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種下去還不算完,還得精心地關照著,若遇到蟲害,要及早整治,若缺肥少水了,要及時施肥、灌溉。

  扶犁耕地、丟種掩埋、施肥擔水……這些事自有皇莊裡的農人或下人去做,並不用黎池親自上手。但那些人都是第一次種植紅薯、玉米和棉花,沒有經驗,還得黎池留心指導。

  而且在京城又與在羊城不同,黎池到底是領了這一樁任務的,做甩手掌柜還是不太好。

  自紅薯開始育種後,黎池隔上個三五天,就會騎馬出城往皇莊跑一趟。

  在皇莊上,黎池也不嫌髒不嫌累,每次都會去到田間地頭,查看一番作物的長勢。有時還會捲起褲腳,換上舊鞋,下到地里去,親手演示掐紅薯秧的訣竅,栽紅薯秧的手法、間距等。

  ‘六元老爺‘勤勞負責、溫和親近、博學多識……的美名,又多添了一項佐證。

  在黎池對種植事務如此精心負責的情況下,皇莊上的農人、官奴等下人,也不敢不盡心。

  如此同心協力之下,等到夏秋時節收穫時,果然是一個大豐收!紅薯平均畝產七千斤,玉米平均畝產一千一百斤,棉花畝產五百斤。

  如此大豐收,貞文帝覺著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是近幾年來前所未有的舒泰!於是擺駕京郊皇莊,與朝中眾臣一起,親眼見證了那堆成幾座大山一般的紅薯,一垛一垛金黃的玉米棒子,潔白綿軟似天上雲朵般的棉花……

  一貫神態慵懶,喜怒不形於色的貞文帝,站在紅薯山之前,哈哈大笑出來!

  “哈哈哈!如此豐收之景,讓人心懷暢快啊!暢快啊!”

  眾臣紛紛應和皇帝,都道此豐收之景壯麗非常!此豐產之物,實乃天下百姓之福!

  先不說這豐收的景象,確實讓人心懷激盪、震撼非常,就是為使皇帝開心,眾臣們也都是要連連附和的。

  貞文帝當場就將黎池一頓好夸,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又承諾賞賜黎池一些綾羅綢緞、金銀玉器等,這也是一般操作。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貞文帝最後拍著黎池的肩膀,說:“和周之功德,乃使天下百姓吃飽穿暖,堪配百姓供奉叩拜。若論功配享太廟者,也不過如此了!”

  皇帝這話一說,隨行大臣心中瞬時激盪不已!

  ‘堪配百姓供奉叩拜‘,受普通百姓的叩拜,倒不是多了不起的,官員都有此殊榮。受百姓供奉……像供神仙牌位那樣供奉,才真的是莫大殊榮了!

  不過這些頂多只能說明,黎池於天下百姓有功,當得了黎民百姓的感恩。

  真正讓眾臣心中震盪的,是皇帝一句‘若論功配享太廟者,也不過如此了‘!

  太廟,是皇室宗廟,皇帝自家的祖廟。太廟正殿是供奉大燕歷代皇帝的地方,太廟配殿裡就是供奉的有配享太廟殊榮的宗親、功臣等。

  配享太廟者,是受後代皇帝皇子跪拜的,還享受大型祭祀!受皇帝的叩拜,享皇家祭祀,這幾乎是一個人死後的最高榮譽了,畢竟皇帝死後也就是如此了!

  皇帝這話一出,黎池也是心中一震。他是新世紀人,覺得身死煙消,死後的事情,都是浮雲。配享太廟,或者一床草蓆裹了扔亂葬崗,本質上並無區別,反正到時他也不知道了。

  但是,他生活過一輩子的經歷再真實不過,死後又穿越到這古代來,生活到現在,這也是真真實實的。或許,死後也有區別呢……

  等等!黎池心念電轉之間,陡然意識到,皇帝不過是心情太過高興,於是就誇讚了他一句而已,並不是承諾於他,讓他死後配享太廟。所以,他並不用想那麼多的。

  更何況,在黎池前世歷史中清代張廷玉,上一任皇帝雍正帝,承諾了讓他死後配享太廟,可一朝天子一朝臣,後面的乾隆帝且還不樂意呢,差點就沒能成。

  死後的事情,不必介意那麼多。

  黎池向貞文帝躬身行禮,“臣謝陛下誇獎,不過陛下這就是謬讚了,臣只是領了皇命,做了臣該做的事情罷了,承受不起陛下盛讚。”

  言下之意就是,臣只是聽陛下您的命令行事,或有些苦勞,但功勞肯定是歸陛下您的!受不起陛下盛讚,受不起啊受不起!

  黎池這話一說,眾臣一想也是,不過是隨口誇讚罷了,又未定下黎和周死後配享太廟,不必太過震撼和艷羨。

  而黎池的這番話,聽在皇帝的耳中,就是謙虛恭敬之言了。不過皇帝深深地看了黎池一眼後,未再多說。

  雖他覺得這黎和周足夠配享太廟,卻不能明明白白地承諾。雖他不信有此可能,但若萬一黎和周因此變得居功自傲呢?那後面的皇帝,就會為難了。何必埋下這個隱患呢?

  然後,貞文帝仿似只是隨口一問般,問隨行眾臣和皇子們,“皇兒們,愛卿們,這黎和周真是會說話啊,你們說是不是?”

  按尊卑先後,首先應是皇子們回答。

  因皇帝此時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多嚴肅地在發問,就也可不必講究長幼先後,有幾個平時傻大哈的皇子,紛紛點頭表示贊同:“是啊是啊,黎大人真是會說話。”“黎學士才華橫溢,真是會說話。”

  在其餘皇子回答時,因占了‘嫡長‘中一個‘長‘字,在去年冬至祭天大典時,因而站了居中主位的大皇子趙義,心中思考片刻後,才回答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