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第8集團軍在托卜魯克以南的部署,當時要是符合上述要求,那隆美爾一定要遭到失敗。可是,正如前面所說,第8集團軍實際上是一線式展開的,分布很寬,敵人只要按照傳統的方式實施突擊,它便很可能被擊潰。1942年5月27日,隆美爾正是這樣實施進攻的。他的計劃是:把義大利“非洲”集團軍的大部分坦克部隊用在正面,控制著李特奇的正面,而以數量較少的德國非洲軍,和一些比較優秀的意軍,繞過自由法國部隊在比爾哈凱姆的守備區,插到阿德姆與萊特斯里德(武士橋)之間,直接打擊著李特奇最薄弱的防禦地段。儘管最初的一次攻擊未能完全成功,但隆美爾還是把李特奇打敗了,使英軍發生了癱瘓現象,因而為其下一步行動創造了條件。接著,他首先消滅了第50師中陷於孤立的1個旅,進一步奪占了自由法國部隊在比爾哈凱姆的一些陣地,從而保障了自己後方的安全。爾後,他連續擊退了英軍的幾次正面反衝擊,使英國方面遭到了重大損失,繼而使向阿德姆方向發動了新的進攻。這次進攻又使李特奇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因為它同時威脅著2個目標,既威脅著格查拉防衛部隊的後方,又威脅著托卜魯克的正東面地區,而那裡正是我們鐵路卸貨的終點站,而且有許多野戰倉庫。這個威脅對英軍集團軍司令產生了頗大的震撼,使他把第8集團軍的一半以上的兵力都撤向了埃及邊界。這樣,留在托卜魯克的兵力也就有限了,而且缺乏攻擊機的掩護,以致終於沒有逃脫被消滅的厄運。
在這次作戰中,隆美爾在運用間接路線原則方面,顯出了高超的技巧。當時,德軍的兵力並不多,總共只有2個坦克旅和4個機械化步兵旅。隆美爾就是靠著這少量的兵力,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把李特奇的整整一個第8集團軍給徹底打敗了。他把大量的義大利部隊用在正面,不過也很難把他們用到其他地方去。
1942年6月25日,奧欽列克只好直接取代李特奇,親自出馬去指揮西沙漠的作戰。我伴隨奧欽列克來到了第8集團軍司令部。隆美爾曾想切斷第8集團軍撤向埃及的退路,但是該集團軍的殘部擺脫了敵人,撤退到了馬特魯這個交通樞紐點上。奧欽列克的到達,給鬥爭帶來了新氣象。他把剩下來的全部兵力和兵器都展開在馬特魯與普爾西亞之間。作為總司令,他有權作出比較廣泛的戰略性決定,從而最大限度地把兵力集中起來,以應付當前的危急局面。他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究竟應在哪裡迎擊敵人?或者是在馬特魯附近,或者繼續向東撤退。馬特魯地區的防禦陣地,向來有著堅強無敵的美名,所以初看起來正是很合理想的戰場。可是,如果真要守住馬特魯,則必須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裝甲部隊,以阻止敵人從沙漠中繞道通過。假使沒有這樣一支兵力,則馬特魯和巴古希的防禦陣地,最後都會變成缺水的集中營,敵人完全可以從旁邊一掃而過,直接向尼羅河三角洲進犯。
在前期的作戰當申,我軍裝甲坦克部隊的大部分都損失掉了。因此,總司令只好決定在馬魯特以南地區採取遲滯行動,減慢敵人的前進速度,藉此爭取時間,以便在阿拉曼附近組織起堅固的防禦,預計在那裡進行“保衛埃及之戰”。不過,除了這個原則性的決定以外,他還作出了另外兩個決定,力圖以此轉變整個戰局的進程。這樣一來,就使他的行動自然地具有了間接路線的價值。第一個決定是,在集團軍範圍內集中控制所有的炮兵,而在此以前,所有的炮兵都是以團為建制地分散配屬給了各野戰步兵旅。第二個決定是,放棄過去在阿拉曼與卡塔拉窪地之間的預設陣地,因為那些工事分布得太寬廣,已經不再適合於他所要進行的戰鬥的方式。這後一個決定,在當時使敵人感到很大的困惑。於是,德軍也儘量沿著正面分布自己的兵力,致使他們非機械化步兵的防地變成了很薄弱的環節。
我想,歷史已經提供了證明。在1942年6-7月間,奧欽列克對於第8集團軍的指揮活動,不僅拯救了盟軍,使他們不再遭受進一步的慘敗,而且更使今後研究軍事學術的人,對於間接路線的運用也獲得了一個典型的例證;儘管他的戰略不能不採取守勢,但是他的戰術行動卻處處都是進攻性的。他把殘存兵力撤到阿拉曼以後,首先關心的事情就是阻止隆美爾沿著海岸向亞歷山大港的急速進軍。在7月1日至3日,軸心國軍隊向阿拉曼以南的陣地實施攻擊,但他們所遭遇的都是猛烈的炮火和空中的轟炸。我們的防線從阿拉曼一直延伸到外薩特山地,具有很大的彈性。這條防線的本身構造也是頗不平凡的,在那裡步兵和炮兵居然混合在一起,比肩作戰。實際上,這條彈性防線的基礎是25磅的火炮,它們由緊密相鄰的步兵進行掩護,並以我們尚存的一些坦克擔負支援任務。面對著我們這樣一道防線,德軍的非洲軍居然也為之失色。他們無法攻克這道防線,到了7月3日,終於停止了進攻。
