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李:父親不幫你的理由是什麼?
石:按照我父親的那種思維邏輯,就是“我13歲當兵,還沒有槍高,我這麼個人我靠誰了?我就是靠著黨,相信黨,只要你努力了,有這個能力,黨不會不用你”。後來一想,他說這話也對。但當時我肯定不理解,甚至懷疑他是不是我的親生父親,自然不自然地在心裡不能接受他,覺得他跟自己有距離,甚至現在也有。我曾試圖把這個距離找回來,但他現在反而按照自己的固定生活習慣排斥你去接近他。
李:現在你沒當上指揮員,卻做了拿筆搞創作的人,他又怎麼看你?
石:他一直希望我有出息,只要我站在第一線就不是吃閒飯的,就是有用的人。部隊的新聞幹事、宣傳幹事在他心中一點位置也沒有,他看我這樣,就覺得這孩子已經沒出息了。這不僅僅是代溝的問題,還是一種文化的問題。因為他也在琢磨我,我也得琢磨他,互相琢磨對方到底是個什麼人。
低調自我純粹生活
李:文學是研究人的,作為作家,你有著怎樣的一種心態?
石:當我十幾歲看到自己的親人離我而去的時候,那時對生死認識得非常清晰,知道生和死是很痛苦的事情,我們死跟我們生是一個樣子的。我一直有種人生如夢的感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奔生活,只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走過的路不一樣而已,奔生活的結果就是都想過好日子。我是懷著永遠感激生活的心態,永遠不會去抱怨生活。
李:寫作過程最享受的是什麼?
石:我搞了二十多年創作,寫作的這種習慣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搞文學的話會覺得無所事事。我覺得最幸福的過程就是寫作的那段時間,那是過得最有意思、最充實的一個過程。我每寫完一部長篇就要調整一段時間,在調整的過程當中我會覺得身心憔悴,過得非常失落,心裡一點底兒都沒有,因為精神支柱不在這裡。可以說,寫作的時候精神上是幸福的,身體上是痛苦的,在痛苦和幸福之間煎熬著。
李:也許你寫了一輩子,塑造了眾多人物,就只有石光榮最精彩?
石:我想不會。石光榮只是某個時代的一個代表人物,也許過五六年,我還有別的人物去取代他。作為一個作家,一輩子做成一件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我會遵循文學的創作規律,扎紮實實去寫,但最後能達到一個什麼程度的影響力,則包含許多左右的因素。
李:你是軍人,軍人的情懷會不會永遠滲透到你的作品當中?
石:肯定永遠會有的。父母這方面就不說了,自己16歲到部隊,一直到1997年離開。9年後又回到了部隊,其間一直在用這個情結支撐著自己,包括氣質、人文關懷和情感的東西。雖然我不穿著軍裝,但時時刻刻骨子裡自然、不自然地注入在創作過程當中。現在回過頭統計,我的作品跟軍人沾親帶故、有瓜葛的占60%多。我想這點在我一生當中是避不開的。
李:你是手寫還是用電腦寫作?
石:手寫。我覺得寫小說講究一個營造的氛圍,鋪一疊稿紙,放一杯茶,點一支煙,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的時候,你就像一個農民面對著自己芬芳的土地在耕耘。我在電腦前一坐,自然不自然地有種焦灼感,電腦開著,屏幕一閃一閃的,要是不寫的話,覺得那是浪費,在扼殺生命。我做過對比,用電腦寫出的小說跟我手寫的小說,感覺不一樣。用手寫出來的東西看著很水靈,很鮮活;電腦寫出的東西很規正,缺乏那種有生命力的東西,缺乏人氣兒,後來我就拒絕了。
李:到目前為止,你的獲獎作品不多。
石:寫作太具目的性就束縛你的手腳,最後這個小說肯定寫不好。另外文學本身是很純粹的,它愉悅自己,然後也愉悅別人。我想自己儘量追求這種純淨的東西。
第63章 從激情到悲情
以《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享譽文壇的作家石鐘山,近日又出版了他的新作《大院子女》。小說雖然仍以軍人生活為主題,但兩代人的命運已是大不相同。不同的歷史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上輩人的激情已經燃燒殆盡,下輩人在動盪的社會生活中充滿了更多的悲情。記者就這部新書的創作和感受採訪了作家石鐘山先生。
趙:請向讀者介紹一下新書的主要內容。
石:這部小說寫了一群部隊大院的子女高中畢業走向社會後的成長曆程和情感、事業,以及他們所肩負的歷史和道德等責任。故事從1975年開始,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時間來開始講故事,是因為新時期變革即將開始,人們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心靈經歷等,是當代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部隊大院的這群子女是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同齡人的,因為他們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父輩的榮譽所帶給他們的影響,使他們既單純又複雜。
趙:“石光榮”那一輩人與大院子女這一代人有什麼不同?
石:從“石光榮”到他們的子女,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經歷的時代不同。“石光榮”們那個時代應該是單純的,人們都懷著一顆火熱的心,他們有理想,生活簡單而又單純。然而,到了他們的子女這一代,社會已經發展到多元化了,以前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新時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單純變得複雜,因為複雜,我們這代人就有了許多欲望,而欲望的實現,就一定會付出許多犧牲,以及痛苦和困惑。這是這一代人成長的代價,這也是生活本身給予我們的。我們沒有辦法去逃避,即便是悲情,我們也得去隨緣。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代人真誠地羨慕上一代人那種不折不扣的激情歲月。
石:按照我父親的那種思維邏輯,就是“我13歲當兵,還沒有槍高,我這麼個人我靠誰了?我就是靠著黨,相信黨,只要你努力了,有這個能力,黨不會不用你”。後來一想,他說這話也對。但當時我肯定不理解,甚至懷疑他是不是我的親生父親,自然不自然地在心裡不能接受他,覺得他跟自己有距離,甚至現在也有。我曾試圖把這個距離找回來,但他現在反而按照自己的固定生活習慣排斥你去接近他。
李:現在你沒當上指揮員,卻做了拿筆搞創作的人,他又怎麼看你?
