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答:現在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暫定為《遍地故鄉》,是講述三代軍人的故事。從他們的情感入手,表現幾代人對戰爭、生命的認知過程,解讀不同年代的軍人的使命和責任。預計九月中旬完稿。明年上半年計劃創作一部關於20世紀30年代東北題材的長篇小說,內容涉及有青樓女子、淘金者和采人參夢想發財的一群男人,仍然是一部關於男人和女人,情與愛,金錢與生命的故事。

  《大院子女》這部小說的題材肯定和以前創作題材有所不同,因為關注點不一樣了。不論是書中的內容,還是改編後的電視劇,相信一定會引起不同的反響,在這部作品裡不僅有我個人的影子,同時也有著那個時代的你我,這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我期待著會有更多的人會喜歡上她。

  答《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

  問:請從作家的角度談談您對目前軍事小說現狀的總體看法。

  答:看軍事題材的文學應該放在全國文學範圍內,軍事題材的文學是大環境文學的一部分,水漲船高,大環境下的文學興盛之時,也會是軍事題材的文學繁榮之日。上個世紀80年代初,軍事題材的文學似乎熱鬧過一陣子,大概因為是那場局部戰爭,並不是因為軍事題材的作品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而是人們在關注那場局部戰爭的本身。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些曾經紅火過的軍事題材作品,又能留下幾部呢?那種暫時的繁榮只是一種假象。因此,我看軍事題材的作品從來沒有繁榮過,也就談不上低俗了。說現在的軍事文學不景氣,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又何嘗轟轟烈烈了?部隊從事軍事題材的作家,同樣生活在大環境之中。我希望部隊作家所創作的軍事題材作品率先打破文學的沉寂。

  問:作為一名在社會和軍隊都有影響的作家,您覺得您的作品打動讀者的地方是什麼?

  答:大家都知道,文學即人學。只有把人吃透了,把人的命運寫到位了,這樣的作品人們就會喜歡。文學不是紀錄生活,她在講述人們的幻想和理想,把沉寂在人們心底不易察覺的那份感動調動起來,人們就沒有理由不喜歡文學。文學說到底是告訴我們生活中不能夠達到的內容,是人生的一種概括和總結,如果一個寫作者能夠清楚這一點,並且把寫作技術融入其中,那麼他們所創作的作品,讀者或觀眾就沒有理由去不喜歡它。我正在嘗試這麼去做,努力讓自己的作品贏得更多人的喜愛。也有人說,文學是少數人的事情,越卓爾不群越好。我認為文學的形式是大眾的,所表敘的思想應該是形象的,文學不是哲學,她是大眾的,對于思想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樣去表述,首先應該是形象的。

  問:據了解,目前軍隊題材的影視作品很為觀眾看好,可相關的圖書卻反應平淡,沒有出現熱銷局面,您認為原因是什麼?

  答: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只能占一小部分,有時換一種口味也是件挺新鮮的事。觀眾關注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大多是關注那種陌生的生活。從我的角度來看,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成功的很少,而形式大於內容的很多。

  圖書和電視劇作品相比,它們的平台不一樣,電視劇是免費的午餐,圖書則不一樣,看書得自己掏腰包,所以看電視劇的人永遠多於讀書的人。

  問:有的作家說,我只管寫書,賣書的事是出版社的事,您同意這種說法嗎?作家與圖書市場的關係該是怎樣的?

  答:作家寫書的過程應該說是一件非常純淨、神聖的儀式。書出版後就是商品了,最大的利潤就是追求市場化。書稿一離開作家的案頭,她就不僅僅是一部作品了。作家和出版社能夠聯手做一些宣傳和策劃,如果對圖書的銷售有利的話,我想這是一件好事,這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讀者不僅是出版社的上帝,同時也是作家的上帝。我不贊成作家迎合讀者去寫作,但我認為作家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讀者,和出版社一起去宣傳這部作品,應當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答《新聞出版報》記者:

  問:看到書名,我想您也許在試圖講述部隊大院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些人,書里的兒女肯定有軍人,也應該會有從事其他職業的人。請問,《大院子女》講的是什麼?

  答:《大院子女》這一題材已經醞釀許久了,和我以前創作的“父親系列小說”相比,角度和投入的情感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親系列小說”對父輩的情感是複雜的和多義的,那個年代的軍人的共性很容易找到,讀者也很容易接受,欣賞這些人物時帶著許多的寬容和理解,然而在創作《大院子女》這部小說的時候,主人公的經歷和情感又有了許多自己的經歷,可以說《大院子女》這部小說寫的是自己這一代人的經歷和奮鬥史。因為我們這一代人與父輩那代人相比,時代背景不同了,經歷的文化和社會的變革是父輩那一代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我們這一代人對生活和情感,以及事業的選擇豐富了許多,因此,在尋找典型性上就有多種可能性。《大院子女》這部小說已經不是家族史的寫作,應該說是對群像的描述——作為“大院子女”的兩男兩女所走進社會後的不同經歷。作品的主題內涵更具有了當代性和多義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