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其實大家都想名氣大些,這樣掙錢容易些,更容易追求生活中的一些物質滿足,這都無可非議,無論是影視還是小說作品,評價標準只有一個——觀眾或讀者喜歡就是好!
李:生活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是父親,那文學創作中呢?
石:我認為應該是海明威和傑克?倫敦,他們的作品對我啟發最大。這是我在後來才意識到的,雖然他們的創作年代、生活背景與我一點也不同,但他們塑造的都是男人為主的硬漢形象,他們追求個性化的敢愛敢恨的精神氣質是相通的。我接觸他們的作品其實比較晚,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吧,以前讀的多是本土文學。
李:怎麼想到要寫《男人的天堂》這部“半自傳”小說?
石:寫作到了一定程度上,開始反省自己的情感與家庭。寫得不很流暢,甚至是艱澀,因寫自己是一種“審丑”,不斷在真實與想像中衝突,有局限性,既想大膽些,又放不開手腳。小說寫了三代男性軍人面對情感與戰爭的思考,想通過這個家庭反映出一個社會與民族,我把自己虛構成一個經歷自衛反擊戰的軍人,所以說還是作為小說來寫的。
我本想用“史詩”的手法寫一個家庭的傳奇式經歷,結果有些“力不從心”,3年寫了20萬字,感覺很不容易。我想等我50歲時,如果能面對自己的情感了,我會再寫一部真正的自傳。
李:新作《男人的天堂》書封上打著兩句話:戰爭是男人的天堂,女人是男人的天堂。這是你對“天堂”的理解?
石:我始終認為優秀的男人應該去做一名軍人,而造就一個真正軍人夢想的是戰爭,軍人的生命與意義要通過戰爭來實現,雖然我們都期盼世界和平,但和平是相對的。
而與一個優秀男人的生命過程中,相對應的就要有一個優秀的女人,否則這個男人的一生將不純粹、不完美。
李:你會一直這麼寫下去嗎?
石:也未必。如果我還有激情,我就會寫下去,我認為目前看來,作家這個職業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生活相對獨立自由,有心安理得的理由坐在那兒發呆。而且只要你的大腦還能運轉,體力還行,這個職業可以是終生的,不像那些當官的都永遠是暫時的。
如果創作渴望消失了,或靈感枯竭了,我一定會換個行當。有些老作家寫不下去了,還站在那兒寫,再也不能超越當年,感覺很悲哀。到了那一天,我會找個與文藝有關的職業,比如製片人或導演,年輕時曾想過教書,現在不喜歡這行了。
第65章 看石鐘山怎樣延續紅色激情
答《華商報》記者
問:石先生,作為國內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廣大讀者非常關注你目前的小說改編影視劇的情況,你可以介紹一下嗎?
答:除了觀眾看到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軍歌嘹亮》兩部電視劇外,根據本人中篇小說《母親,活著真好》改編的電視劇《母親》已經製作完成,近期將與觀眾見面。另外根據本人的長篇小說《玫瑰綻放的年代》《遍地鬼子》改編的電視劇將在今年十月份左右開機;據中篇小說《幸福像花樣燦爛》和《角兒》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於近期開機。新近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院子女》的電視劇改編權已轉讓給中國話劇院影視中心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目前正在改編劇本,預計春節前後開機。
問:你先前的“激情”系列影視和文學作品,都在用一種激昂澎湃,樸實粗獷的原始情感打動觀眾和讀者,這幾乎也成為你作品的一種標誌性風格,那麼,新近完成的長篇《大院子女》是否仍將沿襲這種風格,還是嘗試做出突破?
答:“父親系列小說”只是我創作題材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是通過影視劇讓更多人了解了我的作品和我本人。關於小說的風格應根據題材而定,《激情燃燒的歲月》和《軍歌嘹亮》的風格應為“石光榮”和“高大山”服務,創作這樣的題材,寫這樣的人,應該是充滿激情和血性的,當題材發生變化時,風格自然也會發生變化,包括文本的敘述風格。在小說《大院子女》中描述的對象已經不是石光榮和高大山了,而是描寫他們的子女,社會背景不一樣了,經歷也不一樣了,小說的風格自然也發生了變化。應該說《大院子女》描寫的人情人性更加細膩、複雜,更具時代感。
問:你小時侯也是生活在部隊大院裡吧,好像很多作家都有過如此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比如京味作家王朔、旅美女作家陳燕妮,在他們的回憶中,那是一段非常美好、可堪回首的歲月,能否給我們講述一下你那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呢?
答: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童年生活的背景對一個作家的成長和創作理念尤為重要。因為年代的不同,我可能和其他有同樣生活經歷的作家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審視生活的角度有所不同,當然對主人公的命運既有陽光燦爛的一面,又有對生活、對人性的思考。關於對部隊大院的經歷和感受我在《大院子女》一書中已經描述了,只要讀者看了這本書,我想對我們這一代有共同經歷的人來說就會有一個全面清醒的了解。
問:《大院子女》同時又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描寫了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中青年男女甜蜜中又充滿苦澀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初戀,這其中是否也有你的情感追憶?
