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黎大人滿腹經綸又才華橫溢,是深諳說話之道的。臣子若深諳說話之道,在向君王進言時就更容易,俗話說‘良言苦口‘,但若是能做到‘良言甜口‘呢?不就更利於進獻良言?”

  在趙義說這話時,眾臣之中,有幾個官員的神色,就有些異樣。

  果然,貞文帝對趙義的回答,只簡單地作了點評:“大皇子切入的角度,答得很好。”

  趙義是以什麼角度切入的?倒有些不好區分,可說是臣子的角度,也可說是為帝者的……

  貞文帝:“三皇子,你認為呢?”

  儉王與黎池交情甚篤,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趙儉就大大方方地回答:“和周是一個溫文謙遜的翩翩君子,說話時難免謙虛些。”

  趙儉看似沒有回答皇帝的問題,就‘黎和周是不是很會說話‘這個問題,他並未給出答案。

  然而,卻獲得了稍微精明些的朝臣的認可。皇帝雖問的是黎和周是否會說話,但聯繫前後話語,皇帝要的是眾皇子的一個表態。

  黎和周說他承受不起‘配享太廟‘的誇讚,你們認為呢?再深入一點,你們覺得黎和周夠格配享太廟嗎?究其本質,就是一個表態的問題,若你繼位為帝了,可會讓黎和周配享太廟?

  當然,不能像回答最後一問那樣直白,像三皇子那樣,只答黎和周說話謙虛,就已經足夠了。

  三皇子儉王趙儉,聽出了皇帝的言下之意,也願意表態。

  那大皇子義王趙義,聽出皇帝言下深意了嗎?或許是受先前幾個皇子影響,思緒被帶偏了,因而沒有聽出來。

  也或許是聽出來了,但趙義與黎和周不合,不想表態,因此才另切角度回答。

  “兒臣也如此覺得,黎學士說話謙遜,是很會說話的表現。”

  “兒臣也是這樣以為。”

  ……

  之後,眾多朝臣有顧左右而言其他的,也有認為黎池說話謙虛的。

  乍然一看,君臣父子間的氣氛,一如先前,高興而熱烈,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隨行的起居舍人鍾離書,默默地提筆記下:

  —‘貞文二十九年初秋,黎池種紅薯、玉米、棉花,得大豐收。帝攜眾臣,親視之。紅薯堆積如連綿大山,巍峨不絕。玉米累垛如孤峰,燦如閃金。棉花如摘天上雲,綿軟溫暖。

  帝大喜。賞池綾羅綢緞,金銀玉器寶物若干,又贊其功績:堪配天下百姓供奉叩拜,配享太廟者,亦不過如是。‘

  作者有話要說:  論一個好友當史官的好處?

  黎池: ^_^

  第180章

  紅薯、玉米和棉花大豐收後,黎池讓人在皇莊裡挖了好些個地窖,儲存了足夠的用作留種的紅薯。

  剩下的紅薯,黎池進獻了一萬多斤給皇帝,之後皇帝或留著自己吃,或賞給皇親國戚和朝臣們,就與他沒有關係了。

  黎池領的這樁任務,是種植並推廣紅薯、玉米和棉花。

  當初玉米和棉花的種子要少些,如今雖種過一茬了,但在進獻給皇帝一些之後,剩下的都要留種,向民間推廣這兩樣作物的時機還未到,姑且不說。

  不過收挖來的紅薯,儲存到地窖留種一部分,進獻給皇帝一部分,就還剩下了大部分。是能夠將紅薯分發下民間,推廣種植的。

  既還擔著推廣作物的任務,黎池就稟明皇帝得了允許,去戶部書庫里,找出京城地界的幾個縣、以及京城周邊幾個縣的戶籍黃冊,按照農戶的田產、戶中人數,給每戶分發相應數量的紅薯。

  這紅薯是的,就連隨著分發的《紅薯種植手冊》,都是走的朝廷公帳,無需百姓掏哪怕一文錢!

  唯一需要耗費的,就是每戶農家,需要派一個或兩個壯勞力,到京郊的皇莊去,將紅薯背回去或挑回去。

  不要一文錢,只需要出一點力氣,將紅薯運回去做種,明年開春天暖後,按《手冊》所寫方法,種上兩畝地,來年就能收穫萬把斤!那可是近萬斤的糧食啊!

  這樣好的事情,真是再好也沒有了!來領紅薯種的農人,哪還顧得上惜力,直恨不得再多背一百斤回去!

  回去路上,都是一個村裡的人結伴同行,很少有落單的,是生怕在這京城及周邊地界,依舊被強盜搶劫了去。

  “這紅薯真好看,紅彤彤的,看著就好吃!”京城周邊縣中一村子的村民在路邊歇腳,其中一個村民看著自己大背簍里的紅薯,咽著口水。

  與這人沾親帶故的一村民,告誡道:“這一路上,你已經吃掉十來個了!怕得有三四斤,你家總共才分得一百斤,你可別再吃了,不然回去我姐要訓你的!”

  被揭露一路上已經吃了十來個紅薯的村民,想起家裡的厲害婆娘,狠狠地咽下口水,管住了伸出去拿紅薯的手,悻悻地將手收回來。

  “還是怪六元老爺想得太周到了!若是《手冊》里不附上紅薯的諸般吃法,昨夜露宿的時候,我也不至於烤了一個又一個紅薯來吃。”

  “你識得兩個字了不起啊!配給我們村的五本手冊,就不該給你一本。自己著急忙慌地看了手冊,烤了紅薯來吃,這就怪你自己嘴饞!”

  “六元老爺若不給附上吃法,難道我們以後生啃不成?六元老爺想得周到,還不好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