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後,我們又完全忘記了間接路線的原理。隆美爾不久便從阿蓋拉出擊,進攻我軍分布在遼闊地面上的各個部隊,結果又使我們倉皇地潰敗了。有一次,他居然突進到姆蘇斯,同時威脅到班加西和梅基利(托卜魯克以西160公里),竟使李特奇處於左右為難的困境。從這裡再往後退,李特奇幾乎是一潰千里,回到了托卜魯克,最後總算是在加扎拉-比爾哈凱姆(在托卜魯克西南75公里)這條線上站住了腳跟。1942年,從2月到5月,第8集團軍一直扼守著這一條防線,在那裡休整以恢復元氣。在此同時,隆美爾則穩占著傑布爾阿克達爾之線,準備作進一步的進攻。就在這個時候,我到達第8集團軍的前線進行視察。於是,開始考慮現代集團軍的作戰部署問題。我想到,他們的部署幾乎和格拉齊安尼部隊在西迪巴臘尼的部署一樣,其缺點差不多是相同的。這就是說,李特奇重複著別人以前犯過的錯誤。其兵力的配置,不僅縱深短淺,缺乏靈活性,而且各個兵力不大的支隊彼此相距很遠,不能及時進行戰術上的支援。所以,其失敗是無可倖免的。

  在這裡,我們又要提到在沙漠中作戰的一個最複雜的大問題,即正面與縱深的關係問題。究竟正面的寬度與前進部隊和預備隊配置深度應有一個什麼樣的比例呢?在沙漠中,機械化部隊有進行機動的巨大自由,但由於補給方面的困難,野戰部隊的規模必然要受到限制。所以,一支進行防禦的軍隊,很容易遭到來自側翼的迂迴包圍。為了預防這種危險,部隊在沙漠中作戰時,總是力圖擴大其正面,這樣就有害於防禦的縱深和預備隊的使用。可是,對於這個問題,始終都沒有正確解決過。當一支軍隊的機動部隊很少而且沒有足夠的坦克兵力時,或者當指揮官們考慮不到沙漠作戰的特點時,上述的趨勢就表現得特別的明顯。1942年秋天,隆美爾本人即曾犯過這種錯誤。在7月份的作戰中,他過分地延伸了作戰正面,使自己的南面側翼達到了卡塔拉窪地;因此,當蒙哥馬利發動進攻時,他的防禦就沒有多大的縱深。

  格拉齊安尼和李特奇所遭到的失敗說明,他們沒有遵循戰略上的一條基本原則:當敵人前進到了你的後方或者正好改變了戰役態勢的時候,為了能把部隊調到新的方向去作戰而不致受到削弱,必須避免使部隊發生混亂和士氣受到打擊。所以,在配置兵力的時候,應當深思熟慮,要防止敵人向後方前進的行動在戰略範圍內構成間接路線。這也就是說,實施防禦的軍隊必須在自己的兩翼和後方都構成堅固的防禦,其強度應同正面的防禦不相上下。進行防禦,不僅要能阻住敵人的進攻,而且要能創造條件實施反擊,只有這樣的防禦才是有效的防禦。

  擔任防禦的部隊究竟如何配置自己的兵力呢?有三種方案可供選擇:一是作線式的配置,同時控制著快速的預備隊;二是作環形的配置,這也是一種線式配置,只不過其後方封閉在圓圈內,可以稱之為“刺蝟”形配置;三是作棋盤格子式的配置,也就是組織許多的抵抗樞紐。這些抵抗樞紐之間的距離應該適度,以便於使用預備隊和彼此能用火炮及時進行支援。所以,抵抗樞紐的配置要保證至少有75%的機動兵器能夠及時向遭受襲擊的任何一點實施集中,而且其速度應該搶在敵人之前,務使敵人不能摧毀抵抗據點。這就是說,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放棄在一個師的防禦地帶內進行硬性防禦的思想,可是,我們的野戰條令卻一直堅持著這種傳統的觀念。根據條令精神,我們的指揮官們都傾向於這樣一種認識:如果在一個地帶內必須把幾個師配置在一條線上,那麼它們的注意力只須放在自己的防禦正面上就夠了,即使須對左右友鄰進行某種支援,也要首先考慮自己的切身利益。因為在這樣的條件下,對於第一梯隊中遭敵攻擊的師的增援,對於防禦地帶的後方的掩護,通常都是由預備隊來擔任的。以小型兵力在開闊的地形上進行防禦,其困難是很大的。這時,防禦者必然要過分延伸自己的正面,因而不可能構成足夠的縱深防禦,也無法留出較多的預備隊。就人員數量、正面寬度和機動性來說,如果不是退回到滑鐵盧時代的標準,那就必然會感到縱深和預備隊的缺乏。

  把羅馬“軍團”的配置方式加以現代化,看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這樣,一個集團軍在進行防禦時,可以把部隊分開配置在許多的點上,各個地點的橫直距離,大體上可以各達9公里。在每一個地點,都應留置相當數量的炮兵和步兵;其餘的炮兵、步兵和裝甲兵,則作為預備隊,可以在防禦地帶內自由調動,或者集中起來用去支援遭受威脅的地點,或者用來打擊企圖對我進行迂迴的敵軍翼側和後方。一個集團軍如果擁有4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軍的兵力,那它即可能防守一個橫寬40公里,縱深30公里的矩形地帶。這樣的戰役布勢,可以保障各個單位之間的互相支援,而裝甲軍的裝甲坦克部隊,則可用來充當預備隊。飛機場應該配置在陣地的後方,由地面部隊加以掩護。在這個矩形地帶的兩個外側,應該配置一些輕型的快速部隊,並使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補給維修地域。至於重型裝甲部隊,則應配置在比較靠後一些的位置上,但仍要在防禦據點的炮火所能達到的範圍之內。這樣進行部署,從總的要求來說,就是要使整個防禦體系具有靈活性。在開闊的地形上,每一個“軍團”的各個抵抗“樞紐”都應該占據高地,以便於觀察四周的情況和控制周圍的地形。如果地形起伏而又道路縱橫,那麼抵抗樞紐應選在道路的交叉點處。總之,整個防禦應該是機動靈活的,而且又是堅固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