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持“遺腹子生於乙未”說的論者當然認為有旁證可求。首先,曹顒有子名“天祐”(《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作“天祐”,《五慶堂遼東曹氏宗譜》作“天佑”,“祐”和“佑”古字通),而曹雪芹名“霑”,“霑”與“天祐”有典籍聯繫,按照我國古代男子命名表字的習慣,“霑”與“天祐”極可能是同一個人。其次,據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的奏摺:“奴才之嫂馬氏,因現懷妊孕已及七月,恐長途勞頓未得北上奔喪。將來倘幸而生男,則奴才之兄嗣有在矣。”可知當時曹顒並無男嗣,故康熙五十年十一月曹顒所生長子必已夭亡,馬氏遺腹子“曹天祐”就是“曹霑”,生於康熙五十四年夏。再次,作為小說作者的曹雪芹只有生於1715年,才能趕上曹家的繁華時代,才能具有創作小說的生活基礎,才能符合敦敏兄弟所寫的“揚州舊夢久已覺”、“秦淮風月憶繁華”等詩句[23]。
周汝昌先生的意見除了“癸未除夕”的判斷出錯,其他的說法都有理有據,較之“遺腹子生於乙未”說更為合理。後一種意見以推測為主,既得不到史料的證明,又經不起史料的檢驗和情理的推敲。曹顒的兒子叫“曹天祐”,難道曹頫的兒子就不能叫“曹霑”?取名“曹霑”就一定要跟曹天祐是同一個人?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又據《五慶堂遼東曹氏宗譜》記載,曹天佑為“顒子,官州同”;始修於雍正十三年十二月(1736年),成於乾隆九年十一月(1744年)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也記載說,“曹天祐,現任州同”[24],可見曹顒的這個遺腹子是作過官的。然而曹雪芹的生前好友從未有隻言片語提到過叫作“曹霑”的這個人擔任過任何官職,相反,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四編卷四說曹雪芹“以老貢生槁死牖下,徒抱伯道之嗟”[25];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二“曹雪芹”條說:“雪芹名霑,以貢生終,無子。”[26]由此可見,曹顒的遺腹子曹天祐與曹霑根本就是兩個人。
不可思議的忘年交
我們現在假定曹天祐與曹霑是同一個人,生於1715年,看看會出現何種情況。敦誠《四松堂集》里有一首《寄懷曹雪芹霑》的詩,其中寫道:
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接籬倒著容君傲,高談雄辯虱手捫。[27]
“虎門”指的是北京西單牌樓以北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學,曹雪芹就是在這裡與敦敏、敦誠兄弟倆相識相交的。“接籬倒著”,典出《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山季倫(簡)經常喝得酩酊無所知,連帽子(接籬)都戴反了。
從《四松堂集》的《敬亭小傳》和卷二《感懷十首》第一首《世父拙庵公》的詩注來看,敦誠是11歲入的宗學,15歲第二次入宗學就讀。敦誠11歲入宗學時是1745年,這時哥哥敦敏16歲,而生於1715年的曹雪芹已經30歲了。這個比敦誠大了19歲的曹雪芹,怎麼可能與一個小毛孩朝夕相處,剪燭夜話,狂飲爛醉呢?如果這些行為指的是與敦敏相處的情形,那麼按照《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曹天佑至少在1744年還擔任“州同”的官職,他為什麼要突然改名“曹霑”,跑到宗學裡跟一幫青少年廝混呢?