石:他一直希望我有出息,只要我站在第一線就不是吃閒飯的,就是有用的人。部隊的新聞幹事、宣傳幹事在他心中一點位置也沒有,他看我這樣,就覺得這孩子已經沒出息了。這不僅僅是代溝的問題,還是一種文化的問題。因為他也在琢磨我,我也得琢磨他,互相琢磨對方到底是個什麼人。
低調自我純粹生活
李:文學是研究人的,作為作家,你有著怎樣的一種心態?
石:當我十幾歲看到自己的親人離我而去的時候,那時對生死認識得非常清晰,知道生和死是很痛苦的事情,我們死跟我們生是一個樣子的。我一直有種人生如夢的感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奔生活,只不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走過的路不一樣而已,奔生活的結果就是都想過好日子。我是懷著永遠感激生活的心態,永遠不會去抱怨生活。
李:寫作過程最享受的是什麼?
石:我搞了二十多年創作,寫作的這種習慣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搞文學的話會覺得無所事事。我覺得最幸福的過程就是寫作的那段時間,那是過得最有意思、最充實的一個過程。我每寫完一部長篇就要調整一段時間,在調整的過程當中我會覺得身心憔悴,過得非常失落,心裡一點底兒都沒有,因為精神支柱不在這裡。可以說,寫作的時候精神上是幸福的,身體上是痛苦的,在痛苦和幸福之間煎熬著。
李:也許你寫了一輩子,塑造了眾多人物,就只有石光榮最精彩?
石:我想不會。石光榮只是某個時代的一個代表人物,也許過五六年,我還有別的人物去取代他。作為一個作家,一輩子做成一件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我會遵循文學的創作規律,扎紮實實去寫,但最後能達到一個什麼程度的影響力,則包含許多左右的因素。
李:你是軍人,軍人的情懷會不會永遠滲透到你的作品當中?
石:肯定永遠會有的。父母這方面就不說了,自己16歲到部隊,一直到1997年離開。9年後又回到了部隊,其間一直在用這個情結支撐著自己,包括氣質、人文關懷和情感的東西。雖然我不穿著軍裝,但時時刻刻骨子裡自然、不自然地注入在創作過程當中。現在回過頭統計,我的作品跟軍人沾親帶故、有瓜葛的占60%多。我想這點在我一生當中是避不開的。
李:你是手寫還是用電腦寫作?
石:手寫。我覺得寫小說講究一個營造的氛圍,鋪一疊稿紙,放一杯茶,點一支煙,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的時候,你就像一個農民面對著自己芬芳的土地在耕耘。我在電腦前一坐,自然不自然地有種焦灼感,電腦開著,屏幕一閃一閃的,要是不寫的話,覺得那是浪費,在扼殺生命。我做過對比,用電腦寫出的小說跟我手寫的小說,感覺不一樣。用手寫出來的東西看著很水靈,很鮮活;電腦寫出的東西很規正,缺乏那種有生命力的東西,缺乏人氣兒,後來我就拒絕了。
李:到目前為止,你的獲獎作品不多。
石:寫作太具目的性就束縛你的手腳,最後這個小說肯定寫不好。另外文學本身是很純粹的,它愉悅自己,然後也愉悅別人。我想自己儘量追求這種純淨的東西。
第63章 從激情到悲情
以《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享譽文壇的作家石鐘山,近日又出版了他的新作《大院子女》。小說雖然仍以軍人生活為主題,但兩代人的命運已是大不相同。不同的歷史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上輩人的激情已經燃燒殆盡,下輩人在動盪的社會生活中充滿了更多的悲情。記者就這部新書的創作和感受採訪了作家石鐘山先生。
趙:請向讀者介紹一下新書的主要內容。
石:這部小說寫了一群部隊大院的子女高中畢業走向社會後的成長曆程和情感、事業,以及他們所肩負的歷史和道德等責任。故事從1975年開始,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時間來開始講故事,是因為新時期變革即將開始,人們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心靈經歷等,是當代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部隊大院的這群子女是有別於一般意義上的同齡人的,因為他們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父輩的榮譽所帶給他們的影響,使他們既單純又複雜。
趙:“石光榮”那一輩人與大院子女這一代人有什麼不同?
石:從“石光榮”到他們的子女,最大的不同是他們經歷的時代不同。“石光榮”們那個時代應該是單純的,人們都懷著一顆火熱的心,他們有理想,生活簡單而又單純。然而,到了他們的子女這一代,社會已經發展到多元化了,以前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新時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單純變得複雜,因為複雜,我們這代人就有了許多欲望,而欲望的實現,就一定會付出許多犧牲,以及痛苦和困惑。這是這一代人成長的代價,這也是生活本身給予我們的。我們沒有辦法去逃避,即便是悲情,我們也得去隨緣。正因為如此,我們這代人真誠地羨慕上一代人那種不折不扣的激情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