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埃及入侵入我國時,曾希望弄得我們門戶洞開,所以他們沿著海岸公路一直北上,前進到了伊斯杜德。敵人被阻以後,才又派出部分兵力朝著耶路撒冷方向進攻,前進到了法盧賈。當時,他們在兵力上擁有巨大的優勢,據守著好幾個防禦地區,在防禦性兵器方面也比我們優越。這就迫使我們必須避免正面攻擊作戰。不過,敵人也有弱點。正如拿破崙當年所說的:“軍事學術的全部秘密,就在於使自己成為交通線的主人。”埃及部隊最基本的一個弱點,就是交通線太長了。

  “十瘟”戰役的目的,是要打開通到內格夫(即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區,以前叫做內德熱普)的道路,破壞敵人的展開計劃。在行動時,應充分利用埃軍交通線漫長這個弱點。我在前面列舉的三種方法,即破壞敵人的補給路線,封鎖其後退道路,打擊敵人的指揮機關,在“十瘟”戰役當中,都可以找到典型的例證。請看以下事實:

  一、在艾曼西亞以東實施突破,同時使用傘兵破壞隊進行大量的騷擾性活動。此舉的結果,切斷了敵人東面的交通線,搶占了113高地,使得埃軍無法展開自己的兵力。

  二、搶占艾斯卡隆,於是便遮斷了敵軍主力的後退道路,同時也切斷了他們的交通線,使其陷入驚慌失措的境地,從而徹底動搖了敵軍的意志和士氣;這樣,敵人只好決定後撤,致使士氣更加低落了。順便說一句,這也是直接在敵軍後方封鎖退路的一個例證。

  三、對加沙、馬季達勒、臘法(加沙西南30公里)和阿里什(臘法西南43公里)等城實行輪番反覆的轟炸,破壞了敵人的通信體系和指揮機關,也就是徹底癱瘓了他們的神經系統。

  必須指出,我軍是分成幾個獨立的大單位進行作戰的,分別對付敵人的北方集團和西方集團。這就使得我軍在指揮上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根據實際的要求來調遣部隊,轉移重點。

  “撞擊”戰役是在奧賈-阿里什地區進行的。作戰對象還是埃及軍隊。這個戰役也可以給軍事學術提供幾個有益的例證。作戰一開始,埃及方面就未能使其東西兩個集團的行動協調起來,從而也就得不到戰略上的決定性利益。在“十瘟”戰役結束以後,埃及人遲疑不決,沒有使用其東方集團去切斷和封鎖內格夫地區的南部。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對付敵軍進攻精神的最好辦法,就是發揚自己部隊的進攻精神。這個原則正是“撞擊”戰役的作戰基礎。我們的先知早已說過:“誰要跑來殺害你,你就先打死他。”從後方對敵人發起強有力的攻擊,選擇一條經由哈魯扎到賈奧的道路(敵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對海岸沿線的埃軍西部集團採取戰略性的佯攻行動(從戰術上、心理上和政治上同時施展威脅)----所有這些措施綜合起來,保障了我軍的勝利。

  “撞擊”戰役很清楚地證明了前面提到的一個真理----戰略計劃的目的,應該力求做到在戰鬥尚未開始以前,一場會戰的命運即預先作了決定,或者至少應在會戰過程中創造有利條件,以便奪得決定性的戰果。“撞擊”戰役的勝利,發展成了在埃及境內向敵人進行追擊。這個事實也很好地證明了另外一條原則的正確性:封鎖敵軍的地點與封鎖的快速程度,與效果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我軍改向阿里什方向進行突破,並在西奈沙漠中控制住艾布艾韋吉拉(奧賈以西30公里)這個點,那麼,還將獲得更大的決定性戰果。當然,這樣做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從另一方面來說,我軍迅速轉向臘法近郊,牢牢箝住了敵人,這樣從表面上看,由於距離敵人主力過近,而且他們在戰術上甚至還具有優勢,似乎難於產生重大的作用,但是,實際上卻很快獲得了結果,迫使埃及方面提出了休戰的要求。

  進行“羅德斯”戰役(即簽訂停戰協定之戰),在赫拉薩站穩腳跟,以及在所謂三角地帶和阿拉赫地區擴大領土的戰鬥,都給我們提供了教訓,說明戰略上使用的工具與戰術上使用的工具是有所不同的。有時,戰略可以藉助於政治手段來創造有利條件,以便戰術上易於取得勝利。只要對這些工具運用得當,是可以節省大量兵力和血汗的。

  最後,但不是最不重要,我要談談“希南”戰役。這是一次典型的閃電戰,同時也是一個從戰略上解決任務的良好例證。這種戰略性解決的意義,較之於戰術性解決毫無遜色,而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甚至於還顯得更有成效。高克吉在對馬拉納施加壓力以後,是很想從戰術上解決任務的,如果我們受了他的引誘,派出兵力向他作新的正面攻擊,那麼他就會強迫我們接受一次會戰,使他獲得有利的戰果,而我們則前功盡棄。

  在“希南”戰役中,我們採取了間接路線戰略,儘量使用靈活多變的作戰方法,根據總的計劃和目的,不斷地給予敵人打擊。然而,我們一切行動的基礎,還是前面說過的三種基本方法:破壞交通線,封鎖後退道路和打擊指揮機關。我軍兵分兩路:一路從薩費德出發,往北向薩沙進攻;一路從卡布里出發,朝東,經過塔布哈,繼續往前突進。在1948年戰局中,這是一個計劃得非常出色的戰略合圍行動,它使我們很快取得了勝利,因而也就成了一個光輝的範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