曾保泉先生看出了這種不合理,他在《曹雪芹與北京》一書中指出,如果不是平輩的關係,敦誠何以能在詩中用“容君傲”?曾先生又提出,11歲的敦誠不大可能與30歲的曹雪芹交往,他們的交往可能是在敦誠15歲之後[28]。可是,即使如此,這種交往與曾先生的質疑仍然是相矛盾的。
我們再來看看曹雪芹與張宜泉的交往情況。從張宜泉有關曹雪芹的詩作來看,他們曾有過“促膝話新詩”的密切交往。《〈春柳堂詩稿〉自序》有一句“想昔丁丑禮部試,我皇上欽定鄉會小考,增試五言排律八韻,一時握管拈毫之士,皆鼓吹休明,和聲以鳴國家之盛者,未易更仆數”,欽定鄉試增五言排律在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這是不爭的史實。
台灣學者劉廣定先生據此認為,張宜泉參加“丁丑禮部試”時至少有十六、七歲,因此大約生於乾隆五年(1740年);蔡義江先生則認為張宜泉出生時間更早,大概生於1739年或1734年[29]。
蔡義江先生認為曹雪芹生於1724年,所以才會對張宜泉的生年作如此推測。如果曹雪芹生於1715年,他是不太可能與生於1734年或更晚的張宜泉漫步西郊、題詩唱和以及“促膝話新詩”的。除非曹雪芹生得更晚而張宜泉生得更早,兩人為同輩的關係。
賈蘭的原型人物是曹雪芹嗎?
《紅樓夢》其實對曹顒的遺腹子作了文學描寫,小說中的賈蘭就是以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為原型的。前文已經論證,賈蘭生於1709年,比叔叔賈寶玉小3歲。賈蘭的父親賈珠生於1691年,死時才18歲。
如果曹雪芹就是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那麼曹雪芹當然就是賈蘭的原型人物。賈蘭的形象與曹雪芹“素性放達”、“工詩善畫”的形象合拍嗎?作者曹頫對待賈蘭的態度如何呢?
從小說的描寫來看,賈寶玉和賈蘭的交往並不多,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輩分和年齡的差距,更多是因為志趣和才情的不同。例如小說第二十六回寫到賈蘭射鹿被寶玉喝阻的情節:
只見那邊山坡上兩隻小鹿兒箭也似的跑來,寶玉不解何意,正自納悶,只見賈蘭在後面拿著一張小弓追了下來,一見寶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裡呢,我只當出門去了。”寶玉道:“你又淘氣了。好好的射他做什麼?”賈蘭笑道:“這會子不念書,閒著作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寶玉道:“把牙栽了,那時才不演呢。”(第365頁)
小說第七十八回將賈寶玉跟賈環和賈蘭作了一番比較:
說話間,賈環叔侄亦到。賈政命他們看了題目。他兩個雖能詩,較腹中之虛實雖也去寶玉不遠,但第一件他兩個終是別路,若論舉業一道,似高過寶玉,若論雜學,則遠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滯鈍,不及寶玉空靈娟逸,每作詩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澀。(第1124頁)
作者說賈蘭“論舉業一道,似高過寶玉”,這並不是一種誇獎,相反實為暗貶賈蘭是一個“國賊祿蠹”的胚子。作者筆下的賈蘭“才思滯鈍”,“每作詩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澀”,這哪裡是敦敏、敦誠所誇讚的“詩鬼”和“詩才憶曹植”的曹雪芹呢?
