流,有更多人的喜歡,我想也不奇怪了。
問:作為女性,我一方面感慨石光榮的英雄氣概,一方面卻又非常堅定地知道:嫁人絕對不嫁石光榮!對於琴,人們也是萬般同情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從父母的生活中得到一些,經驗也好,教訓也罷,您從您父母的生活中,特別是婚姻生活中得到了什麼?您對精神上的門當戶對看得重不重?很多人都知道您愛您的女兒,您覺得和她在一起最有意思最幸福,您又是怎樣的一個丈夫呢?您女兒和她爺爺關係如何?爺爺對她是不是比對您好?她平時有沒有表露過對爺爺的看法和評價。
答: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是有著社會意義的,家庭的影響,社會的影響,無疑對一個人的經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輩的傳統婚姻,從我的角度來說他們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我們這一代的婚姻當然也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沒有更多的浪漫,有的只是一份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我想不論是什麼時代,婚姻僅有浪漫是靠不住的,重要的是責任和對生活本質的理解。
我自己的家庭,應該說普通又平常,首先要物質生活相對滿足,才能提到精神上的追求。對我來講,對自己孩子的希望,沒有望子成龍的奢求,只求她平安、健康、快樂。讓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儘量快樂一些,少些陰晦,有時快樂也不一定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而是對待生活的態度。不要對生活奢求過高,知足常樂,這是父輩人的生活經驗告訴我的。說起來容易,其實理解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弄懂的事。
第66章 復活英雄時代
王:您已經連續創作了多部軍旅題材的小說,是不是在追求創作上的連續性,形成一個關於軍人的系列?
石:追求連續性的想法是有的,對軍人系列倒沒有過多考慮。新作《男人的天堂》還有一個名字叫《戰旗如畫》,根據領域的不同可以有針對性地使用,小說寫的三代男人的故事,圍繞戰爭和愛情這兩個主題展開,戰爭是男人的天堂,愛情是男人的天堂,在通往兩個天堂的路上發生了很多故事。小說中我創作了爺爺、父親和兒子,首先他們都是男人,然後他們又都和戰爭聯繫在了一起。男人是野性的,男人的出生就是和血與火聯繫在一起的。在血與火的浸潤下,男人才是可愛的,同時也是有生命的,男人為了烈性而生。
王:讀您的作品,雖然很少看到硝煙瀰漫,但讀者總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一種從骨子裡冒出來的“軍事感”、“戰爭感”,有人說,您通過復活一個個打馬而過的軍人,復活了那個被血性照亮的英雄時代,喚醒了久違的悲壯情懷和遠逝的崇高渴望,而這正是這個時代最貧乏、最需要的東西。您是否把這當作是軍旅作家的最高使命?
石:一個作家,喜歡描寫什麼樣的主人公這是命里註定的,我喜歡、甚至可以說崇拜石光榮那一代人。不僅僅因為他們是軍人,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男人,只有真正的男人才能復活一個真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才是戰無不勝的,少些雞零狗碎,多些錚錚鐵骨。石光榮是我迄今為止塑造的最為滿意的男人形象。
王:您為什麼不寫和平時期的當代?是因為只有過去在戰爭年代的軍人才更能進入宏大的敘事過程里嗎?
石:反映當代軍人的小說我寫過不少,尤其是早期創作,如《舊轍》、《大風口》等一系列反映當代軍營生活題材的小說,也被圈裡人稱道,但是那些小說都局限於寫兵情,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寫著寫著就覺得自己寫不動這些題材了,走進了一條死胡同。1997年開始,就從當代軍人轉向了回憶軍人的系列創作。
王:您在創作中充滿了激情,在愛情上卻是那麼冷靜,呈現這種分裂現象,您不覺得奇怪嗎?
石:可以這麼說,我把所有的激情全都用在了創作上,一個人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的負載都是有限的。我選擇了把激情放在創作上,可以說我對寫作有一種愛情,是那種綿長的愛情,想了上篇就會有下篇,總是認為沒有寫出的永遠是最好的,所以不得已地就一直寫下去。妻子以前是做編輯的,在文學上跟我很有共同語言,她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和不理解。
王:下一步您還有什麼創作打算?我們期待著您為讀者奉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石:寫作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已經是他生活及使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一如既往地寫下去,才能證明生命的存在。我歷來對自己的寫作沒有精細的打算,一切都是隨著感覺走,但寫什麼、不寫什麼,我是清楚的。
第67章 答《華商晨報》記者
問:很高興能看到您的這又一本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告訴大家創作這部軍旅題材的小說有故事原型嗎?
答:沒有原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又無處不在,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問:這部作品的創作用了多長時間?
答:作品從構思到創作大概也就是半年之久。
問:大家都了解您本身就是成長在一個軍人家庭,那麼這部作品中的濃郁的部隊大院氣質都是和您的生活成長經歷有關,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