這時,奧欽列克毫不猶豫地決定轉入反攻。他以高特指揮的左翼兵力,其中包括了紐西蘭師的機動部隊和第7摩托化旅,向隆美爾的右翼部隊實施攻擊。當時,這支敵軍正好處在海岸與卡塔拉窪地之間的路途中。這個反攻使義大利的“阿里提”師遭受了慘重損失。為了挽救危局,隆美爾決定把他的大多數德國部隊都調到右翼方面來,並且一直向卡塔拉窪地伸展,而讓他的左翼完全由意軍部隊去防守。7月10日,莫希德指揮的澳軍第9師發起進攻,隆美爾靠著克里特島空運來的部隊的支援,才勉強地逃過了潰敗的命運。接著,他又把那些疲憊不堪的德國部隊從右翼撤到了北面。此後,奧欽列克又發動了第三次攻擊。這一次使用的是紐西蘭師,攻擊的是隆美爾防線上中央部位的義大利部隊。
在這次作戰中,隆美爾在運用間接路線原則方面,顯出了高超的技巧。當時,德軍的兵力並不多,總共只有2個坦克旅和4個機械化步兵旅。隆美爾就是靠著這少量的兵力,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把李特奇的整整一個第8集團軍給徹底打敗了。他把大量的義大利部隊用在正面,不過也很難把他們用到其他地方去。
1942年6月25日,奧欽列克只好直接取代李特奇,親自出馬去指揮西沙漠的作戰。我伴隨奧欽列克來到了第8集團軍司令部。隆美爾曾想切斷第8集團軍撤向埃及的退路,但是該集團軍的殘部擺脫了敵人,撤退到了馬特魯這個交通樞紐點上。奧欽列克的到達,給鬥爭帶來了新氣象。他把剩下來的全部兵力和兵器都展開在馬特魯與普爾西亞之間。作為總司令,他有權作出比較廣泛的戰略性決定,從而最大限度地把兵力集中起來,以應付當前的危急局面。他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究竟應在哪裡迎擊敵人?或者是在馬特魯附近,或者繼續向東撤退。馬特魯地區的防禦陣地,向來有著堅強無敵的美名,所以初看起來正是很合理想的戰場。可是,如果真要守住馬特魯,則必須有一支足夠強大的裝甲部隊,以阻止敵人從沙漠中繞道通過。假使沒有這樣一支兵力,則馬特魯和巴古希的防禦陣地,最後都會變成缺水的集中營,敵人完全可以從旁邊一掃而過,直接向尼羅河三角洲進犯。
在前期的作戰當申,我軍裝甲坦克部隊的大部分都損失掉了。因此,總司令只好決定在馬魯特以南地區採取遲滯行動,減慢敵人的前進速度,藉此爭取時間,以便在阿拉曼附近組織起堅固的防禦,預計在那裡進行“保衛埃及之戰”。不過,除了這個原則性的決定以外,他還作出了另外兩個決定,力圖以此轉變整個戰局的進程。這樣一來,就使他的行動自然地具有了間接路線的價值。第一個決定是,在集團軍範圍內集中控制所有的炮兵,而在此以前,所有的炮兵都是以團為建制地分散配屬給了各野戰步兵旅。第二個決定是,放棄過去在阿拉曼與卡塔拉窪地之間的預設陣地,因為那些工事分布得太寬廣,已經不再適合於他所要進行的戰鬥的方式。這後一個決定,在當時使敵人感到很大的困惑。於是,德軍也儘量沿著正面分布自己的兵力,致使他們非機械化步兵的防地變成了很薄弱的環節。
我想,歷史已經提供了證明。在1942年6-7月間,奧欽列克對於第8集團軍的指揮活動,不僅拯救了盟軍,使他們不再遭受進一步的慘敗,而且更使今後研究軍事學術的人,對於間接路線的運用也獲得了一個典型的例證;儘管他的戰略不能不採取守勢,但是他的戰術行動卻處處都是進攻性的。他把殘存兵力撤到阿拉曼以後,首先關心的事情就是阻止隆美爾沿著海岸向亞歷山大港的急速進軍。在7月1日至3日,軸心國軍隊向阿拉曼以南的陣地實施攻擊,但他們所遭遇的都是猛烈的炮火和空中的轟炸。我們的防線從阿拉曼一直延伸到外薩特山地,具有很大的彈性。這條防線的本身構造也是頗不平凡的,在那裡步兵和炮兵居然混合在一起,比肩作戰。實際上,這條彈性防線的基礎是25磅的火炮,它們由緊密相鄰的步兵進行掩護,並以我們尚存的一些坦克擔負支援任務。面對著我們這樣一道防線,德軍的非洲軍居然也為之失色。他們無法攻克這道防線,到了7月3日,終於停止了進攻。
這時,奧欽列克毫不猶豫地決定轉入反攻。他以高特指揮的左翼兵力,其中包括了紐西蘭師的機動部隊和第7摩托化旅,向隆美爾的右翼部隊實施攻擊。當時,這支敵軍正好處在海岸與卡塔拉窪地之間的路途中。這個反攻使義大利的“阿里提”師遭受了慘重損失。為了挽救危局,隆美爾決定把他的大多數德國部隊都調到右翼方面來,並且一直向卡塔拉窪地伸展,而讓他的左翼完全由意軍部隊去防守。7月10日,莫希德指揮的澳軍第9師發起進攻,隆美爾靠著克里特島空運來的部隊的支援,才勉強地逃過了潰敗的命運。接著,他又把那些疲憊不堪的德國部隊從右翼撤到了北面。此後,奧欽列克又發動了第三次攻擊。這一次使用的是紐西蘭師,攻擊的是隆美爾防線上中央部位的義大利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