第一一五回寫到,甄寶玉對賈寶玉、賈環和賈蘭大談了一堆“祿蠹的舊套”,“賈蘭聽了這話甚覺合意”,於是回了一通“酸論”,賈寶玉聽了之後甚至開始討厭他了:
甄寶玉道:“弟少時不知分量,自謂尚可琢磨。豈知家遭消索,數年來更比瓦礫猶賤,雖不敢說歷盡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好些。世兄是錦衣玉食,無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經濟出人上,所以老伯鍾愛,將為席上之珍。弟所以才說尊名方稱。”賈寶玉聽這話頭又近了祿蠹的舊套,想話回答。賈環見未與他說話,心中早不自在。倒是賈蘭聽了這話甚覺合意,便說道:“世叔所言固是太謙,若論到文章經濟,實在從歷練中出來的,方為真才實學。在小侄年幼,雖不知文章為何物,然將讀過的細味起來,那膏粱文繡比著令聞廣譽,真是不啻百倍的了。”甄寶玉未及答言,賈寶玉聽了蘭兒的話心裡越發不合,想道:“這孩子從幾時也學了這一派酸論。”便說道:“弟聞得世兄也詆盡流俗,性情中另有一番見解。今日弟幸會芝范,想欲領教一番超凡入聖的道理,從此可以洗淨俗腸,重開眼界,不意視弟為蠢物,所以將世路的話來酬應。”(第1574頁)
周汝昌先生的意見除了“癸未除夕”的判斷出錯,其他的說法都有理有據,較之“遺腹子生於乙未”說更為合理。後一種意見以推測為主,既得不到史料的證明,又經不起史料的檢驗和情理的推敲。曹顒的兒子叫“曹天祐”,難道曹頫的兒子就不能叫“曹霑”?取名“曹霑”就一定要跟曹天祐是同一個人?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又據《五慶堂遼東曹氏宗譜》記載,曹天佑為“顒子,官州同”;始修於雍正十三年十二月(1736年),成於乾隆九年十一月(1744年)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也記載說,“曹天祐,現任州同”[24],可見曹顒的這個遺腹子是作過官的。然而曹雪芹的生前好友從未有隻言片語提到過叫作“曹霑”的這個人擔任過任何官職,相反,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四編卷四說曹雪芹“以老貢生槁死牖下,徒抱伯道之嗟”[25];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二“曹雪芹”條說:“雪芹名霑,以貢生終,無子。”[26]由此可見,曹顒的遺腹子曹天祐與曹霑根本就是兩個人。
不可思議的忘年交
我們現在假定曹天祐與曹霑是同一個人,生於1715年,看看會出現何種情況。敦誠《四松堂集》里有一首《寄懷曹雪芹霑》的詩,其中寫道:
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接籬倒著容君傲,高談雄辯虱手捫。[27]
“虎門”指的是北京西單牌樓以北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學,曹雪芹就是在這裡與敦敏、敦誠兄弟倆相識相交的。“接籬倒著”,典出《世說新語•任誕》,說的是山季倫(簡)經常喝得酩酊無所知,連帽子(接籬)都戴反了。
從《四松堂集》的《敬亭小傳》和卷二《感懷十首》第一首《世父拙庵公》的詩注來看,敦誠是11歲入的宗學,15歲第二次入宗學就讀。敦誠11歲入宗學時是1745年,這時哥哥敦敏16歲,而生於1715年的曹雪芹已經30歲了。這個比敦誠大了19歲的曹雪芹,怎麼可能與一個小毛孩朝夕相處,剪燭夜話,狂飲爛醉呢?如果這些行為指的是與敦敏相處的情形,那麼按照《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曹天佑至少在1744年還擔任“州同”的官職,他為什麼要突然改名“曹霑”,跑到宗學裡跟一幫青少年廝混呢?
曾保泉先生看出了這種不合理,他在《曹雪芹與北京》一書中指出,如果不是平輩的關係,敦誠何以能在詩中用“容君傲”?曾先生又提出,11歲的敦誠不大可能與30歲的曹雪芹交往,他們的交往可能是在敦誠15歲之後[28]。可是,即使如此,這種交往與曾先生的質疑仍然是相矛盾的。
我們再來看看曹雪芹與張宜泉的交往情況。從張宜泉有關曹雪芹的詩作來看,他們曾有過“促膝話新詩”的密切交往。《〈春柳堂詩稿〉自序》有一句“想昔丁丑禮部試,我皇上欽定鄉會小考,增試五言排律八韻,一時握管拈毫之士,皆鼓吹休明,和聲以鳴國家之盛者,未易更仆數”,欽定鄉試增五言排律在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這是不爭的史實。
台灣學者劉廣定先生據此認為,張宜泉參加“丁丑禮部試”時至少有十六、七歲,因此大約生於乾隆五年(1740年);蔡義江先生則認為張宜泉出生時間更早,大概生於1739年或1734年[29]。
蔡義江先生認為曹雪芹生於1724年,所以才會對張宜泉的生年作如此推測。如果曹雪芹生於1715年,他是不太可能與生於1734年或更晚的張宜泉漫步西郊、題詩唱和以及“促膝話新詩”的。除非曹雪芹生得更晚而張宜泉生得更早,兩人為同輩的關係。
賈蘭的原型人物是曹雪芹嗎?