李:生活中對你影響最大的是父親,那文學創作中呢?
石:我認為應該是海明威和傑克?倫敦,他們的作品對我啟發最大。這是我在後來才意識到的,雖然他們的創作年代、生活背景與我一點也不同,但他們塑造的都是男人為主的硬漢形象,他們追求個性化的敢愛敢恨的精神氣質是相通的。我接觸他們的作品其實比較晚,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吧,以前讀的多是本土文學。
李:怎麼想到要寫《男人的天堂》這部“半自傳”小說?
石:寫作到了一定程度上,開始反省自己的情感與家庭。寫得不很流暢,甚至是艱澀,因寫自己是一種“審丑”,不斷在真實與想像中衝突,有局限性,既想大膽些,又放不開手腳。小說寫了三代男性軍人面對情感與戰爭的思考,想通過這個家庭反映出一個社會與民族,我把自己虛構成一個經歷自衛反擊戰的軍人,所以說還是作為小說來寫的。
我本想用“史詩”的手法寫一個家庭的傳奇式經歷,結果有些“力不從心”,3年寫了20萬字,感覺很不容易。我想等我50歲時,如果能面對自己的情感了,我會再寫一部真正的自傳。
李:新作《男人的天堂》書封上打著兩句話:戰爭是男人的天堂,女人是男人的天堂。這是你對“天堂”的理解?
石:我始終認為優秀的男人應該去做一名軍人,而造就一個真正軍人夢想的是戰爭,軍人的生命與意義要通過戰爭來實現,雖然我們都期盼世界和平,但和平是相對的。
而與一個優秀男人的生命過程中,相對應的就要有一個優秀的女人,否則這個男人的一生將不純粹、不完美。
李:你會一直這麼寫下去嗎?
石:也未必。如果我還有激情,我就會寫下去,我認為目前看來,作家這個職業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生活相對獨立自由,有心安理得的理由坐在那兒發呆。而且只要你的大腦還能運轉,體力還行,這個職業可以是終生的,不像那些當官的都永遠是暫時的。
如果創作渴望消失了,或靈感枯竭了,我一定會換個行當。有些老作家寫不下去了,還站在那兒寫,再也不能超越當年,感覺很悲哀。到了那一天,我會找個與文藝有關的職業,比如製片人或導演,年輕時曾想過教書,現在不喜歡這行了。
第65章 看石鐘山怎樣延續紅色激情
答《華商報》記者
問:石先生,作為國內家喻戶曉的著名作家,廣大讀者非常關注你目前的小說改編影視劇的情況,你可以介紹一下嗎?
答:除了觀眾看到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軍歌嘹亮》兩部電視劇外,根據本人中篇小說《母親,活著真好》改編的電視劇《母親》已經製作完成,近期將與觀眾見面。另外根據本人的長篇小說《玫瑰綻放的年代》《遍地鬼子》改編的電視劇將在今年十月份左右開機;據中篇小說《幸福像花樣燦爛》和《角兒》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於近期開機。新近完成的長篇小說《大院子女》的電視劇改編權已轉讓給中國話劇院影視中心和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目前正在改編劇本,預計春節前後開機。
問:你先前的“激情”系列影視和文學作品,都在用一種激昂澎湃,樸實粗獷的原始情感打動觀眾和讀者,這幾乎也成為你作品的一種標誌性風格,那麼,新近完成的長篇《大院子女》是否仍將沿襲這種風格,還是嘗試做出突破?
答:“父親系列小說”只是我創作題材中的一部分,只不過是通過影視劇讓更多人了解了我的作品和我本人。關於小說的風格應根據題材而定,《激情燃燒的歲月》和《軍歌嘹亮》的風格應為“石光榮”和“高大山”服務,創作這樣的題材,寫這樣的人,應該是充滿激情和血性的,當題材發生變化時,風格自然也會發生變化,包括文本的敘述風格。在小說《大院子女》中描述的對象已經不是石光榮和高大山了,而是描寫他們的子女,社會背景不一樣了,經歷也不一樣了,小說的風格自然也發生了變化。應該說《大院子女》描寫的人情人性更加細膩、複雜,更具時代感。
問:你小時侯也是生活在部隊大院裡吧,好像很多作家都有過如此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比如京味作家王朔、旅美女作家陳燕妮,在他們的回憶中,那是一段非常美好、可堪回首的歲月,能否給我們講述一下你那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呢?
答: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童年生活的背景對一個作家的成長和創作理念尤為重要。因為年代的不同,我可能和其他有同樣生活經歷的作家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審視生活的角度有所不同,當然對主人公的命運既有陽光燦爛的一面,又有對生活、對人性的思考。關於對部隊大院的經歷和感受我在《大院子女》一書中已經描述了,只要讀者看了這本書,我想對我們這一代有共同經歷的人來說就會有一個全面清醒的了解。
問:《大院子女》同時又是一部青春愛情小說,描寫了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中青年男女甜蜜中又充滿苦澀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初戀,這其中是否也有你的情感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