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百介是個毫無自覺,僅在兩個世界交界處遊蕩的人物。
本身就是築羅之海。
這就是百介終生未出版百物語的真正理由。在與又市一行人共度的短時期里,百介自身就是個百物語。每當見識到又市一行人如何在自己眼前設局,感覺猶如在模稜兩可的築羅大海兩岸之間擺盪,異象就在其中接二連三地顯現。
這些異象,充分印證了魔乃生自人心的道理。
故此。
百介曾數度考慮前往另一頭的世界,但終究沒能如願。
畢竟無論如何,百介都只能是這一頭的住民。這已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跨越這條線,需要莫大的覺悟,而膽怯如百介者,根本做不出這種覺悟。
事實就是如此,百介就是這麼個懦弱的窩囊廢。
或許又市一行人之所以自百介眼前銷聲匿跡,為的就是讓迷迷糊糊的百介參透這個道理。即便如此,百介還是過了好一陣子才想通。
接下來,就在那晚。
在折口岳的山腰,百介親眼目睹了兩個人的死狀。
這兩人的死竟是如此了無意義。消極、固執、又教人傷悲。
其中一人,是這一頭的住民,另一人,則是另一頭的住民。
目送兩人死去的,正是八咫鴉與青鷺——即又市與阿銀。
此乃天狗是也。又市雖宣稱死去的是天狗,但本意想必是向糊裡糊塗地現身,碰巧撞見這場壯烈死斗的傻子百介詢問:你可有膽如此送死?你可有這種覺悟?
不,想必又市打一開始,便不斷詢問百介這個問題。哪管是活在白晝還是黑夜,每個人終究要走到同一終點。堂堂正正必遇阻礙,違背倫常則愈陷愈深。獸徑艱險,隘道難行,你是打算挑哪條路走?
這問題,百介也無法回答。
只不過,又市一夥所走的路,自己想必是走不來——這是百介僅有的體悟。
雖然無法定下心來在白晝的世界裡規矩度日,但百介也十分確信自己無法在黑夜的世界中存活。這下百介,不,毋寧說是原本的百介,就在此時死去,但新生的百介卻終究無法誕生。
既未摸索,亦未能獲得新生,百介就如此渾渾噩噩地過了四十年。
除了認為如此也沒什麼大不了,也深感自己根本是別無他法。
時代瞬息萬變。
後來,世間於喧囂中發生劇變,原本穩如泰山的幕府土崩瓦解,武士農夫不再有別的時代隨之降臨。不過,這對本非武士或農夫的百介而言,根本是事不關己。
毋寧說。
對百介而言,真正的大事,其實是小夜的出現。
對如今的百介而言,小夜是個無人能取代的稀世珍寶。乃因小夜就是百介曾經活著的明證。百介感到自己真正活著的唯一一段歲月——
也就是與又市一夥一同渡過的歲月。小夜的存在,比什麼都能證明那段歲月絕非虛構。對如今也不知究竟該算是生還是死,不,應說是仿佛死了,卻仍在苟延殘喘的百介而言,小夜是個最珍貴的寶。
百介收養小夜,是維新前不久的事兒。
猶記笹村與次郎開始奉北林藩之命定期造訪百介,乃是吉原大火(註:吉原位於今東京都台東區,自一六一七至一九九六年曾為東京的妓院集中地區,從一七六八年至一八六六年間曾發生過數次大火。俗稱「吉原大火」則發生於一九一一年四月九日,但此處所指應為一八六六年的火災)那年的事兒。若百介記得沒錯,當時應是應慶二年。買下藥研堀這棟小屋是前一年的事兒,而和田智弁差雲水造訪位於京橋的生駒屋,則是更早一年的事兒。依此推論,百介收養小夜乃是於元治元年,即大政奉還前三年。
當時,百介終日蟄居店內小屋中,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
突有高僧差雲水來訪,聽聞緣由,百介心中困惑不已。
差遣雲水的高僧名曰智弁禪師,乃臨濟寺院之貫首(註:原為天台僧最高僧職,後泛指各宗派總壇及各大寺院之總頭,亦作貫主、管主),在鎌倉禪界是號極具威望的大人號。雲水表示此人不僅禪學造詣極深,亦是個書畫與造園的名人,常為搜集庭石走訪山野。
百介完全聽不出自己與這號人物究竟有何關連。
故此,起初並未嚴肅看待此事。
反正不過是他人之事,根本是事不關己。