《紅樓夢》其實對曹顒的遺腹子作了文學描寫,小說中的賈蘭就是以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為原型的。前文已經論證,賈蘭生於1709年,比叔叔賈寶玉小3歲。賈蘭的父親賈珠生於1691年,死時才18歲。
如果曹雪芹就是曹顒的遺腹子曹天佑,那麼曹雪芹當然就是賈蘭的原型人物。賈蘭的形象與曹雪芹“素性放達”、“工詩善畫”的形象合拍嗎?作者曹頫對待賈蘭的態度如何呢?
從小說的描寫來看,賈寶玉和賈蘭的交往並不多,這並不僅僅是因為輩分和年齡的差距,更多是因為志趣和才情的不同。例如小說第二十六回寫到賈蘭射鹿被寶玉喝阻的情節:
只見那邊山坡上兩隻小鹿兒箭也似的跑來,寶玉不解何意,正自納悶,只見賈蘭在後面拿著一張小弓追了下來,一見寶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裡呢,我只當出門去了。”寶玉道:“你又淘氣了。好好的射他做什麼?”賈蘭笑道:“這會子不念書,閒著作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寶玉道:“把牙栽了,那時才不演呢。”(第365頁)
小說第七十八回將賈寶玉跟賈環和賈蘭作了一番比較:
說話間,賈環叔侄亦到。賈政命他們看了題目。他兩個雖能詩,較腹中之虛實雖也去寶玉不遠,但第一件他兩個終是別路,若論舉業一道,似高過寶玉,若論雜學,則遠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滯鈍,不及寶玉空靈娟逸,每作詩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澀。(第1124頁)
作者說賈蘭“論舉業一道,似高過寶玉”,這並不是一種誇獎,相反實為暗貶賈蘭是一個“國賊祿蠹”的胚子。作者筆下的賈蘭“才思滯鈍”,“每作詩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澀”,這哪裡是敦敏、敦誠所誇讚的“詩鬼”和“詩才憶曹植”的曹雪芹呢?
第一一五回寫到,甄寶玉對賈寶玉、賈環和賈蘭大談了一堆“祿蠹的舊套”,“賈蘭聽了這話甚覺合意”,於是回了一通“酸論”,賈寶玉聽了之後甚至開始討厭他了:
甄寶玉道:“弟少時不知分量,自謂尚可琢磨。豈知家遭消索,數年來更比瓦礫猶賤,雖不敢說歷盡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好些。世兄是錦衣玉食,無不遂心的,必是文章經濟出人上,所以老伯鍾愛,將為席上之珍。弟所以才說尊名方稱。”賈寶玉聽這話頭又近了祿蠹的舊套,想話回答。賈環見未與他說話,心中早不自在。倒是賈蘭聽了這話甚覺合意,便說道:“世叔所言固是太謙,若論到文章經濟,實在從歷練中出來的,方為真才實學。在小侄年幼,雖不知文章為何物,然將讀過的細味起來,那膏粱文繡比著令聞廣譽,真是不啻百倍的了。”甄寶玉未及答言,賈寶玉聽了蘭兒的話心裡越發不合,想道:“這孩子從幾時也學了這一派酸論。”便說道:“弟聞得世兄也詆盡流俗,性情中另有一番見解。今日弟幸會芝范,想欲領教一番超凡入聖的道理,從此可以洗淨俗腸,重開眼界,不意視弟為蠢物,所以將世路的話來酬應。”(第1574頁)