智弁禪師於該年春曾造訪京都時,奉人委託規劃庭園,故前往山科(註:今京都市東部區名,古稱山階)一帶搜尋庭石。於跋山涉水途中,智弁禪師發現了——
不是石頭。
而是一具腐朽女屍,以及一個瀕死女童。
此瀕死女童,即為小夜。
而女屍即為其母——阿藺。
事後,智弁禪師親口告知百介——當時眼見兩人並排而臥,原本以為俱已死亡。或許是該女先斷了氣,束手無策的女童再繼其後死於衰弱——禪師當時似乎曾如此判斷。
理由是。
女屍業已腐朽多日,看來死亡至今已有十日以上。不過……
雖然衣裝殘破不堪,渾身亦是傷痕滿布,頗教人不忍卒睹,但看來死亡後似乎曾有人將其遺體略加整飾,不僅臥姿工整,雙手疊胸,胸上還擺著一隻形狀怪異的刀刃。
百介原本也不知這刀刃究竟為何物,但日後根據小夜所述,方知此乃轉場者(註:日本古時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者)特有之兩刃刀,名曰山鉈。
至於女童,則是宛如守護該具遺體般俯臥一旁。
或許。
這對母女是在兇險山路上遭難,母親死了,女童不知如何是好,僅能緊守其母之遺骸,最終衰竭而死——禪師如此推測。這推論,百介也認為聽似合理。
若是如此,還真是教人感傷。若女童願意拋下其母遺骸,或許尚有可能獲救。
最惹人憐的,是女童還懂得整飾其母遺體,並守在一旁哀悼。禪師滿懷感傷,扶起女童身軀使其仰躺。這下……
竟發現這女童仍有微弱脈搏。
禪師一行趕緊背起女童下山,火速趕往附近的末寺(註:本寺·本山支配下的寺廟,即下院)。
禪師取消了一切行程,待小夜恢復神智為止,均隨侍在側悉心照料。
後來,禪師自小夜口中聽說了其母慘遭殺害的經緯。原來,是小夜母子在山中遇襲,小夜當場失去了意識。待甦醒時,遍尋不著母親的身影。沒吃沒喝地找了三日三夜,才在第四日發現其母教人不忍卒睹的遺骸。
畢竟只是個不滿十歲的娃兒,光是將其母遺骸略加整飾,便已耗盡了渾身氣力。飢餓、疲憊、與傷悲,已將小夜折騰得無法動彈。
聞言,禪師便連忙上奉行所通報。
不過,即使通報者是個名聞天下的高僧,官府並未認真調查此案。
理由有二。
其一——小夜母女乃漂泊山民,既非非人(註:江戶時代幕藩體制下所界定的階級之一,為最下層之賤民,依法不得從事生產性的工作,屬非人頭管轄,通常從事監獄、刑場之雜務,或低等民俗技藝等等),亦非乞胸(註:在民家門前或寺內、廣場等地借表演乞討的雜耍藝人),更不屬於任何集團,也無身分可供調查。如此一來,豈不是欲調查也無從?
本身就是築羅之海。
這就是百介終生未出版百物語的真正理由。在與又市一行人共度的短時期里,百介自身就是個百物語。每當見識到又市一行人如何在自己眼前設局,感覺猶如在模稜兩可的築羅大海兩岸之間擺盪,異象就在其中接二連三地顯現。
這些異象,充分印證了魔乃生自人心的道理。
故此。
百介曾數度考慮前往另一頭的世界,但終究沒能如願。
畢竟無論如何,百介都只能是這一頭的住民。這已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跨越這條線,需要莫大的覺悟,而膽怯如百介者,根本做不出這種覺悟。
事實就是如此,百介就是這麼個懦弱的窩囊廢。
或許又市一行人之所以自百介眼前銷聲匿跡,為的就是讓迷迷糊糊的百介參透這個道理。即便如此,百介還是過了好一陣子才想通。
接下來,就在那晚。
在折口岳的山腰,百介親眼目睹了兩個人的死狀。
這兩人的死竟是如此了無意義。消極、固執、又教人傷悲。
其中一人,是這一頭的住民,另一人,則是另一頭的住民。
目送兩人死去的,正是八咫鴉與青鷺——即又市與阿銀。
此乃天狗是也。又市雖宣稱死去的是天狗,但本意想必是向糊裡糊塗地現身,碰巧撞見這場壯烈死斗的傻子百介詢問:你可有膽如此送死?你可有這種覺悟?
不,想必又市打一開始,便不斷詢問百介這個問題。哪管是活在白晝還是黑夜,每個人終究要走到同一終點。堂堂正正必遇阻礙,違背倫常則愈陷愈深。獸徑艱險,隘道難行,你是打算挑哪條路走?
這問題,百介也無法回答。
只不過,又市一夥所走的路,自己想必是走不來——這是百介僅有的體悟。
雖然無法定下心來在白晝的世界裡規矩度日,但百介也十分確信自己無法在黑夜的世界中存活。這下百介,不,毋寧說是原本的百介,就在此時死去,但新生的百介卻終究無法誕生。
既未摸索,亦未能獲得新生,百介就如此渾渾噩噩地過了四十年。
除了認為如此也沒什麼大不了,也深感自己根本是別無他法。
時代瞬息萬變。
後來,世間於喧囂中發生劇變,原本穩如泰山的幕府土崩瓦解,武士農夫不再有別的時代隨之降臨。不過,這對本非武士或農夫的百介而言,根本是事不關己。
毋寧說。
對百介而言,真正的大事,其實是小夜的出現。
對如今的百介而言,小夜是個無人能取代的稀世珍寶。乃因小夜就是百介曾經活著的明證。百介感到自己真正活著的唯一一段歲月——
也就是與又市一夥一同渡過的歲月。小夜的存在,比什麼都能證明那段歲月絕非虛構。對如今也不知究竟該算是生還是死,不,應說是仿佛死了,卻仍在苟延殘喘的百介而言,小夜是個最珍貴的寶。
百介收養小夜,是維新前不久的事兒。
猶記笹村與次郎開始奉北林藩之命定期造訪百介,乃是吉原大火(註:吉原位於今東京都台東區,自一六一七至一九九六年曾為東京的妓院集中地區,從一七六八年至一八六六年間曾發生過數次大火。俗稱「吉原大火」則發生於一九一一年四月九日,但此處所指應為一八六六年的火災)那年的事兒。若百介記得沒錯,當時應是應慶二年。買下藥研堀這棟小屋是前一年的事兒,而和田智弁差雲水造訪位於京橋的生駒屋,則是更早一年的事兒。依此推論,百介收養小夜乃是於元治元年,即大政奉還前三年。
當時,百介終日蟄居店內小屋中,過著足不出戶的日子。
突有高僧差雲水來訪,聽聞緣由,百介心中困惑不已。
差遣雲水的高僧名曰智弁禪師,乃臨濟寺院之貫首(註:原為天台僧最高僧職,後泛指各宗派總壇及各大寺院之總頭,亦作貫主、管主),在鎌倉禪界是號極具威望的大人號。雲水表示此人不僅禪學造詣極深,亦是個書畫與造園的名人,常為搜集庭石走訪山野。
百介完全聽不出自己與這號人物究竟有何關連。
故此,起初並未嚴肅看待此事。
反正不過是他人之事,根本是事不關己。
智弁禪師於該年春曾造訪京都時,奉人委託規劃庭園,故前往山科(註:今京都市東部區名,古稱山階)一帶搜尋庭石。於跋山涉水途中,智弁禪師發現了——
不是石頭。
而是一具腐朽女屍,以及一個瀕死女童。
此瀕死女童,即為小夜。
而女屍即為其母——阿藺。
事後,智弁禪師親口告知百介——當時眼見兩人並排而臥,原本以為俱已死亡。或許是該女先斷了氣,束手無策的女童再繼其後死於衰弱——禪師當時似乎曾如此判斷。
理由是。
女屍業已腐朽多日,看來死亡至今已有十日以上。不過……
雖然衣裝殘破不堪,渾身亦是傷痕滿布,頗教人不忍卒睹,但看來死亡後似乎曾有人將其遺體略加整飾,不僅臥姿工整,雙手疊胸,胸上還擺著一隻形狀怪異的刀刃。
百介原本也不知這刀刃究竟為何物,但日後根據小夜所述,方知此乃轉場者(註:日本古時四處漂泊、居無定所者)特有之兩刃刀,名曰山鉈。
至於女童,則是宛如守護該具遺體般俯臥一旁。
或許。
這對母女是在兇險山路上遭難,母親死了,女童不知如何是好,僅能緊守其母之遺骸,最終衰竭而死——禪師如此推測。這推論,百介也認為聽似合理。
若是如此,還真是教人感傷。若女童願意拋下其母遺骸,或許尚有可能獲救。
最惹人憐的,是女童還懂得整飾其母遺體,並守在一旁哀悼。禪師滿懷感傷,扶起女童身軀使其仰躺。這下……
竟發現這女童仍有微弱脈搏。
禪師一行趕緊背起女童下山,火速趕往附近的末寺(註:本寺·本山支配下的寺廟,即下院)。
禪師取消了一切行程,待小夜恢復神智為止,均隨侍在側悉心照料。
後來,禪師自小夜口中聽說了其母慘遭殺害的經緯。原來,是小夜母子在山中遇襲,小夜當場失去了意識。待甦醒時,遍尋不著母親的身影。沒吃沒喝地找了三日三夜,才在第四日發現其母教人不忍卒睹的遺骸。
畢竟只是個不滿十歲的娃兒,光是將其母遺骸略加整飾,便已耗盡了渾身氣力。飢餓、疲憊、與傷悲,已將小夜折騰得無法動彈。
聞言,禪師便連忙上奉行所通報。
不過,即使通報者是個名聞天下的高僧,官府並未認真調查此案。
理由有二。
其一——小夜母女乃漂泊山民,既非非人(註:江戶時代幕藩體制下所界定的階級之一,為最下層之賤民,依法不得從事生產性的工作,屬非人頭管轄,通常從事監獄、刑場之雜務,或低等民俗技藝等等),亦非乞胸(註:在民家門前或寺內、廣場等地借表演乞討的雜耍藝人),更不屬於任何集團,也無身分可供調查。如此一來,豈不是欲調查也無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